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出政策的速度,已经快的有点让人跟不上了。
最新一个动作是,3月7日深圳市国资委宣布,将筹设规模不少于500亿元的国资基金,投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尖端科技领域。
3月2日,围绕推进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深圳市多部门一口气出台了四份文件:
《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
《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
《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行动计划(2025—2027年)》
同一天,深圳市政府举办了“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新闻发布会,表示要更加聚焦初创企业需求,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服务。
2月23日,深圳市政府还举办了一场“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的主题新闻发布会,提出深圳市财政将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并逐步提高对中小微科技企业的资助比例。
有投资人跟我说,现在各地都被大模型、具身智能搞得很焦虑。可以看到,最近各地的两会上,“AI+”、“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都成了最高频的热词,相关政策也是一浪接一浪。
而论动作之快、力度之大,还得是“创新之城”深圳。对于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深圳可以说拿出了舍我其谁、不容有失的态度。
深圳也开始“卷”资本招商?
深圳这次提出设立500亿元的国资基金,在深圳的创投圈子里立刻就刷屏了。
首先引人瞩目的是金额,这是继深圳市天使母基金之后,深圳的又一只重磅国资基金。
深圳是政府引导基金模式的先行者。早在2015年,深圳就设立了千亿级的深圳市政府引导基金。这只基金后来承诺出资超过1000亿元,子基金规模总计超过4700亿元,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发扬光大。2018年,深圳设立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天使投资类政府引导基金,即100亿元的天使母基金,再次开了风气之先。
不过,这些年来随着“资本招商”大行其道,政府引导基金在全国各地开花,深圳在这方面却相对落后了。包括深圳的本地创投机构们,也不得不纷纷走出深圳到外地设立基金。对此,深圳的创投机构这些年也是颇有怨言。比如有深圳的投资人跟我说:“我们的基金全都在外地了,还怎么帮深圳招引企业呢?”还有人说:“我们现在大部分项目都在长三角了,准备再过两年把办公室也搬过去。”
说到这,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500亿国资基金的消息一出,深圳的创投行业会这么激动。
当然,如果仅仅是新设一只国资基金,还不能体现深圳的创新和突破。我们把新闻连起来看,在3月2日发布的《2025年深圳市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中,深圳已经提出要“对政府投资基金和国资创投机构的考核机制进行优化”。
而所谓优化的核心,就是“容亏”的问题。方案明确提出,不以单一项目的亏损或未达考核标准对投资行为全盘否定,探索建立尽职免责相关制度。目的是让投资机构更有底气、更加大胆地进行长期投资,便于企业在攻克关键技术、拓展市场的关键时期,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再加上深圳还表示要“延长创新创业类基金存续期限最长至15年”,这些政策突破叠加起来,深圳有望打造出既“大胆”又“耐心”的国资基金2.0,再次成为引领者。
可见,深圳这次是撸起袖子,要干一票大的了。
深圳依然选择相信自己
从这几天密集的政策组合拳,也能看出深圳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
前面已经说了,在如火如荼的资本招商时代,深圳被“卷”的有些难受。游戏科学从深圳搬到杭州的故事,最近被大家反复拿出来作为“拷打”深圳的素材。实际上,深圳这些年流失的创业公司,又何止一个游戏科学。
根据上奇产业通的数据统计,仅2019-2023年,深圳就净迁出了23938家企业,是整个大湾区净迁出企业最多的城市。同时,整个大湾区的企业流失也很严重。还是在2019-2023年,大湾区净流出了9237家企业到江苏,净流出5824家企业到浙江,净流出6582家企业到四川……
在数据之外,这些年全国各地政府组团到深圳招商,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但过来,深圳要去其他城市把企业招过来,就完全是另一个难度了。从好的方面,可以说深圳的确是“创新之源”,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优秀企业。而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深圳留不住创业公司。
客观上,受限于房价、土地资源等因素,深圳拼招商恐怕永远拼不过江苏或浙江。在这种情况下,深圳一直以来最重视的事情其实并不是招商,而是培育和留存。也就是说,一方面保持深圳领先的创新能力,紧跟前沿产业发展,能够源源不断地诞生新的科技创新企业;同时,尽可能地把最优秀地科技创新企业留在深圳长期发展。
带着这个角度,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深圳这套政策组合拳。
比如,深圳在尊重和吸引人才这件事上,一直都在想新招。深圳已经实施了12年为来深求职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7天免费住宿的政策。在2月23日的发布会上,深圳宣布要继续优化这一政策,为深就业创业的人才以优惠的租金价格提供一张床或一间房。
一张床或一间房看似不起眼,却解了应届毕业生们的燃眉之急。深圳对于人才的态度是“不问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谁能知道,这些来到深圳青涩应届生中不会有下一个汪滔、周剑呢?
