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
搜索
登录 | 注册
投中网  >  新消费  >  正文

圆桌对话:“重”是消费投资的必然趋势吗?

投中网   |   整理 | 刘燕秋
2023-05-29 10:52:30

什么样的消费品能穿越周期?

经历起落,机构的投资策略发生了哪些变化?“重”是消费投资的必然趋势吗?什么样的消费品能穿越周期?

“2023中国投资年会”上,投中资本董事总经理晓阳的主持下,百联挚高资本创始合伙人高洪庆、沄柏资本合伙人康毅、启承资本创始合伙人常斌、麦星投资合伙人郑重、InnoVen Capital管理合伙人曹映雪、九鼎投资合伙人史巍等VCPE行业的资深投资人,围绕消费投资话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常斌认为,从消费投资的各个阶段来看:早期投资还会有很多尝试,但这几年外部环境不一定有之前那样显著的产业新变量出现,所以可能不会回到之前几年的热闹;在过去这一年里A股港股的调整,会显著影响消费的Pre-IPO套利型投资; 相比而言, 中后期成长型投资以及产业型的并购,接下去可能会迎来比较好的机会。

高洪庆透露,百联挚高资本去年底做了投资策略和方向的一些调整。“投资也要讲政治,我们时刻关注国家政策的走向和产业的方向,国家一有重大会议和政策出台,我们研究院会连夜对报告进行解读,做投资既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我们在传统消费投资里加了一些重要元素,‘消费+科技’‘消费+先进制造’‘消费+供应链’‘消费+数字化’‘消费+医疗大健康’。‘+’的意思是,纯品牌纯渠道纯商业模式创新的公司已经不在我们的视线范围之内了。”

资本市场对消费企业的估值仍在调整过程中。曹映雪认为,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行业都有周期,资本市场对一个行业赛道的市场情绪,对投资人对创始人来说有一定的影响,但他并不认为定价到底应该是几倍的PE、几倍的PS会影响一个企业的成败。“我不觉得能以价格来定英雄。”

以下为现场探讨实录,由投中网进行整理:

晓阳:消费前两年经历了一波高潮叠起也经历了一波低谷,我们看消费的这些朋友还是不忘初心,也是有很大的坚持,今天我们大概来探讨一下。这两年我感受也颇深,我们自己这两年打法上面也变化的比较多,从原来看一些早期标的,到现在基本上做中后期的项目,更多往并购上面去了,我们同时看到有不少投资人在往前走,半下场去和企业做一些孵化、渠道、线上的结合。想听听几位投资人怎么看消费整个两极分化的趋势。

曹映雪:我是InnoVen Capital的曹映雪,我们是总部在新加坡的美元和人民币的双币基金,2017年开始进入中国投资,一直在投消费这个赛道,每年我们都出手,既没有在消费市场比较好的时候加大投入,也没有在去年市场有一些低迷的时候减少我们的投入,我们的投资一直还是按照节奏来。在消费领域,我们投了怪兽充电,内外内衣,斑布纸巾等等,我们一直沿着品牌、产品、渠道的策略在投。晓阳总说,基金是不是开始改变自己的策略,投早或者投并购,我们其实还是一直坚持成长期的赛道来投。

基金各自的选择其实取决于团队的能力,我们团队的能力相对来讲还是属于伴随型选手,我们采取的策略是辅助一个销售品牌从1-10整个过程扩张,我们在座的其他嘉宾比如说对一个消费的产品,或者说新一代消费者消费趋势的判断,有充足的足够多的能力,然后在整个产业链上,他对于创业团队的选择有独道之处,可能选择早期项目的孵化,或者是自己下场直接做创业的项目等等。如果有更成熟的,比如说并购对一、二级资本市场的理解,成熟企业的运营经验,这种类型的投资人也许会转向更多后期并购的策略。这个主要是看投资机构的特点,目前我们还是沿着我们自己的策略持续走下去。

