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
搜索
登录 | 注册
投中网  >  资本市场  >  正文

“100个国产Sora2已经在路上”

投中网   |   韦香惠
2025-11-01 17:52:18

中国AI视频创业者最大的对手可能还是字节。

一个月里,AI视频企业爱诗科技和AI创作平台Liblib先后官宣了一笔大额融资:

10月23日,LiblibAI宣布完成1.3亿美元B轮融资。这是2025年至今国内AI应用领域最大规模的单笔融资,由红杉中国、CMC资本及某战略投资方联合领投,老股东顺为、源码、明势、?策均加码。(有媒体指出该战略投资方为蚂蚁集团,就此,我们向Liblib求证,对方称“和蚂蚁之间没有披露融资关系”。)

一周前,爱诗科技也宣布完成1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由复星锐正、同创伟业、顺禧基金等共同投资,同时公布公司旗下产品PixVerse与拍我AI用户规模突破一亿,年度经常性收入(ARR)超过4000万美元。这轮融资距离上一轮6000万美元B轮融资,仅仅隔了40天,两轮累计融资超5.2亿元。

这两则融资消息不禁令我联想到,国庆期间,Sora2在创投圈热闹传播的同时,再度引发人们对AI图文和视频类创业公司还有没有机会的忧虑。

9月30日,OpenAI正式发布了全新的视频生成模型Sora2,同时推出基于该模型的社交应用SoraApp。与前一代相比,Sora2的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在物理模拟的精确度、画面的逼真度、生成的可控性上几乎趋于完美,能够做到语音、音效与人物口型的精准同步。更具想象力的是,SoraApp带来的社交玩法让用户可以客串入镜、重混他人作品、甚至在虚拟世界中与名人同框。几乎一夜之间,奥尔特曼成了“全世界最忙的人”,他的数字分身穿梭在长城、三亚、NBA球场和显卡商店之间。这些病毒式短视频也让Sora2在社交媒体上出圈。对业内来说,OpenAI想做应用的心,一目了然。

有人说,这就是视频版的“GPT时刻”;也有人说,Sora2是AI版的TikTok。这些说法的有效性有待更长的时间来验证,至少眼下,Sora2让视频AI领域重新热闹起来。

但对创业者而言,这是个好消息吗?两家公司不约而同选择在此时公布融资消息,不知道算不算对外界忧虑的一种回应。

回想去年初Sora爆火时,投资人和创业者似乎还在反应的过程中。几乎没人公开喊出“做中国版Sora”的口号——“热闹归热闹,但那是OpenAI的热闹。”OpenAI模型一更新,就可能让许多产品逻辑瞬间失效。今年,SoraApp的问世则让人们第一次看到应用层的巨大想象空间——那个可能是真正属于创业公司的窗口,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产Sora”开始上路。“100个国产Sora2已经在路上”,这是一位AI博主的生动形容。

无论如何,正如中国要有自己的OpenAI,中国也一定会有自己的Sora。只是中国版Sora会是谁呢?这个机会到底是属于模型公司,应用公司,亦或是大厂的囊中之物?

就在Sora2搅动舆论的同时,Sand.ai上线了全新的音画同步视频模型GAGA-1。在合伙人Chris看来,与所有人之前的预期相比,AI视频赛道向C端市场的转变将显著加速。“之前投资人都在问AI to C到底该怎么做。仅靠逻辑解释总是单薄的,还是要‘把事做出来’。Sora给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视频版的GPT-3.5时刻

“Sora2是迈向GPT-3.5时刻的一步。”

按照OpenAI在官方博客中的说法,2024年2月推出的初代Sora模型相当于视频领域的GPT-1时刻——它让“AI视频生成”首次看起来开始发挥作用,通过扩展预训练计算,模型具备了对象持久性等基本能力。Sora2被官方定义为“GPT-3.5时刻”:它能更好地遵循物理规律,理解跨多个镜头的复杂指令,准确保持世界状态,并首次实现了通用的视频与音频生成系统。它不仅能生成高真实感的视觉内容,还能同时合成环境声、语音与音效,完成完整的视听体验。

与模型同步发布的,还有一款由Sora2驱动的全新应用——SoraApp。在这款应用中,用户不仅可以一键生成视频,还能Remix他人的作品、上传人像Cameo进行客串、并在可自定义的Sora信息流中发现新内容。用户只需一次短暂的视频与音频录制,便可高保真地“进入”任何Sora场景,与AI共同出镜。

这让OpenAI的CEO萨姆·奥特曼意外成为了国庆假期的“流量担当”。他开放了自己的肖像权,网友们随即掀起了“数字奥特曼”创作热潮。这些短视频迅速在社交平台上传播开来,成为Sora2爆红出圈的加速器。

