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如何改变中国AI投资?具身智能距离清晰商业化还要多久?关于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热门话题,吸引了众多资深投资人热烈讨论。
在 “第19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投中网主编曹玮钰、红杉中国合伙人公元、云启资本合伙人陈昱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谈,就当下AI与具身智能两大赛道进行了分享。
在陈昱看来,DeepSeek打破了美国AI叙事,对投资也有很多益处,美国投资人会对华人科技创业者高看一眼。而具身智能将给十年后的世界显著的改变。他举了一个例子,随着平均年龄越来越渐长,劳动力短缺,人们希望具身能够帮助我们养老,这就是社会对于具身智能最简单的诉求之一。
公元则从商业化的角度分析,今天的创业模式与互联网时代很大的不同在于,明确的商业化路线的重要性已经让位于技术的颠覆创新。因为一个新模型能力的突破,用户可以瞬间转移。AI时代已经不再像互联网时代,DAU和MAU这些指标和数据对企业而言有那么明显的领先优势。
而现在具身领域很有可能处在AI赛道2018年的阶段,市场还没有看到GPT时刻。但只要创业者和投资人相信AGI的未来,行业就一定能做出来。
以下为现场实录,由投中网进行整理:
“DeepSeek只打开一扇窗,六小龙远没到终局”
曹炜钰:大家好,这个环节叫DeepChat,我们主要想聊一下人工智能和具身的话题,两位在这块都有布局,做得非常不错。我先来问一个问题,虽然二位都看人工智能和具身,但项目没有一个是重叠。这是不是可以说明这两个赛道足够大,或者说仍有非常大的非共识,你们的理念完全不一样?
陈昱:我觉得赛道足够大,比如AI可能就有上百个细分赛道,我比较喜欢底层技术驱动的创业公司,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会看一些游戏和消费电子项目。公元可能比较喜欢science,会做一些AI for Science的科技孵化。刚我们在台下还聊到这些问题,让公元聊一下她喜欢什么赛道。
公元:感谢曹老师把我们聚在一起,如果这种机会多一点,可能我们会有很多重合的项目。刚刚跟陈总已经在下面交流了很多想法,一方面确实在新时代的开端,像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刚刚开始的时候,真的是百花齐放,遍地都是机会。我好久没有这种遍地都是机会的感觉。我们去年在更底层更硬的地方花了很多时间,在应用上面像刚才讲的像content generation,像AI For Science,其实vertical还有很多的细分,我觉得是忙不过来。
陈昱:对,不仅看中国机会,我们也在覆盖全球,刚才也沟通了怎么能够再系统化,特别是参与到美国的项目,毕竟硅谷还是AI的主战场。
曹炜钰:刚才说到百花齐放,我正好有一个问题。相信在座关心人工智能的都知道,春节期间出现一个变量就是DeepSeek,打破了美国AGI的叙事,也打破了国内大模型的行业格局、技术路径甚至估值体系。听闻六小龙已经有两家把业务方向从大模型转向了应用。这对二位在AI投资的理念有没有影响,做了哪些调整?
另外,由此衍生出来了一个说法,有人预测未来国内一流的大模型只有三家,DeepSeek、千问和豆包。这个问题有点冒犯,因为两家所在机构在七小龙都有布局,你们怎么看这一观点?
