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投资圈资本逐利的浪潮之外,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在探索行业增长新大陆时,也在思考如何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生,为资本注入新的温度和深度。
近期浏览到的一则消息就与此颇有关联,在一份公益基金会公示的理事名单中,我们发现了一家熟悉的投资机构众为资本合伙人的名字——而这家成立于两年前的基金会,项目早已在助学兴教、扶贫济困等领域落地开花。
带着好奇,我们结识了基金会理事长、资深公益人士陈志宇,她曾担任五百强高管,还历任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副总裁及基金会秘书长。在多年的公益实践中,如何科学高效地提升公益项目的效率是她一直想突破的卡点。
在一次公益活动上,陈志宇结识了众为资本创始合伙人张永汉,两人在交流中发现了彼此对公益的理念以及公益的方法论有高度的共识。更具机缘的是,陈志宇当时所在的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理事会单位之一正是众为资本“产业朋友圈”的生态伙伴分众传媒。在众为资本和分众传媒联合发起北京分众传媒公益基金会,张永汉邀请她参与其中时,一拍即合。
虽然投资机构做公益屡见不鲜,但像众为资本内部发起,聘用专人,项目做得深入和体系化的还是颇具样本意义。我们也和基金会聊了聊这场公益实践。
为20000名乡村学生“编程”梦想
从一家运行多年的知名公益组织投入到新成立的公益基金会,陈志宇有自己的思考。“公益项目其实比企业项目更加复杂,因为管理链条更长,相关利益方较多,发挥效用的过程也比较漫长。如何能高效科学以及用企业的思维来进一步提升公益项目的效用,是我们公益人必须要探索的方向。”
陈志宇加入基金会后火速搭建架构、招募团队,开启公益项目。在2023年初,为了改善乡村地区科技教育的发展,基金会与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达成战略合作,启动了 “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公益项目——该项目主要聚焦数字素养的培养,以编程教育为切入点,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字世界的运作原理,增强对人工智能的认知。
作为项目发起人,众为资本创始合伙人张永汉在谈及设立“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时分享道,“我们作为一家以科技为驱动的投资机构,一方面希望所投资的企业在财务回报之外,产生的价值能够最终有益于社会;另一层面,也希望利用我们自身的力量去做更具基础性价值的公益活动,通过启蒙、培养人才这一基础设施层的动作,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面向未来的技术人才,积极响应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号召,助力科技发展。“
这也和众为资本一以贯之的“利他”投资精神相吻合。张永汉强调,众为认为科技创业者最需要的品质应该是“利他精神”。科技创业者应该希望做出的产品是能够真正帮助用户、有益社会进步的,这是不能忘记的创业初心。并且,他亦担任了基金会名誉副理事长一职,希望能更直接地投身于基金会项目的开展。
尽管“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才成立一年多,但基金会已经交出了一份效率超高的阶段性答卷:仅在2023年,项目给6个省份、225所学校、228位教师、20000多名学生打开了通过科技看世界的窗口。
“在今年上半年,项目多点多渠道新招募了400多所学校的近600名教师加入项目,他们现在正在培训学习。”陈志宇透露。
这些成果只以数量体现时,身处充满惊人数字的创投行业或许并未有太多感触。但当我们通过公益基金会与地处中越接壤处的云南富宁县小学师生交流时,内心开始真正感受到公益的力量,也看到了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正在以及即将被改变的鲜活人生。

图/富宁县“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师生们在课程间隙交流编程作品
据当地老师介绍,在过去一年,富宁县的每一所乡村学校都有一名老师参加了“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在完成线上编程培训后,他们带着全新的知识再传递给三年级以上的学生。
项目老师也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分享了编程课给学生们带来的益处。比如有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很好,但从平常的语数英学习中看不太出来,而一旦对编程感兴趣,这类学生的数学成绩就能迅速提升。并且编程的国内外赛事很多,学习编程能有机会参加比赛,打开眼界、提升学生们的自信。
一位来自单亲家庭的六年级学生小娜(化名)就让我们印象深刻。去年,她参加了富宁县教体局举办的编程比赛,获得了特等奖。奖杯到达她手里的当天,在外打工的爸爸得知消息后激动地连夜赶回家。这是小娜为数不多为自己骄傲和自豪的瞬间。
这次比赛,让常年在乡村的小娜走进富宁县城,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更加自信了,还萌发了想去县城上重点中学的念头。我们相信这次比赛获奖经历对小娜以后会有很大的帮助和改变。
小娜的故事只是项目所及的20000多名乡村学生中的一个。
