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
搜索
登录 | 注册
投中网  >  新能源  >  正文

新材料圆桌:双碳目标下的持续风口——新能源投资

投中网   |   整理丨蒲凡
2023-05-30 11:05:23

我们到了重新审视新能源风口底色的时刻了。

近几年,新能源成为公认的热门投资赛道,许多市场数据清晰地表明新能源投资大有可为。例如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21年350万暴涨到了2022年680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成为我国工业出口的新“三驾马车”,2023年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66.9%。在此触动下,甚至有人喊出了“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的口号。

然而新能源的市场行情并不是一条简单地上扬曲线。投中网就曾经记录了2023年开年以来的“新能源震荡”:二级市场碳酸锂的价格已经连跌近50天,堪称跌到“锂”谱,3个月锂价跌去60%;新能源车也遭遇多重夹击,先是国家补贴退出,接着特斯拉大幅降价,掀起价格战,再加上燃油车“自杀式”降价;一级市场资金又不断从新能源涌入人工智能,AI赛道独领风骚……

这样的反差表现似乎意味着,我们到了重新审视新能源风口底色的时刻了。

5月26日,在2023中国(温州)创投大会暨“投资浙里”基金招商联盟·大罗山基金村启动仪式上,在清源投资潘海峰的主持下,凯联资本姬可鹏、松禾资本吴磊、基石资本严佳萍、拓金资本李超等新能源赛道资深投资人,围绕“双碳目标下的持续风口——新能源投资”等话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以下为现场探讨实录,由投中网进行整理: 

潘海峰:各位嘉宾,下午好,非常高兴非常荣幸我能够有机会来主持这场新能源投资论坛。按照惯例我们请台上各位嘉宾介绍一下自己,也介绍一下自己所在的机构。 

姬可鹏:凯联资本是一家历史比较长的机构,2002年成立,现在聚焦的行业包括新能源、先进制造、数字化、医疗以及半导体等和高端制造有着非常密切关系的行业。我负责先进制造大行业,链条比较长,跟新能源、材料都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吴磊:松禾资本是一家专注科技方向投资机构,公司成立已有27年,我们聚焦精准医疗、创新材料跟数字科技三个领域的投资,跟总书记对浙江省的产业要求不谋而合,我本人主要看光电跟新能源方向的投资。

严佳萍:大家好,基石资本有22年的历史,这两年投资在新能源、半导体和医疗三个方向,我本人是化学出身,主要聚焦材料、装备以及先进制造。 

李超:大家好,我是来自拓金资本的李超。拓金资本创立于2012年,目前管理着数十亿人民币的投资基金,聚焦于战略新兴产业的股权投资机会,投资了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及生物医药等四大领域的众多项目。

拓金资本与国内在先进制造、能源、材料、医药等领域的产业领导者有悠久而成熟的关系,在为企业注入资本同时,还能够为企业提供丰富的上下游产业链资源,以及企业管理、资本市场等增值服务。谢谢!

潘海峰:感谢各位大家的介绍,我也自我介绍一下,我来自清源投资,我们总部在深圳。清源投资源自清华,我们这个团队最开始是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下面国资创投公司工作,现在出来做创投的民营投资机构。

另外刚才主持人说到的双碳和清洁能源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投资方向。除了双碳以外,我们还关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还有医疗健康领域,我们是一家比较关注中早期阶段项目投资的机构。这几个方向大家都叫硬科技,现在我们将自己定位为科技类中早期的VC管理机构。目前为止管理资金规模累计超过100亿,投资了有200家左右的项目,现在已经有30多家国内IPO公司,这是我们机构的大概情况。

这次论坛大会设定了四个议题,考虑到时间的关系,我们稍微会前讨论了一下,我们会把四个议题重整,变成了三个方面。第一个问题是组委会提出的储能领域三大热点技术,锂电池、钠电池和液流电池哪个才是未来。这个针对于储能领域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专,我想在座的几位嘉宾如果对这个领域比较熟悉可以展开讲讲。 