常斌:我是启承资本创始人,启承资本是我在2016年创立的一家专注投资消费的投资基金。自一开始我们就专注在消费的成长期,专注在消费两个经典模式:新一代的品牌和新一代的连锁。经过这几年,我们非常荣幸跟一批优秀的公司结伴而行,包括:十月稻田、源氏木语等规模化的品牌,钱大妈、锅圈食汇、零食很忙、薛记炒货等一批新兴全国连锁品牌。我们在投资的时候是在他们的成长期,有了稳定的商业模式和规模化的收入以后,我们投资进去的,也通常是他们第一个外部股东。我们的这些伙伴公司在过去的3-5年里显著的拿到了5-10倍的增长,有一些公司还走到了可以申请上市的规模。从投资阶段来看,我们对自己在新环境里的策略还是清晰的:继续坚持在成长期,挖掘和赋能新一代的消费冠军是我们专注在干的事情。

消费市场这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个人觉得,消费的早期投资,可能大家还会有很多的尝试,但是不会有之前那么热,早期创业和投资是很依赖外部环境的,这几年的外部环境不一定有新的行业变量出现。而过去这一年里,A股和港股的一些调整,可能也会影响消费的Pre-IPO套利型投资。我们认为,中后期成长型和产业型的并购,接下去几年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一方面,之前的创新周期里形成了一批优秀的新一代公司,可以和国际品牌以及国内的上一代巨头公司,他们之间可能会产生一些有效的化学反应。另一方面,在这一轮周期里,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在面对产业周期有不同想法的时候,新一代的创业者会对并购的想法更开放;这些因素我觉得可能会对成长型和产业型的并购打开一些机会。我们启承的一些伙伴公司,当跑到50-100亿收入的体量并有规模化利润且有上市计划的时候,我们也会围绕他们做一些成长型和产业型的并购。

高洪庆:我是百联挚高资本的创始合伙人高洪庆。我们是一家CVC,是百联集团的市场化的产业资本,百联集团历史很悠久,我们这个基金相对还比较年轻。我们肩负的是产业资本的使命,希望能够把我们在产业里面的资源,对被投企业有更深层次的赋能,我们跟财务投资者有不一样的投资策略。

我们是哑铃式的投资策略,主要投两端。一端投偏成熟的Pre-Pre-IPO的项目,比例占到70-80%。现在有很多Pre-IPO的项目太贵了,投了以后不一定赚钱,结果可能是“含泪敲钟关灯吃面”, IPO已经不是优秀公司的唯一标签, IPO的数量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关键还是看质量。

注册制来了,上市并没有那么难,几家上市不重要,重要的是究竟赚了多少钱。我们这个基金的性质还会投一些相对来说偏成熟期的项目,希望投进去以后两年左右的时候就可以报会,我们希望投的企业能在A股上市,港股也是一个选择,但不是我们的第一选择。

另外一端我们也会留10-15%投特别早期的项目,投早投小投大比例。这些项目不是找一些大厂出来的明星创业者操盘,而是找大的产业集团孵化的第二、第三曲线,能够利用他们的资源和销售渠道迅速热启动。

“投资也要讲政治,我们时刻关注国家政策的走向和产业的方向,国家有重大会议和政策出台,我们研究院会连夜对报告进行解读,做投资既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我们在传统消费投资里加了一些重要元素,‘消费+科技’‘消费+先进制造’‘消费+供应链’‘消费+数字化’‘消费+医疗大健康’。‘+’的意思是,纯品牌纯渠道纯商业模式创新的公司已经不在我们的视线范围之内。”

消费也需要叠加更多科技属性,消费品里也有硬科技。我们投了一家面料科技的企业TAGX,这家公司创办初期就需要迈过卡脖子的坎,随着基础科学的进步,对面料在分子结构上做些改造,才能让消费者感到科技的魅力。lululemo市值已经超过阿阿迪达斯了,面料科技是核心驱动力。我们也在研究合成生物学的公司,合成生物学的最终应用就是ToC的,具有非常强的科技属性。做投资绝对不要做杠精,一定要沿着政策做投资,一定要讲政治做投资。

消费三年以前还是一个小甜甜,今天怎么突然变成牛夫人。消费行业还有值得投资的机会吗?答案是肯定的,美国排名第10名的消费类公司开市客的市值是1.53万亿,我们国家只有两个消费类公司进入到万亿人民币市值,茅台和阿里巴巴,排名第十是美的,只有3900亿人民币的市值,这是巨大的差距。中国的未来的消费市场一定不会输给美国市场,我们的判断是,在未来10年或者更短的时间之内,一定有10个万亿级的消费品公司, 100个千亿市值公司以及几百家100亿市值的消费公司的出现。

