投中网
搜索
登录 | 注册
投中网  >  硬科技  >  正文

国产替代,怎么投?

投中网   |   整理丨张俊雯
2023-05-23 11:36:23

投资国产替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科技投资是一个星辰大海。”国产替代,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投资机会,牵动着不少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心绪。

VC/PE如何发挥资本的力量,帮助中国科技努力“赶超”?

5月18日,在由投中信息、投中网主办的“2023中国投资年会”上,啟赋资本董事长傅哲宽、软银中国资本管理合伙人华平、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张聿就“投资中国的科技自立自强”这一时代命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这场巅峰对话中,啟赋资本董事长傅哲宽认为,站在中国现在的时间点,都会自觉、不自觉、被动地接受科技在慢慢脱钩的事情,很多领域需要国产替代,要重塑供应链。

但机遇与挑战并存,软银中国资本管理合伙人华平坦言,在“卡脖子”工程方面仍然有很多投资机会,但同样需要面临挑战,投早期公司需要胆量,需要冒风险。我们愿意花很多精力看实验室里的东西,它可能有风险,也有机会冲出来大东西,这就需要我们有专业判断。

不仅在科技领域,消费领域同样存在国产替代的机会,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分享了她的观察,中国消费类企业正在从供应链向两端(研发和品牌)做微笑式延伸,这带来了国产替代的行业机会。

在发展国产替代的过程中,企业家精神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张聿提出,投资人要多给创业者一点时间,有些自立自强的技术一定需要时间,才能培育出来,张聿认为,不管外部环境怎么起起落落,技术能穿越周期,企业家精神可以穿越周期。

总之,投资国产替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在科技和国产替代领域,守得云开见月明,上述几位资深大咖也给出了答案。

以下为现场探讨实录,由投中网进行整理:

投资领域都离不开科技

傅哲宽:大家好!非常荣幸主持投中科技自立自强这一论坛。今天在座几位嘉宾都是国内非常知名的投资人,我们借投中这一舞台和大家分享,包括在科技自立自强,包括科技投资领域他们的一些想法。首先就请几位嘉宾先介绍一下自己还有自己各自的机构,先从华总开始!

华平:感谢,软银中国资本创立于2000年,主要围绕技术驱动布局投资,近年来我们主要关注四大领域:一是信息技术;二是大健康;三是新能源;四是智能制造。    

季薇:各位早上好!这两天参加的都是科技论坛。华映设立于15年前,成立于2008年。这么长的时间,我们在赛道上虽有侧重点,但主基调不变——“以数字化为主线,围绕创新做投资”。

随着时间变化,十多年前,我们在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内容领域做了一些投资,到后面的新消费,从2014年开始,我们在科技领域有较多布局。

科技赛道的布局有几个趋势性:一是,我们从应用技术层逐渐向中间技术层、系统技术层和基础技术层的科技领域做投资;二是在重点赛道上做布局式投资,比如智能制造,以及能源转型和新材料,还有新兴产业AGI、AI上面布局;三是从数字化切入,我们的科技领域从数字线逐渐扩展到工艺线和软硬件结合的方向,做越来越多的投资。

现在整个科技投资占整个基金的2/3,整个基金的管理规模双币是100亿,比较重点的投资还是以A/B轮为主,领投占90%左右。今年4月,七期旗舰基金的First Closed,希望和各位企业家多多合作。

张聿:大家好!我是华登国际的张聿。过去三十多年,我们在全球投了非常多的半导体的龙头企业,但是实际上我们的投资只要是通了电的都投,只要是有科技含量的都投。我们是一直坚持,除了半导体以外,我们也是投了相当多的电子和设备,包括一些系统。只要是有科技含量的,只要是有管理,包括管理的含量,我们都是可以投的。

这几年我们发了人民币基金,规模很大,包括PE业务,我们不仅仅是在做一些早期投资,我们还做过并购,尤其是海外并购。只是我们没有很多宣传,同时还参与上市公司战略的定增,包括海外的基石投资我们也做过,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包括一些上市公司的协议转让。所以总的来说,投资从VC最早期的天使投资我们也投,一路投到上市公司。其实我们的理念很简单,我们盯着科技含量的公司,盯着这些创始人,我们希望一路将他们服务好,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谢谢大家!   