虽然SoraApp仍处于“邀请测试”阶段,但它的增长速度远超ChatGPT。应用分析机构AppFigures数据显示,其首周iOS下载量达到62.7万次,高于ChatGPT首周的60.6万次。

仿佛发令枪响,Sora2的发布让全球AI视频领域进入“超级加速”阶段。Sora2发布仅半个月后,谷歌于10月16日推出Veo3.1与Veo3.1Fast,被普遍解读为正面迎战OpenAI的举措。此前一日,百度宣布旗下视频生成模型百度蒸汽机再次升级,支持AI长视频实时交互生成。

与一年半前Sora刚出来时的状态不同,这一次,中国的视频AI创业者不再低调观望,一年多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国产Sora”正在登场。

10月10日,曹越团队的Sand.ai凌晨上线了全新的音画同步视频模型GAGA-1!这些由GAGA-1生成的视频,自带声音、音效和情绪,其质感与电视剧片段极为相似。这家公司成立于2024年年初,股东包括源码、今日资本、经纬创投、创新工场等知名机构,以及知名企业家王慧文、宿华。

10月17日,爱诗科技在宣布融资时,顺便秀了一波成绩——公司旗下产品PixVerse与拍我AI服务于C端大众与专业创作者,目前用户规模已突破一亿;年度经常性收入(ARR)超过4000万美元,MAU超过1600万。2024年11月正式商业化,不到一年时间收入增长超过10倍,是过去一年全球收入和用户增长最快的AI平台之一。

9月,生数科技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规模的A轮融资。新一轮融资由博华资本领投,百度战投、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启明创投、达泰资本、卓源亚洲、BV百度风投等老股东持续跟投,建发新兴投资等产业合作方加码入场。

在9月的投中AI应用沙龙上,生数科技副总裁张数透露,公司平台累计生成视频数量已超过3亿条,自开启商业化以来,仅8个月时间,ARR便突破2000万美元,且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此外,这个赛道上还有从大语言模型转向多模态的Minimax,快手的可灵,以及字节的Seed——传闻中字节旗下4个团队都在探索AI视频。Sora不会进中国,中国AI视频创业者最大的对手可能还是字节,爱诗科技和Liblib两家头部公司的创始人也都出自字节。

模型赛道的故事结束了吗?

去年,Sora问世时,我们曾写过《“已经有三个人跟我说要做中国版Sora”》和《“今天,所有VC的会上都在谈Sora”》。那时OpenAI作为模型巨头无远弗届的能力,让许多投资人望而却步,文生图、文生视频一类应用场景又被认为是最容易被OpenAI这样的巨头覆盖的。当时有投资人告诉我们,关注的一家AIGC公司也在开发基于特定产业数据的独有的模型,而不是仅仅调用别人的API。“不然很难指望他们在应用层面做出真正差异化的东西。”

今年,几家头部的AI视频模型公司已经跑出来了,已经走到单笔过亿金额的轮次,但融资的过程想必总要回应投资人的各种质疑。有视频模型从业者曾告诉我们,他试图跟投资人阐释的一点是,多模态模型和大语言模型是两个不同但空间同样大的领域,且内部有极强的可拓展性。但不是所有的投资人都相信这个故事,不少人将“做模型”的公司视为一类,认为“模型赛道的故事已经结束了”。

从业者显然不这么认为。“大家对纯产品公司太乐观了。很多应用层的创新都可能被模型直接吸收。”在Chris看来,与之相反的,部分人对模型的认知还是有些狭隘,比如Sora会被认为是Agent。“Sora2的视频是‘模型直出’的,并不存在复杂的协作流程,也不是多个片段拼接的结果。你只需输入一句信息量极小的提示,Sora2就能生成一个多镜头、具有完整叙事逻辑的视频。如果没有Sora2,大家可能还以为视频模型的突破还停留在画面质量的维度,但Sora2展示的是另一种可能性——模型能讲故事。换句话说,语言模型所展现的各种智能正在逐渐向多模态模型扩散。”

作为视频模型创业者,他的看法是,Sora2包括上半年的GPT-4O以及Nano-Banana都已传出明确的信号,即“模型是核心,产品侧的功能设计只是暂时的桥梁。应用公司摸索出来的有效功能,很有可能只是帮助模型公司明确下一步的优化方向。”

这让人想到大约十年前,网景创始人、硅谷著名投资家马克·安德森所提出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软件正在吞噬世界”。后来AI出来后从业者们又提出“AI正在吞噬软件”。

