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如何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是新形势下企业家、投资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招商局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执委会委员、陆海联动基金总经理石晓辉认为,并不是所有硬科技天生就是新质生产力,要完成这一转换,需要企业家和投资机构的共同努力。
石晓辉指出,过去几年资本市场繁荣,催生了很多偏离“初心”的项目,估值一轮一轮地叠加,但企业自身没有形成良性的造血能力,会面临到了一定阶段就走不下去的问题。因此,石晓辉呼吁企业的创始团队、创始人要有耐心和匠心精神,认真考虑企业的技术与产品的发展路径,真正实现应用端的有效落地,健康地走向资本市场。
5月28日,在由青岛市政府主办,青岛市委金融办、青岛市财政局协办的2024青岛创投风投大会上,石晓辉发表了题为《投资硬科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题演讲。以下为发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下午好!感谢大会组委会的邀请,今天我想作为一个产业投资方的代表,来分享一个既具体又宽泛的投资逻辑。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国家的战略趋势,昨天我在香港参加的一个会谈也十分关注这个话题。硬科技是一个热门赛道,尤其是过去的5到10年,在资本市场繁荣之下催生了这个赛道的表象繁荣,其实这个赛道有真正的“孙悟空”,但确实也有一些假的美猴王。在目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下,投资机构普遍都存在退出难的问题,之前投的一些项目在一轮接一轮地融资,但始终未看到可以退出的机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可能是一些项目在过去资本市场繁荣的基础上,滋生出了一些泡沫,走得不太踏实。
我今天将会讲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是新质生产力与硬科技两者之间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是什么?很多专家都解读过,在此我就不重复了。硬科技是什么呢?硬科技是贯穿在新质生产力里面的一些核心要素、核心技术。那么硬科技能不能转化成新质生产力?我觉得它是需要很多综合因素去催化的,硬科技并非天生就是新质生产力。怎么把硬科技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驱动要素有哪些?我们从企业端和投资机构端两方面来分享讨论一下。
现在大家都在讲“耐心资本”,我认为首先企业应该做到“耐心”,市场更需要的是耐心的、有匠心精神的创始团队、企业家。过去资本市场的繁荣促使很多项目在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偏离了最初创业的初衷。为什么呢?不停地有投资机构给钱,有的企业开始浮躁起来,估值一轮一轮地叠加,最终推动完成IPO进入二级市场。由于投资机构大部分是财务投资人,大家解禁后赚到了各自预期的收益就退了,而企业自身没有形成良性的造血能力的话,后面表现就不尽如人意了。我相信这是现阶段国家对资本市场、二级市场监管政策趋严的一个背景。
我曾经带着团队去长三角的一个城市谈基金合作。基于政府对基金落地的要求,我们肯定要看看当地的项目。大概看了十多个项目后,我的感受是,这些项目可能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在硬科技这个赛道里技术稍微有一点点阶段性的突破,估值就到了一个我们没办法接受的程度。对投资机构来说什么是好项目呢?我认为是能做出合理的退出回报预期的项目。再好的项目一旦到了比较高的估值,它就变成了鸡肋项目,这种项目在当今市场比比皆是。所以,市场不仅需要耐心资本,也需要耐心的创业团队和企业家。而企业家的匠心精神,就是你的技术能不能真正实现产业升级、突破革新。
大家都很清楚,我们之前投的硬科技赛道的项目很多都还没有形成自身造血能力,有的甚至连收入都不会太高,更不用说利润了。作为企业的创始团队,我觉得现阶段一定要把握对自身合理估值的判断,否则到了后期可能就会面临比较尴尬的局面,就是当你估值抬到很高的水平,在IPO审核非常严格的上市环境下,你什么时候才能到二级市场上融公开市场的资金?如果说在一级市场融到的资金撑不到那个时候,而企业再没有自身的造血能力,我真的想不通这些企业接下来怎么发展。从企业的角度,我觉得一定要认真去考虑自身的融资能力,结合技术产品的发展路径和估值水平,去判断自己能不能有效、健康地支撑到二级市场。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我们机构相对一些偏早期的投资机构,在应用端的体会更深,我们有时会把投资硬科技的一些技术拿到我们应用端场景里面去验证,验证这个技术是不是真正有效。就像刚刚高总说的,不管是财务投资机构还是产业资本,现在以单纯的投资目的去投项目的话,无疑是放大了风险敞口,所以,我觉得我们要注重赋能。赋能很核心的一点就是,这个技术能不能在应用场景端真正地使用起来。过去我们也看过一些很高端的技术,它在一些应用场景上确实也能用,但是进一步算一下就会发现,可能它的应用市场只有10亿的规模,但是它的估值已经冲到10亿美金或者20亿美金,这种项目也是硬科技,但是具不具备投资价值呢?我想投资机构就见仁见智了。