陈昱:首先DeepSeek出来,肯定是件好事,也说明咱们国运到了。幻方考虑做这件事很久了,他们早在三四年前就囤了很多英伟达的A卡。我还记得在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幻方还在发愁这些卡如何使用。他们当时做了萤火AI算力服务平台,联系到我,让我帮忙介绍一些自动驾驶的客户,他们觉得做自动驾驶的公司才能消耗这些算力。后来ChatGPT出圈,幻方也在关注这个赛道,2023年上半年还和市场上的大模型创业公司都聊了一圈后,决定自己下场做。没想到用了大概18个月,他们还真做出了特别惊艳的效果,这也让大家比较欣慰。
幻方团队是一群充满理想主义的人,特别有使命感。他们做这件事情,不单纯为了财富的回报,更多是想去攀AI的高峰,就像您说的,这打破了美国AGI的叙事,甚至对我们投资也有很多益处,之前硅谷看不上中国的AI技术,但在那之后,很多美国投资人会对华人科技创业者高看一眼,他们觉得华人做出来的东西不亚于他们自己做的。
说到未来大模型是不是只有三家,我觉得倒不会。怎么定义“一流大模型”,现在还很难有个定论,模型各有所长,有些以推理见长,有些擅长多模态。我知道六小龙中,比如智谱和MiniMax,都还在做大模型的预训练研发,并且有不错的进展。
我们21年在天使轮投了MiniMax,他们走的路一直和DeepSeek不太一样,他们最早就是“模应一体”的公司,不单研发大模型,还在开发自己的应用,比如星野和海螺。他们的大模型是服务于应用的,而且在多模态领域做得很棒。
曹炜钰:追问一个问题,过去这几个月一级市场有个集体反思,为什么没投进DeepSeek,为什么没有投宇树。刚才听您讲,很早之前就接触过DeepSeek,为什么没有投进?
陈昱:DeepSeek想做类似OpenAI的非营利性组织,不是传统VC的投资标的。
公元:我先回答曹老师的第一个问题,DeepSeek干了一个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是它的R1模型把o1秘而不宣的方法论,用一个非常简洁和优美的方式开源给了大众,把全世界在后训练又拉到同一起跑线,实现了“技术平权”。
但这一步我感觉只是开始,远没有说去给赛道一个结论,或者让赛道进入到所谓的终局战争。DeepSeek只是打开了一扇门,把所谓的后训练优势展现出来了。春节期间大家觉得后训练很重要,预训练到头了;但是今天大家又觉得预训练很重要,这其实才过了两个月。
AI还是在快速变化的时候,大家说AI一天,人间一年。现在很难预测未来会是哪几家在线上,后训练和预训练像两只脚一样,可能是个需要双轮前进的事情,所有的公司都在这两条线上做努力,谁会先迈出下一只脚,更进一步,是大厂,还是创业公司,我觉得大家都不知道,我们刚刚开始。
“从业十年,第一次感到认知挑战”
陈昱:AI应用有很多,目前大家关注比较多的是Agent。一般Agent分为两种,一种是Manus这样的通用型Agent;还有一种是垂类Agent,对特定领域场景做优化。我们除了关注通用型Agent,也会了解各行各业的垂类Agent,比如医疗、法律和房地产行业的Agent。Agent就是数字员工,每个人都可以在需要的领域里请对应的Agent来提供服务,完成工作。这里面存在很多机会。
曹炜钰:一个老问题,这会带来更严重的失业吗?
陈昱: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三四百年前,蒸汽机刚刚问世的时候。那时人们同样担心,蒸汽机的出现会让很多人失业。但历史告诉我们,世界始终在动态演进的过程中,人类也在不断地学习与适应中,逐步建立起新的平衡。的确,有些职业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消失,但与此同时,也会有全新的职业与机会应运而生。
公元:曹老师说得没错,预测不好做,但投资还是要做。确实,当下在认知层面受到的挑战越来越陡峭,每天需要学习非常快,去赶上模型迭代。很多朋友问我,最近忙到飞起,在忙啥?我说在忙着迎接AI的到来,每天在理解模型的边界,模型进化的速度,这可能是现在和往常非常不一样的点。
原来大家理解商业模式,去看一下DAU、MAU数据,去做一些商业价值的判断。但今天我们已经屡次看到,随着不同模型能力的一次次新突破,用户可能会瞬间转移,不再像原来一样有明显的用户领先优势。对于投资人来讲,去追随或者去建立对AGI能力的感知,我觉得变得非常重要。
“具身的变化和魅力还没有形成共识”
曹炜钰:现代科技的迭代非常快,具身智能也是如此,现在圈内大家开玩笑,除了投AI就是具身智能。但也有完全不同的声音出现,典型如朱老板,他公开表示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逻辑是商业化不清晰但共识高度集中。之后经纬的张老板跳出来说,机器人正蓬勃发展,有点泡沫很正常,未来一定能跑出大公司。这两个人的发言能折射出来很多的东西,比如投资策略,职业观以及产业发展,总之是很大的非共识。
二位更认可哪一方的观点?这种长期短期之间的摇摆,你们怎么去平衡?