对于新能源领域包括储能技术这一块,其他的新技术甚至更广的新能源领域新技术,嘉宾如果有需要跟大家分享的话也可以说一说,这是第一个问题。 

姬可鹏:新能源链条非常长,我说说凯联比较关注的细分方向。

第一是跟汽车关系密切的新能源汽车赛道。新能源汽车和汽车智能化领域,凯联过去几年一直在布局投资,整车厂投资了广汽旗下的广汽埃安。

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都在非常快地往前发展。电动化渗透率去年将近30%,今年前几个月渗透率已经超过30%,智能化这部分现在还处于早期阶段,再往后看整个链条上的机会也还比较多,以后也会不停地观察以及继续投资布局。

发电端的储能这块,大家之前看到的有比较传统的储能方式,目前抽水储能发展比较成熟,占了比较大的比例。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些新兴的储能方式,我们认为这里面还是会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和机会。 

再就是氢能,这个领域大家都在看,跟锂电相比相当于十几年前的锂电行业,现在产品也还处于打磨阶段,技术也还不成熟。不管在绿氢制造还是存储和使用上,技术跟日本欧洲相比,现在还不先进。这个领域我们认为等产品打磨到成熟阶段,价格再降下来,以后空间非常大。这个领域我们也在密切的关注着。 

潘海峰:智能化、储能、氢能说得比较全面,下面请吴总分享一下。

吴磊:从技术角度看,每种技术线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因为下游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我们讲技术路径不能脱离应用场景。未来这三种其他在储能领域都会是互相补充,长期共存的状态。锂电池占比非常高,因为产能规模大,成本有优势,另外部署简单方便,响应速度高,现在储能领域95%以上都是锂电储能,钠电的能量密度不高但在储能不是刚性要求,循环寿命反而比锂电好,钠离子成本上也有优势,未来在储能领域有机会替代锂电。回到液流电池,首先是储能规模可以做到很大,另外安全性非常好,再者循环寿命长,虽然目前成本还比较高,但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液流电池未来大规模应用,在大储的场景下应该有用武之地。

从应用端来看,目前市场的需求多样化,未来市场慢慢形成一个分化的趋势。比如说我们现在讲动力电池,有专门几家做动力电池,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但是在储能领域随着场景多元化延伸出来很多小而美企业,瞄准一些细分领域。比如有专门做消费储能场景的,有主要做家庭储能场景的,有做电站电网侧储能的有专门做通信备电场景的,还有做两轮车的方向的。总之未来的市场足够大,需求足够多,技术会越多元化,都能找到适合的场景。

潘海峰:这三种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并存,将来市场份额我觉得可能取决于产业化的成熟程度,还有性价比,还有安全性等等各方面的原因。下面请严总。

严佳萍:我非常赞同吴总的说法,每种技术要跟市场紧密结合,动力电池这一块这三种技术也有不同的市场应用空间。之前看钠离子,储能密度相对小一些,但安全性比较高,所以会在低速电动场景有比较好的应用,包括像今年比亚迪也在推出价格更低一些的海洋系统,有部分应用钠离子的电池来做动力电池,这个决策就体现了不同技术路径都有合适的市场空间。所以未来怎么样去开发这些市场,可能是比较重要的点。通过不同的材料应用,也可以解决过去这几年锂价飞涨,通过多的材料应用可以弥补资源性短缺,这是比较好的方向。

再讲一下这几种技术路线的成熟,这三个是大的技术路线,这个技术路线的成熟带来整个产业链的成熟。我们在关注技术向的同时,也要关注产业链上下游带来的一些新机会。一般新的材料都会跟新装备紧密结合,可能在新装备当中也会有一些比较好的投资机会。包括新的装备当中又会用到新耗材,新的技术也是我们可以关注的重点。这也是我们今年比较重要的投资方向或者研究方向。