我们投资硬科技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它能真正地转化成新质生产力,能对产业升级、技术革新起到真正的作用。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不同的机构可能会发挥不同的作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过去跟国家基金以及其他产业投资机构一起投过同一个项目,大家为什么会组成联合体来投这个项目呢?因为那个项目在初始阶段需要订单、应用场景和国家政策的一些支持。国家基金代表相关部门的战略导向,它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政策端的资源;我们作为产业资本,可以给企业带来一些应用场景的订单;而另外一个投资机构在境外有一定的优势,拉它入局的原因就是它能把企业的技术、产品应用到境外市场。我们作为产业资本,一开始设立的目标就是围绕集团主业做配置,产融结合,以融助产。对投资企业,我认为不能只是给它钱和一定的政策,而是要进一步多元化地丰富我们对企业的赋能作用。投资企业的核心就是希望这个企业能实现技术和产品的落地、能有商业价值。企业只有实现了商业价值,才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我们看到,很多硬科技企业,有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它已经走到很后面的阶段了,甚至它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你让它现在去落地、去转化成商业价值,却往往无法真正实现,比如自动驾驶这赛道、AI赛道。我觉得这个问题也是需要企业、政府、投资机构都去认真思考的。现在科创板、创业板、主板对企业的盈利规模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企业实现不了盈利,IPO的路是漫长的,我觉得在这种情形下,国内资本市场到目前为止的成功并购或者S基金接续的案例也是少之又少的。所以,对于硬科技企业的投资,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来讲,我们会关注这个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关注它未来哪一年开始现金流会实现良性的循环,我们会希望看到企业家对自己企业的发展有一个靠谱的规划。
投资机构为什么现在面临退出难的问题呢?我的理解是,在过去资本市场环境下,IPO相对比较宽松,一级市场的钱相对比较好拿。国内大量的基金是在2015-2017年组建起来的,这个时间点是在资管新规之前,也是政府引导基金蓬勃发展的几年,现在这些基金陆陆续续到了退出期。大家当年的投资逻辑基本上是建立在IPO申报后18个月或者24个月之内能够发行、然后退出,但是现在不行,整个市场逻辑变了,你预期的退出节点已经需要往后推了,但是有的企业的增长曲线到了那个推后的节点上可能也已经衰竭了,可能就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永远上不了市。我觉得无论是投资机构还是企业,这是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在当今资本市场环境下,怎么均衡地掌握资本市场的节奏和自己企业发展的节奏,怎么完成自身造血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关于硬科技怎么转化成新质生产力,从企业端和投资机构端两个角度,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理解。最后一部分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招商资本和陆海基金。
招商资本是招商局集团与普洛斯的合营公司,目前管理规模约三千亿元,硬科技一直以来都是招商资本重点投资的赛道。招商资本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覆盖四大主要投资领域的资产组合配置,其中,投资长周期资产的资金占比大约60%,这部分项目可以带来稳定的分红收益,是计划长期持有的资产;其余资金进行了PE和VC的投资配置,我们认为这样的配置对于抵御资本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陆海基金是由招商资本与山东港口集团联合发起、合作设立的产业基金,基金总规模100亿元,管理公司是借鉴招商资本的管理架构、由招商资本和山东港口集团各出资50%合资设立的。陆海基金重点关注港航、物流服务及智慧、绿色交通产业链的投资机会,依托山东港口及招商资本的产业优势,致力于为生态圈企业提供全面增值服务,持续助力企业发展。在此,衷心感谢青岛市政府和青岛市引导基金对陆海基金的支持与认可!