陈昱:我觉得朱老板可能考虑得比较现实一些,如果投资的具身项目很短期就退出来,可能没有足够时间感受到这个行业的变化和魅力。对于我们早期科技机构来说,投资具身智能关注的不是当下,更多是五年后、十年后具身智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变革。
试想一下,中国在逐渐老龄化、少子化,劳动力短缺是可预见的。从我们自身角度出发,也希望具身智能有一天能发展到非常成熟,可以帮助我们养老。就从这个最简单朴实的诉求出发,我觉得大家也应该在具身领域上做布局。
但现在市场上有三五十家具身智能公司,我们也不知道最后谁会胜出,但我觉得这绝对不是winner takes all的市场。我们会布局若干家场景、技术路线上有一定差异化的企业。这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行业,可能是五年后、十年后才能够看到开花结果,先让子弹飞一会儿。
公元:我觉得具身跟大模型是非常相似的。现在具身领域很有可能处在2018年的LLM,还没有看到GPT时刻。
现在创业,不论AI创业或者具身,范式有一点变化在于创业者出发的时候很难讲清楚应用。这跟原来我们看公司是非常不一样,原来的公司BP上写得清清楚楚,我能做什么。但今天可能写不出来,只能写这个技术路线是什么。这个时候就需要相信AGI,只要我们相信AGI的到来,就一定能做出这些东西,只是出发时候的具体目标可能并不是去做这些东西。
今天具身还在很早期,可能国外刚刚有一些foundation model出来,大家还没有看到一个所谓的通用模型的原型,这个还需要一些时间。对于投资人来讲,我们投的其实是谁能先做出来一个物理世界AGI的概率,这背后是我们做选择的逻辑。
曹炜钰:NOVA年轻投资人榜单我们已经做了三年,每一年看到榜单,我们都会惊讶,可见行业变化之快。两位都已上榜超过两次,如果客观概括你们自身的竞争力,不用谦虚,你们会怎么总结?
陈昱:作为一个好的投资人应该做的事情,怎么说呢,虽然我自己是学计算机的,但20年前谈的AI和机器学习和今天谈的AI和机器学习几乎没什么关系。如果你不持续学习新的知识,很快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曹炜钰:我换一个问法,学习能力是每一个投资人身上都有的,真正构成差异化的能力是什么?
陈昱:差异化的能力,我觉得可能每个投资人有点不一样,更多的是说投资风格怎么样,如何能持续投到好项目。对我个人而言,我希望在早期挖掘投资那些有理想主义、有使命感、能持之以恒的在一个行业里做出他人所不能的成就的团队。这种团队不一定有特别光鲜的背景,但是却有股“小人物大理想”的劲头,做出很好的产品技术出来。
科技其实没有神秘的东西,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通过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行业交流,大家都是能获取足够知识的。只要你自己是个足够聪明,足够坚持的人,能去follow最新的趋势,没理由做不出好的东西出来。
曹炜钰:听上去就是你偏好的创业者画像有你自己的影子。
陈昱:有一点。
公元:我觉得还是足够的热爱和好奇心,曹老师好像每年都会问这个问题,我每年的答案都是热爱和好奇心,确实是这样。
比如我们每天学习大模型,不要把它当成学习,也不要把它当成工作,如果把它当成工作可能很难无时无刻的坚持,但当你足够热爱和足够想知道其中的原理,想要知道世界的真相,想要知道到底要往哪个方向走,有充分的好奇心驱动的时候,就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就不再是一份工作,而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其实就没有所谓的坚不坚持了。