最近,“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更大的展示才华和创造力的舞台,成功举办了“众为编程一小时”活动,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感受到编程叩开的广阔世界。
张永汉也强调,“我们的目的从来不是想培养出多少工程师,而是希望能够为乡村同学带来接触科技的机会,为他们提供科学思维和工程思维的启蒙,实现从兴趣到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对于科技的兴趣和拥抱数字化的能力,为未来成为祖国需要的科技人才打下兴趣基础。”
用创业的思路做公益
做公益的本质是提倡公平,执行起来就是资源分配的效率问题。其实,在发起成立公益基金会伊始,张永汉心中也曾思考如何才能做好公益。他和“产业朋友圈”参与公益的好友们进行了很多交流,发现大家在公益的实践过程都提到了效率的问题——同样的出资额如何能创造更好的效果。
于是,张永汉给出了自己的思考,“我们始终带着创业的精神做公益。从创投角度来看公益项目的话,就是如何提升项目效率,怎么让它规模化,怎么让它能够生根在当地,让项目能够有一个自主的生命力。这样的公益项目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才可以复制和可持续。”
那“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是如何做到“有效”推进呢?这首先得益于项目“师训、课程、平台、资源”四位一体的模式创新。
陈志宇介绍道,有别于传统项目选派志愿老师前往项目点,“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与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一道,为报名项目的在地老师提供教师培训及能力认证。不少老师表示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个人技能,更是在平时的授课之外感受到了数字时代的精彩。
并且,根据真实学情,项目还定制化开发了一套适用小学阶段的图形化编程课程,以“知识-运用-创造”逐步进阶启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孩子们的学习打好“软件”基础。在学校层面,项目也为所有学校提供编程“一站式”平台,支持教师学习、课程教学、学生实践等,以便师生高效开展教学活动。
“项目汇集各方优势,将专家、课程、平台、硬件等资源有效结合,形成了一个开放有序并持续生长的合作网络。我们通过持续在当地培养一批老师,老师培养出更多的学生,让这个项目能够扎根在当地,能够自己生根开花结果。”
作为一线最有感触的人,陈志宇还多次提及,在整个执行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和敢于尝试是非常关键的。
按照传统公益组织的做法,项目可能会先选择1-2个县,挑选20所学校先做样本,做扎实后再铺开规模。而“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则以标准化的服务和产品为核心,开拓项目规模化的持续路径。
并且,追求规模化但不盲目扩张,在项目正式开展前一年的时间里,基金会先在五所学校里做试点,针对实际困难,对项目重新打磨,在打通项目的关键要塞后在进行推进。正是基于前期的沉淀,后来的一年项目才能够快速地在225所学校里面进行落地,并得到了非常好的反馈。
“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还专门打造了一个线上学习平台,所有的培训内容、公益课以及拓展的内容都将上传至该平台,有兴趣的师生可以登录观看,让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复用。而这也来源于基金会理事、众为资本合伙人徐薇给出的做”云项目”的建议。
陈志宇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她从众为企业方的视角学到很多的东西。“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如何用企业的创新思路和企业的管理理念,给公益项目赋能,快速地让公益项目更加高效的、更加可持续地往前推进。”
“在众为做公益是非常不一样的体验,效率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尊重。”
与产业生态一起做公益
在谈及基金会成立的初衷时,张永汉提到众为作为发起方,正是希望通过持续的投入、动员更多生态伙伴和社会力量真正的在深度上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众为在创办该公益基金会,就有着与传统的公益组织不一样的实现路径——希望激励和引导被投成员加入到基金会的公益活动。
“以往做慈善的企业往往是高市值、有能力的大企业,而我们的被投企业加在一起是很大的力量。我们把它的公益力量激活起来,希望能为社会做点事情”。张永汉举了个例子,有一些生态企业的硬件设备定期会淘汰,这些本来要被扔掉或者说被低价卖掉的硬件就可以捐赠给基金会,然后基金会再提供给有需要的乡村学校。
众为也积极链接“产业朋友圈”生态企业,目前,欣欣相融捐赠的礼花蛋科普资源,唯品会、好未来捐赠的电脑等软硬件设施都已纷纷落地到“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的项目开展中,为项目建立起了多资源聚集和流动的正向循环。