时间关系,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招商局资本石晓辉:关注企业造血能力及应用端落地,把硬科技转化成新质生产力
创始人要有耐心和匠心精神,认真考虑企业的技术与产品的发展路径,真正实现应用端的有效落地,健康地走向资本市场。
硬科技如何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是新形势下企业家、投资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招商局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执委会委员、陆海联动基金总经理石晓辉认为,并不是所有硬科技天生就是新质生产力,要完成这一转换,需要企业家和投资机构的共同努力。
石晓辉指出,过去几年资本市场繁荣,催生了很多偏离“初心”的项目,估值一轮一轮地叠加,但企业自身没有形成良性的造血能力,会面临到了一定阶段就走不下去的问题。因此,石晓辉呼吁企业的创始团队、创始人要有耐心和匠心精神,认真考虑企业的技术与产品的发展路径,真正实现应用端的有效落地,健康地走向资本市场。
5月28日,在由青岛市政府主办,青岛市委金融办、青岛市财政局协办的2024青岛创投风投大会上,石晓辉发表了题为《投资硬科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题演讲。以下为发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下午好!感谢大会组委会的邀请,今天我想作为一个产业投资方的代表,来分享一个既具体又宽泛的投资逻辑。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国家的战略趋势,昨天我在香港参加的一个会谈也十分关注这个话题。硬科技是一个热门赛道,尤其是过去的5到10年,在资本市场繁荣之下催生了这个赛道的表象繁荣,其实这个赛道有真正的“孙悟空”,但确实也有一些假的美猴王。在目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下,投资机构普遍都存在退出难的问题,之前投的一些项目在一轮接一轮地融资,但始终未看到可以退出的机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可能是一些项目在过去资本市场繁荣的基础上,滋生出了一些泡沫,走得不太踏实。
我今天将会讲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是新质生产力与硬科技两者之间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是什么?很多专家都解读过,在此我就不重复了。硬科技是什么呢?硬科技是贯穿在新质生产力里面的一些核心要素、核心技术。那么硬科技能不能转化成新质生产力?我觉得它是需要很多综合因素去催化的,硬科技并非天生就是新质生产力。怎么把硬科技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驱动要素有哪些?我们从企业端和投资机构端两方面来分享讨论一下。
现在大家都在讲“耐心资本”,我认为首先企业应该做到“耐心”,市场更需要的是耐心的、有匠心精神的创始团队、企业家。过去资本市场的繁荣促使很多项目在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偏离了最初创业的初衷。为什么呢?不停地有投资机构给钱,有的企业开始浮躁起来,估值一轮一轮地叠加,最终推动完成IPO进入二级市场。由于投资机构大部分是财务投资人,大家解禁后赚到了各自预期的收益就退了,而企业自身没有形成良性的造血能力的话,后面表现就不尽如人意了。我相信这是现阶段国家对资本市场、二级市场监管政策趋严的一个背景。
我曾经带着团队去长三角的一个城市谈基金合作。基于政府对基金落地的要求,我们肯定要看看当地的项目。大概看了十多个项目后,我的感受是,这些项目可能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在硬科技这个赛道里技术稍微有一点点阶段性的突破,估值就到了一个我们没办法接受的程度。对投资机构来说什么是好项目呢?我认为是能做出合理的退出回报预期的项目。再好的项目一旦到了比较高的估值,它就变成了鸡肋项目,这种项目在当今市场比比皆是。所以,市场不仅需要耐心资本,也需要耐心的创业团队和企业家。而企业家的匠心精神,就是你的技术能不能真正实现产业升级、突破革新。
大家都很清楚,我们之前投的硬科技赛道的项目很多都还没有形成自身造血能力,有的甚至连收入都不会太高,更不用说利润了。作为企业的创始团队,我觉得现阶段一定要把握对自身合理估值的判断,否则到了后期可能就会面临比较尴尬的局面,就是当你估值抬到很高的水平,在IPO审核非常严格的上市环境下,你什么时候才能到二级市场上融公开市场的资金?如果说在一级市场融到的资金撑不到那个时候,而企业再没有自身的造血能力,我真的想不通这些企业接下来怎么发展。从企业的角度,我觉得一定要认真去考虑自身的融资能力,结合技术产品的发展路径和估值水平,去判断自己能不能有效、健康地支撑到二级市场。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我们机构相对一些偏早期的投资机构,在应用端的体会更深,我们有时会把投资硬科技的一些技术拿到我们应用端场景里面去验证,验证这个技术是不是真正有效。就像刚刚高总说的,不管是财务投资机构还是产业资本,现在以单纯的投资目的去投项目的话,无疑是放大了风险敞口,所以,我觉得我们要注重赋能。赋能很核心的一点就是,这个技术能不能在应用场景端真正地使用起来。过去我们也看过一些很高端的技术,它在一些应用场景上确实也能用,但是进一步算一下就会发现,可能它的应用市场只有10亿的规模,但是它的估值已经冲到10亿美金或者20亿美金,这种项目也是硬科技,但是具不具备投资价值呢?我想投资机构就见仁见智了。