“DeepSeek只打开一扇窗,大模型远没到终局”
只要创业者和投资人相信AGI的未来,行业就一定能做出来。
DeepSeek如何改变中国AI投资?具身智能距离清晰商业化还要多久?关于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热门话题,吸引了众多资深投资人热烈讨论。
在 “第19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投中网主编曹玮钰、红杉中国合伙人公元、云启资本合伙人陈昱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谈,就当下AI与具身智能两大赛道进行了分享。
在陈昱看来,DeepSeek打破了美国AI叙事,对投资也有很多益处,美国投资人会对华人科技创业者高看一眼。而具身智能将给十年后的世界显著的改变。他举了一个例子,随着平均年龄越来越渐长,劳动力短缺,人们希望具身能够帮助我们养老,这就是社会对于具身智能最简单的诉求之一。
公元则从商业化的角度分析,今天的创业模式与互联网时代很大的不同在于,明确的商业化路线的重要性已经让位于技术的颠覆创新。因为一个新模型能力的突破,用户可以瞬间转移。AI时代已经不再像互联网时代,DAU和MAU这些指标和数据对企业而言有那么明显的领先优势。
而现在具身领域很有可能处在AI赛道2018年的阶段,市场还没有看到GPT时刻。但只要创业者和投资人相信AGI的未来,行业就一定能做出来。
以下为现场实录,由投中网进行整理:
“DeepSeek只打开一扇窗,六小龙远没到终局”
曹炜钰:大家好,这个环节叫DeepChat,我们主要想聊一下人工智能和具身的话题,两位在这块都有布局,做得非常不错。我先来问一个问题,虽然二位都看人工智能和具身,但项目没有一个是重叠。这是不是可以说明这两个赛道足够大,或者说仍有非常大的非共识,你们的理念完全不一样?
陈昱:我觉得赛道足够大,比如AI可能就有上百个细分赛道,我比较喜欢底层技术驱动的创业公司,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会看一些游戏和消费电子项目。公元可能比较喜欢science,会做一些AI for Science的科技孵化。刚我们在台下还聊到这些问题,让公元聊一下她喜欢什么赛道。
公元:感谢曹老师把我们聚在一起,如果这种机会多一点,可能我们会有很多重合的项目。刚刚跟陈总已经在下面交流了很多想法,一方面确实在新时代的开端,像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刚刚开始的时候,真的是百花齐放,遍地都是机会。我好久没有这种遍地都是机会的感觉。我们去年在更底层更硬的地方花了很多时间,在应用上面像刚才讲的像content generation,像AI For Science,其实vertical还有很多的细分,我觉得是忙不过来。
陈昱:对,不仅看中国机会,我们也在覆盖全球,刚才也沟通了怎么能够再系统化,特别是参与到美国的项目,毕竟硅谷还是AI的主战场。
曹炜钰:刚才说到百花齐放,我正好有一个问题。相信在座关心人工智能的都知道,春节期间出现一个变量就是DeepSeek,打破了美国AGI的叙事,也打破了国内大模型的行业格局、技术路径甚至估值体系。听闻六小龙已经有两家把业务方向从大模型转向了应用。这对二位在AI投资的理念有没有影响,做了哪些调整?
另外,由此衍生出来了一个说法,有人预测未来国内一流的大模型只有三家,DeepSeek、千问和豆包。这个问题有点冒犯,因为两家所在机构在七小龙都有布局,你们怎么看这一观点?