潘海峰:严总披露了很多技术包括装备。接下来请李总分享一下。 

李超:液流这块会有比较好的应用机会,核心关键的技术都会有机会。 

潘海峰:我想稍微扩展一下,刚才大家讨论的还是比较集中在储能的几种技术。为什么储能技术近几年会比较热?我个人理解是光伏、风能这些新能源发展,风能在沿海有,光伏在我们国家陕北地区,资源非常多,但是应用需求没有那么足。前几年也出现了很多的气风、气光的现象,这也是储能近几年越来越热的因素。化学电池储能是其中一种。温州这个地方有山有水,地理条件也存在,我看温州已经建了两个,正要建第三个电站。这个相对来说,更容易做到比较大的规模。 

除了溴水储能之外,我个人想分享一个不是很成熟的产业,光热在发电的技术。我们作为一家投资机构,关注这个领域很长时间,我们投了一些项目,但是总的来说光热发电整个产业链比较长,产业链的成熟程度远远比不上光伏。我们投的那个项目是2014年,国家发改委说2014年要推出示范光热发电的项目,结果2014、2015年都没有出来,一直到2016年底国家推了20个光热发电项目,现在我了解这20个项目发展的也有好有坏,有一些项目已经实现发电,有一些项目还没建,项目需要有时间和产业应用实践。

光热跟光伏和风能相比,天然带有储的作用,储热的成本相对比较低,储热可以做到大规模,光转换成热,但从热到电跟现在的火力发电一样,光热发电跟现在的火电一样非常平稳的输入电网。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一种调风电,可以配合光和风,国家能源局最近出了相关政策,鼓励发展光热发电,希望把光热发电调风电和的作用,建光伏和风能的时候可以起到作用。我想把这点跟大家分享一下。 

下面进入第二个议题,组委会提了两个问题我们并成一个,如何看待新能源的周期性产能过剩;第二上市公司集体转型新能源的前景如何?我们理解这个都是跟产业投资相关的问题,我们把这两个问题并成了一个,想听听各位嘉宾的观点。这次从李总开始。

李超:我还是以创投的角度考虑这件事情,我的视角来看首先创投企业不太容易遇到这个事情。我想在新能源发展的过程当中,也遇到过产能过剩的情况。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可以看到,产品的过剩因为产品类型不同有差别。产能对投资机构来说,也是存在的价值,也是我们所投资的点,我们也不会特别回避这个事情,既然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我们希望创投企业在产能周期过程当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找到更好的产品,找到更高毛利的产品应对这样的周期。 

说到上市公司转型这件事情,浙江有很多优秀的上市公司,本身新能源赛道上市公司有先发优势,不管人才、资金还是地方政府的合作。我们确实看到跟投资的创投企业相比,上市公司存在它的问题,比如组织结构没有办法适应新技术新产品出现的时候,没办法第一时间反应过来。另外一方面,上市公司组织目标不是为了做转型,为了新技术新产品做准备,它还有自己一套上市公司运行的规律。这个过程当中对创投企业有很好的机会,我希望不是任何一个上市公司都可以那么容易地通过转型能进入到新能源赛道上,也给创业投资的机构留下一些很好的发展机会。 

潘海峰:下面听听严总的观点。 

严佳萍:关于产业周期的问题,新能源光伏有很多轮产业上下周期,我之前的机构曾经投资过隆基,大家说你再多拿两年,我们还没有这样的意识接下来有更高的成长,这也体现出一个坚定的企业家跟我们这些财务投资机构之间,在产业和长期目光上的差距。

面对一些产业周期的波动,其实我们在战略上会比较乐观地去看待。对很多新材料的企业来说,由于很多市场太小,如果进入产能过剩的状态,说明很多人看好这个产业,纷纷加入到这个产业,愿意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

以光伏为例,这么多轮下来技术在不断演变过程,普通的电池到P形、N形,再到现在的电池,在不停地演化,也是把国家光伏产业推向全世界,也实现了多年前喊的平价上网的目标。接下来我们新能源锂电行业也在重新走向这样的道路,不断的产业波动过程中,总体来说是一个曲折向上的过程。从业的人员可能是会有一些周期难受的时间熬过去,但熬过去以后大家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这种产业周期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大浪淘沙,把优秀的企业筛选出来的过程,筛选出来这个企业就是非常优秀的企业,这是我的想法。