“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还通过“大师公益课“活动普及人工智能,邀请与计算机教育和应用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了解最前沿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

图/“大师公益课”授课现场
就在近日,众为生态企业主线科技合伙人、智能驾驶方案及产品专家王超博士就从变形金刚切入,为孩子们带来了无人驾驶技术的科普分享。这样的课堂不仅充满乐趣还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了前沿科技带来的震撼。
这样的体验和视野无疑给乡村的孩子们编织了一场照进现实的梦。
众为也希望通过基金会链接更多的被投企业,通过公益分享、科技夏令营等形式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科技在应用端带来的改变。正如基金会理事、众为资本合伙人徐薇对于项目的期待:希望若干年后,众为遇到一位优秀的创业者,在谈论到自己创业的原因时,是因为基金会播撒下的科学创新的种子,让他(她)燃起的创业之梦。
就在今年5月,基金会项目开展地之一的福建省宁化县,在全市首届创客比赛“图形化编程”赛项中表现亮眼,孩子们取得的好成绩也鼓舞了宁化的教育工作者们。当地部门也积极推动,与基金会深化合作,共同致力将宁化县建设成青少年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示范区。
公益的能量也在众为组织内部生根发芽。“让公益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也已经内化成了众为的企业文化,以公益为纽带,整个组织文化的正能量在增强,组织的向心力也更加提升。比如,基金会还发起了关注基层儿童福利保障和医疗救助的“众仁儿童救护“项目,众为内部就有很多同事自发参与到其中,为困境儿童的救助贡献力量。
资本向善的一面常常在市场的喧嚣中隐而不显。
现在,我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底层价值的意义。在助农公益直播上,我们看到VC大佬助力的身影,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少投资人发动自身的行业优势,调动资源捐款捐物;聚焦卡脖子环节,也有投资机构资助高校科研,为科技自立贡献力量……
耐心资本的题中之义也要求资本在经济回报之外,也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环境的改善。我们也期待着,投资机构在公益实践上带来更多的创新探索,更多像“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一样的公益项目点燃星星之火。
这或许就是当下行业节点的应有之义。
一家创投机构的公益样本
资本向善,从投资科技到培育创新。
近年来,在投资圈资本逐利的浪潮之外,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在探索行业增长新大陆时,也在思考如何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生,为资本注入新的温度和深度。
近期浏览到的一则消息就与此颇有关联,在一份公益基金会公示的理事名单中,我们发现了一家熟悉的投资机构众为资本合伙人的名字——而这家成立于两年前的基金会,项目早已在助学兴教、扶贫济困等领域落地开花。
带着好奇,我们结识了基金会理事长、资深公益人士陈志宇,她曾担任五百强高管,还历任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副总裁及基金会秘书长。在多年的公益实践中,如何科学高效地提升公益项目的效率是她一直想突破的卡点。
在一次公益活动上,陈志宇结识了众为资本创始合伙人张永汉,两人在交流中发现了彼此对公益的理念以及公益的方法论有高度的共识。更具机缘的是,陈志宇当时所在的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理事会单位之一正是众为资本“产业朋友圈”的生态伙伴分众传媒。在众为资本和分众传媒联合发起北京分众传媒公益基金会,张永汉邀请她参与其中时,一拍即合。
虽然投资机构做公益屡见不鲜,但像众为资本内部发起,聘用专人,项目做得深入和体系化的还是颇具样本意义。我们也和基金会聊了聊这场公益实践。
为20000名乡村学生“编程”梦想
从一家运行多年的知名公益组织投入到新成立的公益基金会,陈志宇有自己的思考。“公益项目其实比企业项目更加复杂,因为管理链条更长,相关利益方较多,发挥效用的过程也比较漫长。如何能高效科学以及用企业的思维来进一步提升公益项目的效用,是我们公益人必须要探索的方向。”
陈志宇加入基金会后火速搭建架构、招募团队,开启公益项目。在2023年初,为了改善乡村地区科技教育的发展,基金会与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达成战略合作,启动了 “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公益项目——该项目主要聚焦数字素养的培养,以编程教育为切入点,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字世界的运作原理,增强对人工智能的认知。
作为项目发起人,众为资本创始合伙人张永汉在谈及设立“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时分享道,“我们作为一家以科技为驱动的投资机构,一方面希望所投资的企业在财务回报之外,产生的价值能够最终有益于社会;另一层面,也希望利用我们自身的力量去做更具基础性价值的公益活动,通过启蒙、培养人才这一基础设施层的动作,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面向未来的技术人才,积极响应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号召,助力科技发展。“