陈昱:首先DeepSeek出来,肯定是件好事,也说明咱们国运到了。幻方考虑做这件事很久了,他们早在三四年前就囤了很多英伟达的A卡。我还记得在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幻方还在发愁这些卡如何使用。他们当时做了萤火AI算力服务平台,联系到我,让我帮忙介绍一些自动驾驶的客户,他们觉得做自动驾驶的公司才能消耗这些算力。后来ChatGPT出圈,幻方也在关注这个赛道,2023年上半年还和市场上的大模型创业公司都聊了一圈后,决定自己下场做。没想到用了大概18个月,他们还真做出了特别惊艳的效果,这也让大家比较欣慰。
幻方团队是一群充满理想主义的人,特别有使命感。他们做这件事情,不单纯为了财富的回报,更多是想去攀AI的高峰,就像您说的,这打破了美国AGI的叙事,甚至对我们投资也有很多益处,之前硅谷看不上中国的AI技术,但在那之后,很多美国投资人会对华人科技创业者高看一眼,他们觉得华人做出来的东西不亚于他们自己做的。
说到未来大模型是不是只有三家,我觉得倒不会。怎么定义“一流大模型”,现在还很难有个定论,模型各有所长,有些以推理见长,有些擅长多模态。我知道六小龙中,比如智谱和MiniMax,都还在做大模型的预训练研发,并且有不错的进展。
我们21年在天使轮投了MiniMax,他们走的路一直和DeepSeek不太一样,他们最早就是“模应一体”的公司,不单研发大模型,还在开发自己的应用,比如星野和海螺。他们的大模型是服务于应用的,而且在多模态领域做得很棒。
曹炜钰:追问一个问题,过去这几个月一级市场有个集体反思,为什么没投进DeepSeek,为什么没有投宇树。刚才听您讲,很早之前就接触过DeepSeek,为什么没有投进?
陈昱:DeepSeek想做类似OpenAI的非营利性组织,不是传统VC的投资标的。
公元:我先回答曹老师的第一个问题,DeepSeek干了一个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是它的R1模型把o1秘而不宣的方法论,用一个非常简洁和优美的方式开源给了大众,把全世界在后训练又拉到同一起跑线,实现了“技术平权”。
但这一步我感觉只是开始,远没有说去给赛道一个结论,或者让赛道进入到所谓的终局战争。DeepSeek只是打开了一扇门,把所谓的后训练优势展现出来了。春节期间大家觉得后训练很重要,预训练到头了;但是今天大家又觉得预训练很重要,这其实才过了两个月。
AI还是在快速变化的时候,大家说AI一天,人间一年。现在很难预测未来会是哪几家在线上,后训练和预训练像两只脚一样,可能是个需要双轮前进的事情,所有的公司都在这两条线上做努力,谁会先迈出下一只脚,更进一步,是大厂,还是创业公司,我觉得大家都不知道,我们刚刚开始。
“从业十年,第一次感到认知挑战”
陈昱:AI应用有很多,目前大家关注比较多的是Agent。一般Agent分为两种,一种是Manus这样的通用型Agent;还有一种是垂类Agent,对特定领域场景做优化。我们除了关注通用型Agent,也会了解各行各业的垂类Agent,比如医疗、法律和房地产行业的Agent。Agent就是数字员工,每个人都可以在需要的领域里请对应的Agent来提供服务,完成工作。这里面存在很多机会。
曹炜钰:一个老问题,这会带来更严重的失业吗?
陈昱: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三四百年前,蒸汽机刚刚问世的时候。那时人们同样担心,蒸汽机的出现会让很多人失业。但历史告诉我们,世界始终在动态演进的过程中,人类也在不断地学习与适应中,逐步建立起新的平衡。的确,有些职业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消失,但与此同时,也会有全新的职业与机会应运而生。
公元:曹老师说得没错,预测不好做,但投资还是要做。确实,当下在认知层面受到的挑战越来越陡峭,每天需要学习非常快,去赶上模型迭代。很多朋友问我,最近忙到飞起,在忙啥?我说在忙着迎接AI的到来,每天在理解模型的边界,模型进化的速度,这可能是现在和往常非常不一样的点。
原来大家理解商业模式,去看一下DAU、MAU数据,去做一些商业价值的判断。但今天我们已经屡次看到,随着不同模型能力的一次次新突破,用户可能会瞬间转移,不再像原来一样有明显的用户领先优势。对于投资人来讲,去追随或者去建立对AGI能力的感知,我觉得变得非常重要。
“具身的变化和魅力还没有形成共识”
曹炜钰:现代科技的迭代非常快,具身智能也是如此,现在圈内大家开玩笑,除了投AI就是具身智能。但也有完全不同的声音出现,典型如朱老板,他公开表示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逻辑是商业化不清晰但共识高度集中。之后经纬的张老板跳出来说,机器人正蓬勃发展,有点泡沫很正常,未来一定能跑出大公司。这两个人的发言能折射出来很多的东西,比如投资策略,职业观以及产业发展,总之是很大的非共识。
二位更认可哪一方的观点?这种长期短期之间的摇摆,你们怎么去平衡?
