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基金(Fund of Funds, FOFs),是一种以投资基金为标的的基金。FOFs通过对私募股权基金进行组合投资而实现间接投资于企业。在私募基金行业的产业链中,FOFs的位置介于GP与LP之间,对于产业链上游的LP来说,FOFs是GP,管理LP的资金、对LP负责;对于管理私募基金的GP来说,FOFs是LP,是基金的出资方、受益人。
对于海外尤其是美国的高校来说,捐赠基金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条件。根据NACUBO(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Business Officers)对美国835所高校的调查统计显示,截至到2013年,美国高校的捐赠基金资产总额为4480亿美元。
图32:美国大学捐赠基金规模前十名
对于大学捐赠基金来说,David F. Swensen和他创建的“耶鲁模式”可以说改变了整个捐赠基金的资产配置策略。
1.1 耶鲁捐赠基金
1.1.1 耶鲁捐赠基金资产配置策略
1970年至1982年,耶鲁捐赠基金年均净收益率仅为6.5% 。1985年,在导师托宾和当时耶鲁大学教务主任的大力举荐下David F. Swensen放弃薪资优厚的华尔街工作返回母校并担任耶鲁投资办公室(YIO)的首席投资官至今。自此,耶鲁大学捐赠基金依靠非传统的投资方式取得了卓越的投资业绩。
David F. Swensen在其著作《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一书中论述了“耶鲁模式”的投资策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equity-orientation、well-diversification、active-management。耶鲁大学对通胀的脆弱性进一步引导其投资份额偏近股权性远离固定收益性。耶鲁捐赠基金认为,另类资产由于其本身的特质往往比传统有价证券更低效定价,通过主动管理为市场低效性的利用提供了机会。耶鲁捐赠基金的长期时间跨度很适合应用流动性差、低效的市场如风险投资、杠杆收购、石油天然气、木材与房地产。因此,耶鲁捐赠基金95%的投资份额是针对投资在通过增持国内外证券、绝对回报策略、房地产、自然资源和私募股权而预计产生股权偏好回报的资产。
耶鲁捐赠基金的PE投资业务包括VC、PE以及LBO。耶鲁大学31.0%的私募股权投资分配目标远远超过了10.0%的平均教育机构的实际分配。对于PE投资业务的高比例资产配置,耶鲁投资办公室认为PE投资提供了非常有吸引力的长期风险调整后的回报。这种回报主要源于两点:(1)PE资产会系统性地因为流动性差而被打折出售。耶鲁捐赠基金作为永久性的基金,其对非流动性的承受能力要高于大部分投资者,可以享受这一“流动性溢价”。(2)PE市场由于流动性差导致资产定价往往并不有效,这就为管理者通过积极管理获得更高的收益率提供了空间。尤其对于LBO投资业务来说,与其他机构倾向于通过改善企业资本结构不同,David F. Swensen更倾向于在更低的杠杆下通过管理人积极改善企业的运营情况来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因此,耶鲁投资办公室更偏好能够进行积极管理的中小型LBO公司。
2015年1月,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了《 Investing for Global Impact 2015》。该报告包含180个 Single Family Offices、Multi Family Offices和Family-backed Foundations样本。这些调查样本的总部分布在34个国家,所持资产广泛分布在46个国家。
从所调查的样本类型来看,51%属于Single Family Office;27%属于Multi Family Office;另外的22%属于Family-backed Foundation(s)。
Dietrich基金会在2011年10月William (Bill) S. Dietrich II去世之后随之成立,总部设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匹兹堡,旨在传承Bill支持西宾夕法尼亚高等院校和其它文化/民间组织的慈善精神。1996年,Bill以1.9亿美元做为慈善计划的开始。如今,Dietrich基金的投资资产已增至6.5亿美元,这些资产重点配置在全球的创投、成长型股权和并购基金,包括在新兴市场进行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资产配置。