傅哲宽:刚才大家听到了在座这几位嘉宾(的介绍),其实投资领域都离不开对科技的投资。无论是半导体还是新能源,还是生物科技,还是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数字化)等领域。

我也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叫傅哲宽,是啟赋资本的创始人。我们是一个早期投资机构,投资的阶段是天使到A轮为主。覆盖的行业,过去创业是两个行业:产业互联网和新材料,那个时候我们在科技领域也有布局。后来随着公司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展,我们也把整体的投资方向做了升级,从过去的产业互联网到现在的产业数字化,过去的新材料到整体的先进制造,大概还是两个板块,只是有一些延续和升级。

追赶与超越

傅哲宽:今天我们的主题是科技,对于中国这一时点很重要,我们站在这一时点和大的赛道上。是什么样的模式以及我们聚焦哪些领域发展科技,对我们国家更好。比如说哪些部分我们需要自强,哪些需要自立,以及哪些部分是可以追赶的,哪些部分是可以超越的。在追赶和超越的过程中,咱们作为投资人有些什么样的机会,我们怎样去看待和怎样去投资,我想请咱们各位嘉宾分享一下。   

华平:科技投资是一个星辰大海,要回答自立自强,至于怎么“追”、怎么“赶”是很难回答的一个问题。我想就分享我个人投资涉及的一些领域。

“自立”、“自强”在我的概念中两个词是走在一块儿了。如果要分的话,自立的话很多是源头创新,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在这里,怎样把这样一些前沿技术将它发展出来创业创新。当然“自强”就是围绕科技技术平台的产业化,怎样把产业链,包括供应链、渠道做起来,这样才能做强。在这方面,我们也看了一下前沿技术涉猎也是比较广。

如果说要“追”、要“赶”的话,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面。

“赶”,是我们有很多落后的领域,像类似于AI、半导体、量子计算,这是有共识的。还有很大距离需要去赶一赶。还有,新材料。其实新材料在整个科技领域的投资。譬如我们机构着重两个领域:新能源和大健康,归根结底最底层的技术都是新材料,所以这里面还有新材料的创新和研发的技术需要来追赶的,大健康里面的生物技术,包括合成生物、基因编辑等,这还是有很多要去追赶的领域。

当然,我们有很好的产业技术超越,大家有共识的就是新能源汽车、电池,这些(方面)已经是领跑全世界。大健康里面的医疗器械,像联影的影像技术已经走出去了,不被“卡脖子”了。再比如我们机构也投了医疗机器人,原来是达芬奇垄断世界,相信很快不久,很多中国的医疗机器人公司能够走出来。因为中国有技术,中国有市场。       

傅哲宽:华总在自立自强和追赶和超越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自立的是源头的技术,自强是要把产业做强做大。我们要赶的也是前沿的,差距比较大的技术。能够超越的就是在有些产业领域已经开始超越了,比如新能源汽车。下一位季总!   

季薇:这是大话题,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一下。

我想“自强”是那些符合国家战略的,肯定是要布局的产业,比如信息化技术,还有人工智能,还有像新能源等,这些都是自强(部分)。

如果在自强的基础上,既符合了国家战略,国家大力支持同时又被“卡脖子”的,是否叫“自立”?因为立了才强,没立怎么强?

比如说大家关注的半导体领域,可能和国外的差距比较大,但是半导体领域同时又是信息化技术领域的一个基础设施。没有好的半导体领域,整个基础设施就不会存在,它对信息化技术包括人工智能的发展都会有大的制约作用。所以这是目前来说是要自立的。

“赶超”这个概念我也想了一下。“超”是你具备大的优势,有一定量的产业先发优势。无疑是中国的新能源,能源结构的转型,还有储能等,这些赛道中国在先发优势投资上都具备全面超越全世界的能力。

“超”是发挥长板,“赶”是弥补短板。弥补短板就是半导体这些领域,我们还有差距。但还有一些是赶超型的,虽然差距存在,但差距的鸿沟没有那么大。目前挺多领域都是这样,像量子计算,中国肯定和其他国家是并驾齐驱发展的,还有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等。包括我们在看的生物基材料,在中国已经实现了核心工艺的突破,也实现了量产。这些既有那么一两年、两三年的差距,但是同时又可能随着我们产业化和落地场景的丰富,未来还是有超越和有红利的机会。

傅哲宽:季总是从国家战略来定义。哪些方面要“强”?是符合国家战略的。哪些要“立”的?就是被“卡脖子”的。和华总所说的也是相似。赶超方面也是有机会。最后请张聿总!   