这也和众为资本一以贯之的“利他”投资精神相吻合。张永汉强调,众为认为科技创业者最需要的品质应该是“利他精神”。科技创业者应该希望做出的产品是能够真正帮助用户、有益社会进步的,这是不能忘记的创业初心。并且,他亦担任了基金会名誉副理事长一职,希望能更直接地投身于基金会项目的开展。
尽管“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才成立一年多,但基金会已经交出了一份效率超高的阶段性答卷:仅在2023年,项目给6个省份、225所学校、228位教师、20000多名学生打开了通过科技看世界的窗口。
“在今年上半年,项目多点多渠道新招募了400多所学校的近600名教师加入项目,他们现在正在培训学习。”陈志宇透露。
这些成果只以数量体现时,身处充满惊人数字的创投行业或许并未有太多感触。但当我们通过公益基金会与地处中越接壤处的云南富宁县小学师生交流时,内心开始真正感受到公益的力量,也看到了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正在以及即将被改变的鲜活人生。
图/富宁县“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师生们在课程间隙交流编程作品
据当地老师介绍,在过去一年,富宁县的每一所乡村学校都有一名老师参加了“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在完成线上编程培训后,他们带着全新的知识再传递给三年级以上的学生。
项目老师也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分享了编程课给学生们带来的益处。比如有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很好,但从平常的语数英学习中看不太出来,而一旦对编程感兴趣,这类学生的数学成绩就能迅速提升。并且编程的国内外赛事很多,学习编程能有机会参加比赛,打开眼界、提升学生们的自信。
一位来自单亲家庭的六年级学生小娜(化名)就让我们印象深刻。去年,她参加了富宁县教体局举办的编程比赛,获得了特等奖。奖杯到达她手里的当天,在外打工的爸爸得知消息后激动地连夜赶回家。这是小娜为数不多为自己骄傲和自豪的瞬间。
这次比赛,让常年在乡村的小娜走进富宁县城,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更加自信了,还萌发了想去县城上重点中学的念头。我们相信这次比赛获奖经历对小娜以后会有很大的帮助和改变。
小娜的故事只是项目所及的20000多名乡村学生中的一个。
最近,“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更大的展示才华和创造力的舞台,成功举办了“众为编程一小时”活动,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感受到编程叩开的广阔世界。
张永汉也强调,“我们的目的从来不是想培养出多少工程师,而是希望能够为乡村同学带来接触科技的机会,为他们提供科学思维和工程思维的启蒙,实现从兴趣到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对于科技的兴趣和拥抱数字化的能力,为未来成为祖国需要的科技人才打下兴趣基础。”
用创业的思路做公益
做公益的本质是提倡公平,执行起来就是资源分配的效率问题。其实,在发起成立公益基金会伊始,张永汉心中也曾思考如何才能做好公益。他和“产业朋友圈”参与公益的好友们进行了很多交流,发现大家在公益的实践过程都提到了效率的问题——同样的出资额如何能创造更好的效果。
于是,张永汉给出了自己的思考,“我们始终带着创业的精神做公益。从创投角度来看公益项目的话,就是如何提升项目效率,怎么让它规模化,怎么让它能够生根在当地,让项目能够有一个自主的生命力。这样的公益项目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才可以复制和可持续。”
那“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是如何做到“有效”推进呢?这首先得益于项目“师训、课程、平台、资源”四位一体的模式创新。
陈志宇介绍道,有别于传统项目选派志愿老师前往项目点,“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与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一道,为报名项目的在地老师提供教师培训及能力认证。不少老师表示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个人技能,更是在平时的授课之外感受到了数字时代的精彩。
并且,根据真实学情,项目还定制化开发了一套适用小学阶段的图形化编程课程,以“知识-运用-创造”逐步进阶启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孩子们的学习打好“软件”基础。在学校层面,项目也为所有学校提供编程“一站式”平台,支持教师学习、课程教学、学生实践等,以便师生高效开展教学活动。
“项目汇集各方优势,将专家、课程、平台、硬件等资源有效结合,形成了一个开放有序并持续生长的合作网络。我们通过持续在当地培养一批老师,老师培养出更多的学生,让这个项目能够扎根在当地,能够自己生根开花结果。”
作为一线最有感触的人,陈志宇还多次提及,在整个执行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和敢于尝试是非常关键的。