潘海峰:不光提到产能的周期,我理解是技术的迭代发展可能会造成比较落后技术的产能过剩和相对新的技术产能不足。光伏这个领域确实非常典型,技术迭代非常快,你可能前几代投的产能过大要转型要升级,可能硬件设备投资折旧没有完又得投新的,下面听吴总的观点。 

吴磊:严总很多观点我比较认同。主持人的问题,我捕捉到这个周期性过剩的有两层含义,我理解它应该是阶段性的和结构性的,而且这种过剩都是短期的。阶段性的过剩一般是由政策转变或者短期的供求关系变化所导致的,结构性变化往往是技术的迭代推动的,落后的产能肯定是要出清的,而这两种情况从长远的角度看都是利大于弊的,特别是后一种情况,是毋庸置疑的。

从国内产业的发展规律上讲,产业投资要能跨越产业周期,国内很多的大的产业发展往往都是从政策的引导和资助开始的,从政府层面给予优惠补贴,短时间内快速的推动产业的发展,从事这个行业变成有利可图了,这必然会导致大家一拥而上,同质化竞争,催生泡沫,等到产业做大了,补贴一退坡,就会把泡沫挤出去,而有竞争力的企业就会活下来,因为产业做大了,东西便宜了,下游客户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也用的起了,这就完成从政策推动到市场拉动的转变,而市场的持续性会更强,比如锂电行业,由于电池成本低了,很多行业开始快速的智能化和无线化,所以这个过程当中,产能过剩不完全是坏事,有危有机,本质上是产业加快落地和优胜劣汰的过程,大河满了,自然会往小河、支流里灌,自然有途径消化掉产能,再比如储能,前面也讲过了,市场会越来越分化,会有很多细分领域的小龙头出现。

另外一个阶段性过剩的原因,是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需求关系发生变化引起的,上游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下游需求抑制,进而影响产品销售,最终出现价格下跌,需求回暖,周而复始,因此短期供求关系的变化是一种常见的市场现象,21年-23年的光伏和锂电产业就是这种情况。大的产业往往涉及到的环节多,链条长,再加上链条比较长,中上游在扩充产能的时候建设周期长,建成之后还得有个爬坡的过程,产能不是那么快的释放如果算过来账,需求一下子爆发了,供应一下子就紧张。21年中游电池片厂家两边挤压很严重,下游客户压价,上游原材料涨价,基本都是处于亏损的状态,随着硅料价格长期维持高位下游需求被抑制,这个时候上游厂家争分夺秒抓紧时间扩产,希望在硅料价格处于高位的时候,早投产多赚钱。在当22年年底硅料价格到达一个临界点的时候,需求开始受到抑制,而新建硅料产能开始陆续释放,所以硅料价格一下就降下来了,22年电池片企业一方面做了成本传导,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成本的下降,盈利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这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正常经历过程,说明这个产业足够大,大家都看好。 

从投资机构角度来看,假如没有出现颠覆性技术的情况下,光伏跟新能源产业是未来十年、二十年是长周期的行业。从投资实践上讲现在的一级市场各家机构策略趋同,市场波动加大,要更多考虑怎么让投资能够穿越这个周期,而不是受短期价格或者估值波动影响我们的投资决策。我们今天讨论聊到一级市场有一个不好的情况,短期因为市场的热点爆发会导致估值快速提升,而二级市场的估值在回归理性,一二级市场出现价格倒挂,即便被投企业上市,投资机构也开始出现亏损的情况,因次我们要不断容忍对一级市场价格波动和泡沫化产能过剩的影响,要适应这样一个状态,同时加深我们对产业的了解,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投资,促进我们的投资能够跨越这些短期周期的波动,迎来整个产业的蓬勃发展,这是我的观点。 

第二个问题我认为现在新能源已经变成一种基础设施的投资了,上市公司集体转型新能源与过去大家一窝蜂造手机、造车没有本质区别,说明新能源产业在快速的普及,因为市场空间足够大,产业大周期足够长,可以容纳足够多的企业,这本身既是一种市场行为,又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反映的市场主体对市场方向确定性的认同,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同质化的竞争以及随之而来的价格战不利于产业的良性发展,大家应该根据自己的产业优势和市场需求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细分领域和发展方向,找准市场定位,打造自身差异化的优势,建立起护城河,不断沿产业链条延伸,占据高附加值环节。 