张聿:我是想其实科技领域,简单来说,也是讲“自强自立”和“赶超”,我觉得它是对比的概念。

就对比而言,我个人也有一些体会。我原来不是做投资的,十年前我还在企业界,在欧美的半导体企业做高管,所以能够有两种不同的体会:

一个是从比较而言,我们需要自立自强更多一些东西,在于很长时间的投入,短期这一时间没那么大,或者是它本身就是“小而美”的市场,这方面我觉得和我们整体的环境,以及我们基金的周期有关,这方面关注度不够,就造成了这方面的落后比较多,那大家都讲半导体或者其他一些生物医药,包括一些材料,这一类碰到了瓶颈和问题,但是有很好的机会,所以这部分需要鼓励大家自立自强,我们需要多花点时间沉心定气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就算市场有很多材料的,我们也可以看到单个市场不大,但是做到“小而美”可以扩充产品线,和模拟电路很像。这一类有很好的前途。

二是,中国人特别擅长,有基本比较OK的技术,快速产业化、规模化,这方面中国已经做到第一了,可能有的不需要赶超,已经是中国第一了,怎么把你的优势放大?不仅是技术优势,还是管理优势。我也经常出国跑,我觉得中国企业家有个特质和信念,他知道无限降低成本,不停地从管理中找效益。

所以,我们也投一些设备类的公司,毛利非常低,但“血海里杀出来”的企业家,真正带领了科技行业的发展,不管是新能源还是光伏(行业)大家都看到了,包括有些半导体领域也做的很好。

这两方面比较而言,第一点是发挥企业家精神,第二点从自立自强角度鼓励更多创业者多花点时间,包括做投资的多给他们一点时间,有些自立自强的技术一定需要时间培育出来,但前景非常美好。

傅哲宽:张聿总从国家的比较优势角度来看,有优势的尽量做强,尽量超越,没有太多优势、受限的要突破,要立起来,而且投资人要给产业培育的时间。总体来说,大家对国家科技创新领域还是有自己的见解,非常有信心。

国产替代是主旋律

傅哲宽:第二个话题,站在中国现在的时间点,自觉、不自觉、被动地接受科技在慢慢脱钩的事情,很多领域需要国产替代,要重塑供应链。现在国产替代是主旋律,到底在投资领域是不是走得快,是不是已经变慢了,是不是有泡沫,基金周期能不能覆盖企业成长周期?时间差之间怎么平衡?作为投资人,肯定都有自己的思考。有请张聿总先讲。

张聿:其实“国产替代”话题实质上是鼓励本地供应链,放到美国也能讲,放到欧洲也能讲。现在看到的趋势是,过去三四十年的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收入分配问题,比如,只追逐效率,忽略了社会问题,全球也有反思。现在各国政府、欧洲、国内都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本地供应链,这个话题在美国、欧洲和中国都是公共政策讨论的话题。

基于这点认识,对我们的影响有几点,鼓励本地供应链培养的是本地在全球竞争中稍稍落后、不那么有利的行业,打压了在全球站在领先地位的行业。实际上打压的是美国半导体行业,打压的是中国制造业。国产替代角度相对利好国内原来没有做到最领先水平的(行业),不管是半导体、材料、设备都利好,因为实际上鼓励了本地行业。制造业(尤其是电子制造业)显然承受了一些压力,因为它已经做到全球第一了。需要(发挥)中国企业家精神,看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季薇:我理解一般的国产替代有几个要素:一是大存量市场,二是替代刚需,三是政策推动。

我们比较明确的观点是,不可能中国不能生产的东西都需要国产替代。长期以来,在各个国家的资源配置、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社会本身已经形成了一定分工,有时候这种分工不是因为人为政策因素影响所能达到的,或者在有些没有壁垒的事情上没有必要完全做到国产替代,社会自然分工和产业链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时间还是比较久的。