按照传统公益组织的做法,项目可能会先选择1-2个县,挑选20所学校先做样本,做扎实后再铺开规模。而“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则以标准化的服务和产品为核心,开拓项目规模化的持续路径。
并且,追求规模化但不盲目扩张,在项目正式开展前一年的时间里,基金会先在五所学校里做试点,针对实际困难,对项目重新打磨,在打通项目的关键要塞后在进行推进。正是基于前期的沉淀,后来的一年项目才能够快速地在225所学校里面进行落地,并得到了非常好的反馈。
“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还专门打造了一个线上学习平台,所有的培训内容、公益课以及拓展的内容都将上传至该平台,有兴趣的师生可以登录观看,让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复用。而这也来源于基金会理事、众为资本合伙人徐薇给出的做”云项目”的建议。
陈志宇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她从众为企业方的视角学到很多的东西。“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如何用企业的创新思路和企业的管理理念,给公益项目赋能,快速地让公益项目更加高效的、更加可持续地往前推进。”
“在众为做公益是非常不一样的体验,效率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尊重。”
与产业生态一起做公益
在谈及基金会成立的初衷时,张永汉提到众为作为发起方,正是希望通过持续的投入、动员更多生态伙伴和社会力量真正的在深度上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众为在创办该公益基金会,就有着与传统的公益组织不一样的实现路径——希望激励和引导被投成员加入到基金会的公益活动。
“以往做慈善的企业往往是高市值、有能力的大企业,而我们的被投企业加在一起是很大的力量。我们把它的公益力量激活起来,希望能为社会做点事情”。张永汉举了个例子,有一些生态企业的硬件设备定期会淘汰,这些本来要被扔掉或者说被低价卖掉的硬件就可以捐赠给基金会,然后基金会再提供给有需要的乡村学校。
众为也积极链接“产业朋友圈”生态企业,目前,欣欣相融捐赠的礼花蛋科普资源,唯品会、好未来捐赠的电脑等软硬件设施都已纷纷落地到“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的项目开展中,为项目建立起了多资源聚集和流动的正向循环。
“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还通过“大师公益课“活动普及人工智能,邀请与计算机教育和应用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了解最前沿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
图/“大师公益课”授课现场
就在近日,众为生态企业主线科技合伙人、智能驾驶方案及产品专家王超博士就从变形金刚切入,为孩子们带来了无人驾驶技术的科普分享。这样的课堂不仅充满乐趣还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了前沿科技带来的震撼。
这样的体验和视野无疑给乡村的孩子们编织了一场照进现实的梦。
众为也希望通过基金会链接更多的被投企业,通过公益分享、科技夏令营等形式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科技在应用端带来的改变。正如基金会理事、众为资本合伙人徐薇对于项目的期待:希望若干年后,众为遇到一位优秀的创业者,在谈论到自己创业的原因时,是因为基金会播撒下的科学创新的种子,让他(她)燃起的创业之梦。
就在今年5月,基金会项目开展地之一的福建省宁化县,在全市首届创客比赛“图形化编程”赛项中表现亮眼,孩子们取得的好成绩也鼓舞了宁化的教育工作者们。当地部门也积极推动,与基金会深化合作,共同致力将宁化县建设成青少年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示范区。
公益的能量也在众为组织内部生根发芽。“让公益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也已经内化成了众为的企业文化,以公益为纽带,整个组织文化的正能量在增强,组织的向心力也更加提升。比如,基金会还发起了关注基层儿童福利保障和医疗救助的“众仁儿童救护“项目,众为内部就有很多同事自发参与到其中,为困境儿童的救助贡献力量。
资本向善的一面常常在市场的喧嚣中隐而不显。
现在,我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底层价值的意义。在助农公益直播上,我们看到VC大佬助力的身影,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少投资人发动自身的行业优势,调动资源捐款捐物;聚焦卡脖子环节,也有投资机构资助高校科研,为科技自立贡献力量……
耐心资本的题中之义也要求资本在经济回报之外,也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环境的改善。我们也期待着,投资机构在公益实践上带来更多的创新探索,更多像“众为数字人才培养计划”一样的公益项目点燃星星之火。
这或许就是当下行业节点的应有之义。
0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投中网,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投中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