我们对这个行业一直保持着坚定的信心和敬畏心,三年前我们这个行业太热了,现在留下来的专注投消费行业的公司不多了,但我们也不孤独,少了很多噪音和干扰,我们反而可以更从容,更冷静的做一些理性的判断。

康毅:沄柏资本是一家专注于数字经济投资方向的基金,过往几年投资的方向以科技为主,消费是我们最近几年开始启动和更加关注的方向。我这几年一直在做消费投资,看到了整个产业投资巨大的变化。其实这两年我们在投资策略上我们也做了一些调整。我们做的调整也是结合基金自己的特点和我们本身的特点,第一是在过往积累了比较多的科技方面投资案例和科技行业投资经验。第二是跟很多的产业方有比较好的合作关系,会共同做一些收并购、跨国跨境的投资,以及国内的产业落地。

基于这两点我们做了一些策略上的调整:一个是往早期走,我们并不是像洒胡椒面一样去博一个概率,我们更多是与产业合作伙伴或者我们的已投公司,去做一些第二曲线的孵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的基金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我觉得有两个,第一,帮助我们的产业伙伴找到好的团队。第二,我们会用我们自己本身在科技领域的优势进行科技赋能,比如对我们投的传统的连锁企业进行改造升级使得它从区域性的连锁能够更好的去适应于全国大范围内的扩张,通过赋能更先进的科技手段,使它从传统模式变成新模式下快速成长的连锁公司。

消费是一个比较长周期的事情,这两年虽然整个资本市场没有那么好,但是过去几年沉淀了大量的优质资产都是经历过整个市场考验和疫情考验淘汰后留存下来的,所以这些公司其实基本面都非常好。同样,一些产业巨头也有在市场上进行整合的诉求,我们会陪伴着我们的产业合作伙伴,发掘更多的标的,帮助产业合作伙伴进行并购重整,让他们收获一些新的资产成长曲线机会,这也是我们做的。我们自己也会尝试在这方面做一些更主动的投资,这个是我们在策略上的调整。

史巍:九鼎投资是一家以私募股权投资(PE)为主业的A股上市公司,成立于2007年。截至目前,在消费及服务领域累计投资超100家企业,投资总金额超百亿元,已投案例涉及多个消费细分领域,如零售连锁领域的休闲卤制品品牌绝味食品(603517.SH)、便利连锁超市红旗连锁(002697.SZ);卫浴领域的帝王洁具(002798.SZ)、惠达卫浴(603385.SH);以及美妆护肤领域的国货品牌毛戈平。

当下,很多消费投资机构正在往两端走。一些“往前走”,做创业孵化;另一些“往后走”,做控股型投资。但九鼎投资十几年来的核心策略没有发生过实质性变化,始终以参股投资为主,专注于企业成长性投资机会,同时基于市场变化做策略微调。

在消费领域,我们的投资策略始终坚持两条主线,其中一条是消费升级,只要人体还是碳基,还是以蛋白质为主要构成元素,消费升级的趋势就比较确定;另一条是国货崛起,经济发展本质上会加强文化自信,国货未来一定有很好的投资机会,但每年我们会根据细分领域的变化微调我们的投资策略。

其实,消费是比较难投资的赛道,门槛在门里面,参与容易做好难,要找到一个真正的好标的,并且投得好是非常难的事情。

从投资阶段看,我们专注于企业的成长期投资。我们认为,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看清自己的能力圈,早期投资、成长期投资和控股型投资是三类不同的学科,对团队、投资策略和决策逻辑能力等等要求是非常不一样的。

我们曾经尝试过控股型投资,且不仅在消费领域。但真正下场才发现,经营实业对投资人的挑战是完全不一样的,想把企业做好则需要更多时间和耐心。

未来随着一二代企业家传承问题的加剧,以及新一代创业者越来越接受通过被并购方式退出,控股型投资会有非常好的机会。但目前,系统性的控股投资机会还没有完全展开,基于企业成长性的参股投资仍然机会更大,当然零星出现的控股投资机会也会不错,比如我们正在看的复合调味品赛道,就有很好的并购标的,我们会联合合适的产业投资方一起推动投资。