我们比较关注的国产替代肯定是那一类技术壁垒比较高,且企业有持续创新能力。像我们在3D视觉领域投的一家公司叫中科融合。

3D视觉是从机器视觉衍生而来的,在工业检测、物流等领域有比较大的应用。以往中国在这个领域里的国产替代往往集中在3D相机硬件集成、机器视觉算法优化等低维度,中科融合从最根本的方向上,从芯片和自研算法上结合了“MEMS芯片+SOC芯片”,结合核心算法,提供的是一揽子AI 3D芯片+模组设备的“大脑”,这是比较卡脖子的领域,在产业里比较重要且有高壁垒的。这类确实做到了国产替代,对于逐步摆脱对TI(德州仪器)的DLP芯片模组的依赖度。我们还是比较倾向于看壁垒高以及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团队。

还有一个小小的观察,跟赛道也有关系。国产替代不仅仅只是在科技领域,投的消费领域里也有国产替代。比如,在口服保健领域,日本有Fancl品牌,目前国内在口服保健领域研发端、品牌端做的越来越好的企业我们也投资了。中国消费类企业从供应链向两端(研发和品牌)做微笑式延伸,带来了国产替代行业机会。

最近还有个比较有趣的Case。之前在民生消费领域也投一些Case,上游供应链是材料工艺的革新。上游供应链在材料工艺的革新,利用在鞋服领域里面某些工艺的改进,做出来的产品性能以及性价比皆有提升,且还能符合ESG的趋势,替代国外在赛道里面比较垄断的英国企业。终端市场消费领域往上游走也有很多国产替代的机会。

华平:稍微补充一下,国产替代过程是漫长过程,从早期的消费电子,到后来的先进制造,近期围绕投资界中的国产替代有两大投资热点:一是信息安全可控:像操作系统、数据库。二是围绕着“卡脖子”工程:包括AI、量子计算、半导体等方面。

前一波信息安全的替代进程基本已经差不多了,因为技术壁垒不那么高,主要把非原创的技术难题解决了。最近在“卡脖子”工程方面仍然有很多投资机会,有很多东难题仍须攻克。譬如,虽然我们还没出手,但据我们了解量子技术中就有很多机会,还有很漫长的研发—产品—产业化的过程,还有很多机会可以跑出领军企业。

在前沿科技领域,不同投资挑战在哪?

实际上,早期公司要投资还需要胆量,需要冒风险,不同基金需要有不同的投资风格、不同的投资理念。我们是投早期投资起家的,特别是投科技,比较愿意投在实验室里的东西,根据专业判断来看它可能会有机会冲出来,也可能有风险,也可能出来大东西。像我们投资的一家固态电池公司,在很初期固态电池还是概念的时候,我们就投进去了,现在这家企业已经慢慢在产业化道路上迈出非常可喜的一步,开始产业化。前沿科技替代还有非常多的机遇,即使有些已经过热了,有些领域在未来五至十年依然有很多投资机会。

傅哲宽:刚才各位嘉宾在进口替代领域都有自己的看法,总体来说,有很多领域在高速成长,有些领域在慢下来,有泡沫,但也有长期投资的价值,尤其投资最大的挑战需要有坚守,有一定的产业担当和产业胸怀。

时间关系,有很多话题没有办法和大家进行交流,最后请几位嘉宾对在座各位投科技、进口替代领域有什么好的建议,一两句话。

华平:科技投资中看的是有核心技术的原创技术公司。现在我们围绕着源头创新,围绕着大学、研究院、产学研一体化方面投资,感觉很振奋,有很多好的技术平台,有很多前沿公司,这当中当然有挑战,更有巨大的机会。

季薇:科技投资是非常需要耐心的领域,成长周期比原来爆发式、垄断式周期更长,更有耐心。同时科技创始人更多有科技背景,在商业sense,需要投资人、股东给他们更多支持,给他们更多耐心和帮助。

张聿:我的体会是不管外部环境怎么起起落落,技术能穿越周期,企业家精神可以穿越周期。

傅哲宽:时间关系今天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几位大佬、投资人的分享,谢谢!


网站编辑: 郭靖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0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投中网,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投中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发表评论

 / 200

全部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 ——
—— 没有更多评论了 ——
联系我们 欢迎投稿
  • 投中网
  • CVS投中数据
  1. 创新经济的
    智识、洞见和未来

  2. 投资人都在用的
    数据专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