“现在这个说法可以更加具体化,即模型在吞噬产品。”Chris补充道。

他的看法是AI应用的可能性无限,但支撑这些应用的力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能力,而是“模型能力+业务认知”的结合。企业需要把业务理解直接内化进模型,让模型本身成为价值交付者。这样的创新模式对组织能力的要求极高——核心团队必须兼具科研、产品与商业化能力,还要实现高效沟通与目标对齐。

这或许也是创业公司和大厂竞争的核心机会。毕竟在AI领域,顶尖的研究者还是屈指可数。“这个时代,‘杠杆效应’很大,拼的不是人才数量,而是质量——你有三五个各领域最顶尖的人,凑在一起,和大厂竞争也不会落下风。”Chris说。

按照这种说法,Sora2现象不能简单认为是“一夜爆发”,可能是模型能力长期积累的自然结果,甚至还有大量潜力未被释放。因此,Chris判断模型的演进还远未结束。2025年初,manus的发布大获成功,市场的主流声音一度变成“纯产品公司的机会来了,模型只接api就可以。”;但随着下半年Nanobanana、Sora2陆续发布,带来了一个更强烈的信号:“内化产品能力的模型,比起传统范式下的产品形态,很可能会降维打击。”

应用的机会来了?

AI视频模型类公司固然不可忽视,在Sora冲击波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更多视频应用创业者也已经冒了出来。

两个月前,恒星AI发布了自己的AIGC视频社区平台。创始人张伟曾是阿里大文娱泛文娱中心首席内容官,2024年成立恒星AI,试图建立一个AIGC视频社区。另一家成立于2025年的长视频AI生成公司MovieFlow,创始人也是影视背景,产品整合了全球顶尖的AI视频模型(包括OpenAI、Google等),目标是把需要上百人团队、数月工期的电影制作,压缩为"一键生成"。

需要阐明的是,OpenAI不仅在Sora模型上进行升级,还带来了内容上的范式创新。基于模型而来的SoraApp成为一个社区平台,支持创作者一键生成视频、上传人像cameo、Remix他人作品,甚至像刷TikTok一样在信息流里发现AI内容。

可以想见将来,AI不仅能生成视频,还能决定“视频如何被观看”“创作者如何被推荐”时,整个内容平台的生态规则都可能被重写。难怪长期对视频生成持谨慎态度的知名分析师BenThompson直言,这是“一个可能撼动Meta和Tiktok社交帝国根基的威胁”。

“视频AI的终局一定不是生产工具,而是通往‘人人都是导演’的AIGC视频社区。”在张伟看来,这是视频AI从“工具”到“社区”的演进路径,类似于移动互联网催生短视频平台、长视频平台衍生出社交化创作的过程。因此,他坚定走视频社区的道路。

Nathan曾是一名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如今是MovieFlow的联创。关于Sora2带来的启发,他概括为两点:一是面向C端用户免费的趋势;另一个是AI时代会诞生新的社区物种。

“新的社区物种的诞生,首先取决于内容供给侧是否出现爆发——AI能做到这一点;其次,UGC的用户和文化是否与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同——这也是AI视频社区的机会所在。”

模型当然很重要,但在他看来,模型底座的竞争将呈现“群雄逐鹿”的局面,而非某一家公司独占。对创业公司来说,重点不应是与巨头硬碰硬地去做底层模型,而应将资源聚焦于C端应用。“只要模型不在细分领域做到效率第一,开发者和应用方就不会调用它。与其拼底座,不如把精力放在用户体验和场景创新上。”

Sora2的问世像是一记发令枪,打响了AI视频社区的“竞速赛”。在这样一场全新的竞赛里,谁都想成为“中国版Sora”,但没人敢确定那条“赛道”究竟通向哪里。

无论如何,不同公司必须找到自己的定位。有的选择做“大体量业务”,机会大但门槛极高;有的则在“创作者工具”或垂直细分场景中寻找突破,上限虽低,但有自己的基本盘。

比如,SandAI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如果有机会,还是努力去摸一摸上限,即便这显然不是条容易的路。恒星的张伟则认为,技术的边界仍在不断被推开。“我们不认为这是挑战,而是一种持续突破的过程。过去半年,我们从10秒、15秒、20秒到30秒、再到一分钟的视频生成时长,每一步都在刷新极限。这就是我们对科技边界的理解——不断拓展。”

当生活在OpenAI的阴影下成为一种常态,还能冒出来的公司或许会有更强的生命力。

网站编辑: L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0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投中网,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投中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发表评论

 / 200

全部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 ——
—— 没有更多评论了 ——
联系我们 欢迎投稿
  • 投中网
  • CVS投中数据
  1. 创新经济的
    智识、洞见和未来

  2. 投资人都在用的
    数据专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