整体而言,踩过一些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发现自己更擅长把握企业的确定性成长性投资机会;以参股投资为主,协助并购为辅是我们的两个主要投资阶段策略。

郑重:我来自麦星投资,麦星投资其实是成立于2004年,到现在已经有19个年头。麦星投资是专注在大消费领域成长期企业的双币基金。在短期来讲我们希望能够做到的就是专注和陪伴。

举两个例子。

1.专注。消费的赛道非常大,围绕着专注的吃喝,我们从渠道到供应链,到品类品牌。另外我们会围绕消费者的场景,在家里吃喝、在外面吃喝、在路上吃喝,这样又结合了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产品,围绕着不同的维度,把产业链市场进行切分。

2.陪伴。这点也是建立在我们相对擅长的领域里,通过很早的时候就参与到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一路陪伴他成长。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去年在香港上市的巨子生物,是我们在10年前投资的公司。10年前,他们已经用了10年研发了他们现在底层的技术平台,我们就会帮他一起实现产品化,下一步是品牌化,品牌化过程中我们认为企业已经完成了从0-1的阶段,我们自然的参与到企业从1-10成长阶段的投资,去绑定实现一个共同的成长。去年上市的时候,资本市场相对不是特别的有信心,巨子生物在香港上市发行的时候,我们继续从二级市场参与了他的发行。一年之后,这个企业现在也遇到解禁期到了,前段时间股价有一些波动,我们内部在讨论,如果我们真的陪伴了这个企业这么长的时间,对他足够的了解和有信心,在解禁期到了股价有些波动的时候,我们自己敢不敢有没有能力有没有这样的认知,继续在二级市场上持有他的股票。我们是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表达我们能够继续专注在成长期,专注在我们相对擅长的领域,通过时间的陪伴去实现真正好企业的全生命链路的价值的发现和参与。

晓阳:刚刚听下来蛮有感触的,因为消费这个行业确实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经历过各种挑战。我们去年也做了一个交易比较大的跨境交易,我自己本人在嘉善待了大半年,把这个交易做完了,大概两个多亿美金的体量。本身我们在做交易的过程中也有比较深的感触,整个中国还是有相当大一批体量的消费企业沉在水下,我们经常说这个行业是一个长坡厚雪的行业,需要很多的耐心和很多的陪伴看这些企业。我们现在在服务的这些客户,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做了十几二十年供应链,产品和本身的渠道包括团队打磨的非常完善。这批企业可能未来有机会去替代外资品牌在中国的产品。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美元bioFounder对消费的热情还是比较大的,相对来说,早期的信心要偏弱。恰好最近在座几位投资人有一些项目要在香港挂牌,大家怎么看待一二级市场投资人消费的信心?我们刚刚有在开玩笑,最好还是有少一点的投资人来参与,深耕在这个行业的投资人会有更多投资的时间和机会,我其实也蛮想请教各位的看法,大家怎么看这个周期以及未来1-2年里面,一二级市场的行业投资包括这些公司的变化。

曹映雪:我们确实有企业要敲钟,我首先觉得中国有5000多万家企业,但是现在能上市的大概5000多家,所以我对于企业里面能够敲钟上市的,不管港股、美股、A股,我都觉得他们是非常棒的创始人,我们非常幸运能够陪伴他们成长。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行业都有周期,资本市场对一个行业赛道的市场情绪,对投资人对创始人来说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并不认为定价到底应该是几倍的PE、几倍的PS会影响一个企业的成败,我不觉得能以价格来定英雄。我们回溯过往投资决策的时候,确实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股票的价值是什么?我们会根据二级市场整体价值的一些回归和调整,反思我们的投资策略,反思一个企业真正的内在价值到底是多少,这个是会对我们实际的投资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没有需要我们重塑信心,我觉得企业家在消费这个行业,在这么大的市场能打拼产生出新的产品,服务新的渠道,或者说服务新一代的消费者,那我们就会大概至少有20%的仓位是在消费这个赛道,而且一直坚持下去。