陈昱:我觉得朱老板可能考虑得比较现实一些,如果投资的具身项目很短期就退出来,可能没有足够时间感受到这个行业的变化和魅力。对于我们早期科技机构来说,投资具身智能关注的不是当下,更多是五年后、十年后具身智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变革。
试想一下,中国在逐渐老龄化、少子化,劳动力短缺是可预见的。从我们自身角度出发,也希望具身智能有一天能发展到非常成熟,可以帮助我们养老。就从这个最简单朴实的诉求出发,我觉得大家也应该在具身领域上做布局。
但现在市场上有三五十家具身智能公司,我们也不知道最后谁会胜出,但我觉得这绝对不是winner takes all的市场。我们会布局若干家场景、技术路线上有一定差异化的企业。这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行业,可能是五年后、十年后才能够看到开花结果,先让子弹飞一会儿。
公元:我觉得具身跟大模型是非常相似的。现在具身领域很有可能处在2018年的LLM,还没有看到GPT时刻。
现在创业,不论AI创业或者具身,范式有一点变化在于创业者出发的时候很难讲清楚应用。这跟原来我们看公司是非常不一样,原来的公司BP上写得清清楚楚,我能做什么。但今天可能写不出来,只能写这个技术路线是什么。这个时候就需要相信AGI,只要我们相信AGI的到来,就一定能做出这些东西,只是出发时候的具体目标可能并不是去做这些东西。
今天具身还在很早期,可能国外刚刚有一些foundation model出来,大家还没有看到一个所谓的通用模型的原型,这个还需要一些时间。对于投资人来讲,我们投的其实是谁能先做出来一个物理世界AGI的概率,这背后是我们做选择的逻辑。
曹炜钰:NOVA年轻投资人榜单我们已经做了三年,每一年看到榜单,我们都会惊讶,可见行业变化之快。两位都已上榜超过两次,如果客观概括你们自身的竞争力,不用谦虚,你们会怎么总结?
陈昱:作为一个好的投资人应该做的事情,怎么说呢,虽然我自己是学计算机的,但20年前谈的AI和机器学习和今天谈的AI和机器学习几乎没什么关系。如果你不持续学习新的知识,很快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曹炜钰:我换一个问法,学习能力是每一个投资人身上都有的,真正构成差异化的能力是什么?
陈昱:差异化的能力,我觉得可能每个投资人有点不一样,更多的是说投资风格怎么样,如何能持续投到好项目。对我个人而言,我希望在早期挖掘投资那些有理想主义、有使命感、能持之以恒的在一个行业里做出他人所不能的成就的团队。这种团队不一定有特别光鲜的背景,但是却有股“小人物大理想”的劲头,做出很好的产品技术出来。
科技其实没有神秘的东西,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通过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行业交流,大家都是能获取足够知识的。只要你自己是个足够聪明,足够坚持的人,能去follow最新的趋势,没理由做不出好的东西出来。
曹炜钰:听上去就是你偏好的创业者画像有你自己的影子。
陈昱:有一点。
公元:我觉得还是足够的热爱和好奇心,曹老师好像每年都会问这个问题,我每年的答案都是热爱和好奇心,确实是这样。
比如我们每天学习大模型,不要把它当成学习,也不要把它当成工作,如果把它当成工作可能很难无时无刻的坚持,但当你足够热爱和足够想知道其中的原理,想要知道世界的真相,想要知道到底要往哪个方向走,有充分的好奇心驱动的时候,就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就不再是一份工作,而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其实就没有所谓的坚不坚持了。
0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投中网,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投中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