Bill Dietrich曾反复表示:“欧洲已是过去,美国现是当下,亚洲(尤其是中国)才是未来。”在这个主题的影响下,Dietrich基金会在过去的几十年一直在大力投资亚洲的PE,尤其是在中国的投资。自2006年以来,在亚洲Dietrich基金会已经投资了30多个基金。Dietrich基金会倾向在亚洲的回报率不小于美国,然而亚洲的投资溢价回报却没有达到其最初的预期。尽管如此,Dietrich基金会仍将致力于亚洲PE投资,并将基金管理人的选择作为成功PE投资的关键。从某些方面来说,中国和东南亚对于Dietrich基金会历史性的吸引源于根植的信念,即新兴经济体中的儒家文化——其强烈的个人职业道德和对于学习以及家庭的奉献精神——将对PE呈现出具有吸引力的、长期的机会。
Asia Alternatives成立于2005年,创始人为马显丽(Melissa Ma)、徐红江(Rebecca Xu)、王乐怡(Laure L. Wang),是一家致力于为机构投资者在亚洲进行私募股权投资提供解决方案的平台。
公司目前管理四期基金,分别为AACP I(2007年完成募集,总额5.15 亿美元)、AACP II(2008年完成募集,总额9.50 亿美元)、AACP III(2012年完成募集,总额9.08 亿美元)、AACP IV 和AACP IV Ex-Japan Investors, LP (2015年完成募集,总额共计10亿美元),以及多只并行基金,均为针对亚洲市场的私募股权综合基金。公司可自主支配的资产总值超过65 亿美元。
Asia Alternatives第四期基金AACP IV以及多只基金于2015 年 4 月 15 日宣布募集完成,总金额超过18 亿美元。AACP IV 的投资方大约有80%是前三期基金的现有投资人。第四期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包括国泰人寿保险公司、Comprehensive Financial Management、佛罗里达州管理委员会、Jasper Ridge Partners,美国万通人寿保险公司、纽约州公共退休基金、旧金山市县雇员退休金计划、伊利诺伊州教师退休金计划、密苏里州立大学基金、佛蒙特州立大学基金以及弗吉尼亚州雇员退休金计划。
Asia Alternatives 的投资集中在大中华区、日本、韩国、东南亚、印度以及澳大利亚。投资方向涵盖并购基金、成长型基金、风险投资以及特别类型基金。自成立以来,公司已投资于超过四十家基金经理。
Asia Alternatives的投资策略是采用严谨的风险调整收益分析方法。Asia Alternatives将投资分散于其密切关注的不同地区、战略和基金经理,并推行投资的本土化。这种本土化包括投资于当地的公司,将自己进行本土化并与投资于当地的基金管理人成为合作伙伴。为此,Asia Alternatives是第一家在中国大陆设立办公机构的综合基金。目前,Asia Alternatives在香港、北京、上海和旧金山均设立了办事处。同时,2011年, Asia Alternatives成为全球首家根据“外商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企业试点”项目取得上海市政府颁发的“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执照的综合基金暨有限合伙人。
Asia Alternatives的资产大部分配置于现有的基金管理人,有一部分会投向新的管理人。为了保持投资组合的多元化,Asia Alternatives所投基金的规模存在很大的差异。Asia Alternatives投资阶段包括非常早期的VC中的A轮第一家机构,一致延伸到并购基金。
Asia Alternatives在选择基金管理人时,最关键的一点是需要保持Asia Alternatives与GPs利益的一致性。Asia Alternatives通过投资一系列的基金管理人来保持这种利益的一致性,而不是将投资限定在某一个管理人。同时,Asia Alternatives会关注费用结构以及容易隐藏风险的方案设计(waterfall mechanics)。
投中专题:2015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LP研究报告
在投中集团旗下金融数据产品CVSource 掌握的大量LP信息资料基础上,本报告编写团队进行了大量问卷调研,调研对象是活跃于中国大陆市场、有投资记录的LP。调研历时一个月,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5%左右。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投中网,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投中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