常斌:刚刚提到了"周期",消费行业值得关注两个"周期":一个是消费公司成长周期,另一个是资本市场的周期。从我们的视角,还是比较清晰的:消费行业经过过去两年创新蓬勃到相对减速,去年是消费遇到很多挑战的一年,整个基本面周期还在刚出现复苏回调的点上;从去年11月到今年年初,开始真正进入基本面的恢复周期。消费的资本市场周期则面临更大的挑战,一方面A股的政策导向有一些调整,海外市场里也只有港股对消费公司上市更现实,但港股也处在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中。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消费行业的基本面在恢复,资本市场处在相对弱的时候,坦率地讲,行业里一起创业发展的创业者和投资人,肯定会有挑战。但反过来我也想说,周期这个理论告诉我们,有挑战的时候也会有热的时候,我们能有效地穿越周期,才是最重要的。

回到资本市场,我们看到一些很好的利用周期来做更长远的布局的机会。今天早上我们一家伙伴公司——德尔玛在深交所创业板完成了挂牌上市,公司成长经历了整个周期,包括过去几年的调整以及A股的周期;此外,今年我们还有两家伙伴公司在香港递交了上市招股书,这两家公司在去年疫情影响基本面的周期里逆势而上,实现了非常扎实的收入和利润以及市场地位的增长。即使在今天有挑战的资本市场下,如果能完成上市,到未来资本市场回暖的时候,公司就会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我们更重要的是理解周期,做好穿越周期的准备。在市场难的时候,反而优秀公司可以做行业集中,反而投资人能做更好的布局,有机会迎来在未来的周期里的收获。

高洪庆:消费行业的魅力或者行业特性就是抗周期。今天我们看到的炙手可热的赛道,他们的泡沫已经不亚于3年前消费行业的赛道,当估值偏离常识,最后一定是一地鸡毛。

在新消费行业巅峰是,3年就能成就一家千亿市值的公司,现在看来一地鸡毛。消费品行业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才能够抗周期。太轻的东西抗风险能力很差,一个瘦子风稍微大一点就吹倒了,但是一个身板很结实的却能在强风下屹立不倒。什么样的消费品公司能够抗周期?我们的洞察是要有强大的底盘,有很强的供应链能力,有深厚的研发能力,有广泛深入的线上线下渠道。我们看到不能抗周期的公司都是所谓的新消费品牌,其实哪有什么新消费和传统消费,所有的消费最终还是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消费行业的机会在哪里?消费者和媒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渠道的变革让很多的民生、基础、高复购的,以前被外资垄断的行业,都有可能产生一些颠覆性的机会。我们的投资策略,毫无疑问还是要跟着政策走,所以里面要有科技属性,要有供应链属性,还关注一些底层的生意,高复购的,刚需的这些生意,这些生意不是说一个新消费品牌仅靠营销创新就能解决的。

只在便利店铺货,这是雕虫小技,真正的能力一定是在极强的渠道渗透能力和深度分销能力。消费行业一定是抗周期的,但是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能够抗风险,真正能够抗周期、抗风险的消费品公司应该是有扎实的基础,这类公司不是轻的,反而应该是重的。

康毅:这个问题分几个角度。第一,现在市场整体情绪上比去年稍微好一些,但大家对于消费企业的退出、上市还是相对处于一个比较悲观的氛围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过去一两年市场上有很多投消费的基金,包括投资人纷纷地转到其他的行业。第二,在我看来,消费是一个非常长周期的事情。我过去也在跟朋友讨论基金投消费,有一点在周期上是不匹配的,如果我们回想任何一个成功的消费品牌,必定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能够穿越周期让在座的各位去记住的品牌,往往可能经历了10年以上,甚至是几十年反反复复通过各种方式的沟通,在成长的过程中起伏变化,经历过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沉淀下来。我个人觉得这和基金的周期,一般来讲人民币基金5-8年,美元基金10-12年也不是太匹配。对于我们来讲,做投资,就需要在这个不匹配的情况下尽量的选择一个匹配的投资阶段,我们就需要从一个比较好的时间点进去,陪伴我们的目标企业经历一个比较好的成长过程,或者是经历一个比较好的重整,从而实现业绩上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获取我们应有的回报。