在3月2日的“四箭齐发”中,深圳新出台了大量针对性的补贴、奖励政策。比如,深圳要在各区均打造1个以上超2万平方米的低成本创新孵化器,为初创企业提供免租空间、算力优惠和配套资源服务;对人工智能人才进行分档支持,提供生活安居、创业辅导、空间支持、资本助力等全方位服务;构建“创业投资+财政补助+科技信贷”联动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利率优惠、知识产权融资贴息等支持……
深圳的目标并不是打造少数几家标杆企业,而是要培养一个强大的产业集群。
《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绘制的蓝图是,到2026年,深圳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将超3000家,其中独角兽企业超10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
《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则提出目标,到2026年深圳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达8000亿元以上、力争1万亿元,集聚不少于10家现象级人工智能终端企业,
《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目标是,到2027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
放眼全国,也只有深圳敢于提出这样的目标了。深圳的底气在于,深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高新技术企业,密度居全国第一。深圳的下一个大疆,还得在深圳找。
深圳出政策的速度,快的让人跟不上
论动作之快、力度之大,还得是深圳。
深圳出政策的速度,已经快的有点让人跟不上了。
最新一个动作是,3月7日深圳市国资委宣布,将筹设规模不少于500亿元的国资基金,投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尖端科技领域。
3月2日,围绕推进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深圳市多部门一口气出台了四份文件:
《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
《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
《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行动计划(2025—2027年)》
同一天,深圳市政府举办了“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新闻发布会,表示要更加聚焦初创企业需求,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服务。
2月23日,深圳市政府还举办了一场“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的主题新闻发布会,提出深圳市财政将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并逐步提高对中小微科技企业的资助比例。
有投资人跟我说,现在各地都被大模型、具身智能搞得很焦虑。可以看到,最近各地的两会上,“AI+”、“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都成了最高频的热词,相关政策也是一浪接一浪。
而论动作之快、力度之大,还得是“创新之城”深圳。对于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深圳可以说拿出了舍我其谁、不容有失的态度。
深圳也开始“卷”资本招商?