我们投资硬科技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它能真正地转化成新质生产力,能对产业升级、技术革新起到真正的作用。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不同的机构可能会发挥不同的作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过去跟国家基金以及其他产业投资机构一起投过同一个项目,大家为什么会组成联合体来投这个项目呢?因为那个项目在初始阶段需要订单、应用场景和国家政策的一些支持。国家基金代表相关部门的战略导向,它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政策端的资源;我们作为产业资本,可以给企业带来一些应用场景的订单;而另外一个投资机构在境外有一定的优势,拉它入局的原因就是它能把企业的技术、产品应用到境外市场。我们作为产业资本,一开始设立的目标就是围绕集团主业做配置,产融结合,以融助产。对投资企业,我认为不能只是给它钱和一定的政策,而是要进一步多元化地丰富我们对企业的赋能作用。投资企业的核心就是希望这个企业能实现技术和产品的落地、能有商业价值。企业只有实现了商业价值,才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我们看到,很多硬科技企业,有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它已经走到很后面的阶段了,甚至它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你让它现在去落地、去转化成商业价值,却往往无法真正实现,比如自动驾驶这赛道、AI赛道。我觉得这个问题也是需要企业、政府、投资机构都去认真思考的。现在科创板、创业板、主板对企业的盈利规模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企业实现不了盈利,IPO的路是漫长的,我觉得在这种情形下,国内资本市场到目前为止的成功并购或者S基金接续的案例也是少之又少的。所以,对于硬科技企业的投资,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来讲,我们会关注这个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关注它未来哪一年开始现金流会实现良性的循环,我们会希望看到企业家对自己企业的发展有一个靠谱的规划。
投资机构为什么现在面临退出难的问题呢?我的理解是,在过去资本市场环境下,IPO相对比较宽松,一级市场的钱相对比较好拿。国内大量的基金是在2015-2017年组建起来的,这个时间点是在资管新规之前,也是政府引导基金蓬勃发展的几年,现在这些基金陆陆续续到了退出期。大家当年的投资逻辑基本上是建立在IPO申报后18个月或者24个月之内能够发行、然后退出,但是现在不行,整个市场逻辑变了,你预期的退出节点已经需要往后推了,但是有的企业的增长曲线到了那个推后的节点上可能也已经衰竭了,可能就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永远上不了市。我觉得无论是投资机构还是企业,这是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在当今资本市场环境下,怎么均衡地掌握资本市场的节奏和自己企业发展的节奏,怎么完成自身造血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关于硬科技怎么转化成新质生产力,从企业端和投资机构端两个角度,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理解。最后一部分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招商资本和陆海基金。
招商资本是招商局集团与普洛斯的合营公司,目前管理规模约三千亿元,硬科技一直以来都是招商资本重点投资的赛道。招商资本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覆盖四大主要投资领域的资产组合配置,其中,投资长周期资产的资金占比大约60%,这部分项目可以带来稳定的分红收益,是计划长期持有的资产;其余资金进行了PE和VC的投资配置,我们认为这样的配置对于抵御资本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陆海基金是由招商资本与山东港口集团联合发起、合作设立的产业基金,基金总规模100亿元,管理公司是借鉴招商资本的管理架构、由招商资本和山东港口集团各出资50%合资设立的。陆海基金重点关注港航、物流服务及智慧、绿色交通产业链的投资机会,依托山东港口及招商资本的产业优势,致力于为生态圈企业提供全面增值服务,持续助力企业发展。在此,衷心感谢青岛市政府和青岛市引导基金对陆海基金的支持与认可!
时间关系,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0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投中网,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投中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