如果我们看过去几年市场火的时候,对于一个真正长期在行业里面的投资人来讲未必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我的观点是消费品牌的短期成功有巨大的偶然性,很难预测有什么东西能出来,往往可能是某一个广告或者某一个传播突然爆发,会形成短期迅速的从1-100,但是能不能沉淀下来又是另一个问题,一个品牌需要经过长期跨周期的发展需要有方方面面的能力。今天给到我们做消费的投资人非常好的一个机会,经历了过去几年惨淡的市场,留存下来的这些公司,不管是经历了周期的波动,经历了疫情的影响,经历了现金流的短缺,经历了各种重组,沉淀下来了在各种艰难时刻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沉淀下来的企业大概率上给到我们一个非常好的选择的池子,作为长期在这个领域里面深耕的投资人来讲,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我们希望在这个领域里面做一些深耕。对于我们来讲,因为我们没有长期的历史包袱,现在反而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项目和投入的时间段。

史巍:消费行业在过去几年经历起落,如今市场逐渐回归理性,但信心仍在修复中,消费投资也面临很多新的挑战。事实上,不止消费,很多行业都曾经历忽冷忽热的变化。从投资角度看,我认为应对变化、起落最重要的是以自己擅长的模式找到其中合理的投资机会。

任何行业突然热起来时,都会伴随很多泡沫。热点有它热起来的理由,有些投资机构在泡沫里游泳,也能游得挺好,收益不错。但是,追热点的模式不适合我们,我们更愿意用长期视角看待行业。在消费领域,一家企业只有在品牌、渠道、供应链等方面具备完整竞争能力,才能穿越更长的周期,活下去,发展得更好。

另外,IPO相关政策及消费企业近期的IPO表现,也对行业及投资人信心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我认为作为投资人,不好控制的外在因素确实无法判断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加专注于发现企业价值。我们当然希望企业都能在A股上市,因为更具流动性溢价,企业可以融到更多资金,也有助于基金实现更好的收益。但如果投资机构只关注IPO这件事,就会非常焦虑。

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很正常,每个行业都有自己发展演变的规律,消费行业中间每个市场主体也都有自身的行为必然特点。经济不景气时,主打性价比的刚需消费就会表现出较强韧性,而可选消费类的产品或许就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过程中,作为投资人,关键是要仔细研究消费市场,洞察消费者心理,坚持独立判断,以自己“舒适”的模式、擅长的打法,在一个自己认为估值合理的阶段投进去,保持耐心,给企业更好的成长空间。

郑重:我们觉得万物皆周期,从基金周期三五年,到朱格拉周期,库兹涅茨周期,到康波周期,长达百年的大周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企业经营而言两方面,一是经营肯定持续以什么满足你的目标客群,满足他的用户价值,实现用户价值为锚,我们尽可能去穿越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周期。二是在企业面对资本市场选择的时候,过去这十几年也经历了2008年、2000年全球金融危机,2014年、2015年也有资本市场的小周期,过去两年也是资本市场的周期,在经济不好资本不好的时候也有很多的发行上市的企业,回头去看,一定是有能够穿越周期发展非常好的,可能当时募资或者说当时股价不是特别乐观,好的企业家回到刚刚讲的用户价值的锚,最终会穿越回去。那些在资本周期特别好的时候发行上市的企业,回过头看,很多甚至受害于当年拿了过多的跟能力不匹配的资源,反而是影响了他后面正常节奏的发展,所以我觉得资本市场不好的时候,企业能够达到上市的条件,你能够有持续成长能力,穿越周期的能力,我觉得可能相对而言资本市场的周期是一个偏中性的东西。你回头来看,任何一家好的消费企业,你去看他的上市以后的股价,一直都是一个加速上升的曲线,哪怕是中间可能有业绩上的波动。

另外周期不好的时候,往往也是行业出现调整的时候。因为周期对于所有人都是中性的,你不好的时候,你的竞争对手可能也会面临很大的压力,最终企业还是要回到持续创造价值。



网站编辑: 郭靖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0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投中网,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投中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发表评论

 / 200

全部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 ——
—— 没有更多评论了 ——
联系我们 欢迎投稿
  • 投中网
  • CVS投中数据
  1. 创新经济的
    智识、洞见和未来

  2. 投资人都在用的
    数据专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