深圳这次提出设立500亿元的国资基金,在深圳的创投圈子里立刻就刷屏了。
首先引人瞩目的是金额,这是继深圳市天使母基金之后,深圳的又一只重磅国资基金。
深圳是政府引导基金模式的先行者。早在2015年,深圳就设立了千亿级的深圳市政府引导基金。这只基金后来承诺出资超过1000亿元,子基金规模总计超过4700亿元,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发扬光大。2018年,深圳设立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天使投资类政府引导基金,即100亿元的天使母基金,再次开了风气之先。
不过,这些年来随着“资本招商”大行其道,政府引导基金在全国各地开花,深圳在这方面却相对落后了。包括深圳的本地创投机构们,也不得不纷纷走出深圳到外地设立基金。对此,深圳的创投机构这些年也是颇有怨言。比如有深圳的投资人跟我说:“我们的基金全都在外地了,还怎么帮深圳招引企业呢?”还有人说:“我们现在大部分项目都在长三角了,准备再过两年把办公室也搬过去。”
说到这,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500亿国资基金的消息一出,深圳的创投行业会这么激动。
当然,如果仅仅是新设一只国资基金,还不能体现深圳的创新和突破。我们把新闻连起来看,在3月2日发布的《2025年深圳市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中,深圳已经提出要“对政府投资基金和国资创投机构的考核机制进行优化”。
而所谓优化的核心,就是“容亏”的问题。方案明确提出,不以单一项目的亏损或未达考核标准对投资行为全盘否定,探索建立尽职免责相关制度。目的是让投资机构更有底气、更加大胆地进行长期投资,便于企业在攻克关键技术、拓展市场的关键时期,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再加上深圳还表示要“延长创新创业类基金存续期限最长至15年”,这些政策突破叠加起来,深圳有望打造出既“大胆”又“耐心”的国资基金2.0,再次成为引领者。
可见,深圳这次是撸起袖子,要干一票大的了。
深圳依然选择相信自己
从这几天密集的政策组合拳,也能看出深圳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
前面已经说了,在如火如荼的资本招商时代,深圳被“卷”的有些难受。游戏科学从深圳搬到杭州的故事,最近被大家反复拿出来作为“拷打”深圳的素材。实际上,深圳这些年流失的创业公司,又何止一个游戏科学。
根据上奇产业通的数据统计,仅2019-2023年,深圳就净迁出了23938家企业,是整个大湾区净迁出企业最多的城市。同时,整个大湾区的企业流失也很严重。还是在2019-2023年,大湾区净流出了9237家企业到江苏,净流出5824家企业到浙江,净流出6582家企业到四川……
在数据之外,这些年全国各地政府组团到深圳招商,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但过来,深圳要去其他城市把企业招过来,就完全是另一个难度了。从好的方面,可以说深圳的确是“创新之源”,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优秀企业。而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深圳留不住创业公司。
客观上,受限于房价、土地资源等因素,深圳拼招商恐怕永远拼不过江苏或浙江。在这种情况下,深圳一直以来最重视的事情其实并不是招商,而是培育和留存。也就是说,一方面保持深圳领先的创新能力,紧跟前沿产业发展,能够源源不断地诞生新的科技创新企业;同时,尽可能地把最优秀地科技创新企业留在深圳长期发展。
带着这个角度,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深圳这套政策组合拳。
比如,深圳在尊重和吸引人才这件事上,一直都在想新招。深圳已经实施了12年为来深求职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7天免费住宿的政策。在2月23日的发布会上,深圳宣布要继续优化这一政策,为深就业创业的人才以优惠的租金价格提供一张床或一间房。
一张床或一间房看似不起眼,却解了应届毕业生们的燃眉之急。深圳对于人才的态度是“不问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谁能知道,这些来到深圳青涩应届生中不会有下一个汪滔、周剑呢?
在3月2日的“四箭齐发”中,深圳新出台了大量针对性的补贴、奖励政策。比如,深圳要在各区均打造1个以上超2万平方米的低成本创新孵化器,为初创企业提供免租空间、算力优惠和配套资源服务;对人工智能人才进行分档支持,提供生活安居、创业辅导、空间支持、资本助力等全方位服务;构建“创业投资+财政补助+科技信贷”联动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利率优惠、知识产权融资贴息等支持……
深圳的目标并不是打造少数几家标杆企业,而是要培养一个强大的产业集群。
《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绘制的蓝图是,到2026年,深圳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将超3000家,其中独角兽企业超10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
《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则提出目标,到2026年深圳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达8000亿元以上、力争1万亿元,集聚不少于10家现象级人工智能终端企业,
《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目标是,到2027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
放眼全国,也只有深圳敢于提出这样的目标了。深圳的底气在于,深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高新技术企业,密度居全国第一。深圳的下一个大疆,还得在深圳找。
0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投中网,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投中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