潘海峰:吴总说得非常好,可能还受到政策影响,还有上下游产业链不匹配,都会引起不同阶段产能过剩和不足。另外创投角度我们怎么看待这种波动,怎么以更长远的眼光穿越这个周期,这是很难的事情。下面我们请姬总。 

姬可鹏:刚才谈到周期和过剩。能够谈到周期和过剩,说明这个行业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产品也到了非常被认可的阶段,市场需求非常确定,这个时候才会有很多入局者,大家通过扩大产能方式抢占市场的份额。大家刚才聊到行业里面没法避免,做标准化程度相对比较高的产品都会经历这么一个扩张过剩,行业重新洗牌的阶段。如果打造不出竞争力,这个过程就会比较难受。现在很多公司大家纷纷进入到新能源领域,说明都看到了新能源领域确定性的需求,只要在这个领域里面做出自己的优势,都是一个战略的选择。

不过新能源领域,并不只是光伏和锂电,刚才聊到有行业本身的技术变迁,光伏发生了好几次,刚才潘总聊到光热,让我想起十几年前在产业里工作的时候,当时中国的光伏行业很难受,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探索光热技术,看到光热本身理论效率高于光伏技术,想借光热实现行业的逆转,后来没有想到中国通过技术创新把光伏的效率大大提升,光热到后来没有真正成为主流。

这个周期也总是跟行业的技术变迁有一个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新的技术路线变迁前做好准备然后进来,会是比较好的时候。新能源行业本身跟发电和储能相关,围绕的主题都是降本增效,在产业技术变更的前夜提前对新一代的产品进行好的布局,其实是有希望在新周期开启的时候,实现市场格局的调整,占有有利的地位。 

不光是光伏和锂电有这样的规律,还有很多新的赛道也同样如此,比如氢能。凯联做私募股权投资,但是对能源行业也会看得比较早。这个行业跟材料技术关系很密切,有很多基础的创新都是一堆物理化学反应,涉及材料创新,前面可能产品打磨要经历非常长的时间,最后到真正可以商业化的阶段,但到最后投资已经晚了,因为那个时候已经到了扩张产能抢地盘阶段。在新兴的领域可预见的未来还不会出现过剩的情况,这些领域提前研究,提前布局。这样的话可能还会实现穿越周期式的成长机会。 

潘海峰:谢谢姬总,周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我们某种程度上要敬畏市场,投资跟你的意愿有点不符合,甚至相反,投资有风险,所以也叫风险投资,包括上市公司也一样,你投资就要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就要去研究周期。

另外我还有一个观察,中国人也多,市场也大,但是中国市场也会加速周期的出现。一种新技术出来,大家模仿或者跟随,会加速周期的波动,大家都比较追逐热点,没有找到自己专长的地方能够忍受寂寞,这样相对比较少一点,大家还是比较倾向于追随热点,整个中国大市场大参与者使得这种周期非常快。在产业当中我个人感觉还是非常难,不管你是做产业成功还是投资成功都是非常难的事情。

我们开始下一个议题,组委会给的题目是这样的,打造区域新能源产业集群,优势的核心要素有哪些?我个人理解是不是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我们只能看看各位嘉宾提一些建议。

姬可鹏:我自己本身的经历,先在产业工作,后来做投资。我自己本身不是打造产业集群方面的专家。我从这个企业要去落到一个地方,以及投资角度讲讲主要的考虑点。落户考虑点首先是当地有没有大的客户或者客户群,因为这个企业尤其跟制造相关的,要跟客户比较近,搞合作研发比较容易,产品供应时间上相对来说会比较短,这样供应链上本身会占有优势。首先考虑在当地有没有一个或者多个客户产业存在,如果存在就会优先考虑。

第二点会考虑的是在当地做,有没有比较好的人才,然后再加上上游的材料以及零部件供应商的配套,如果有在当地落地就会容易很多。

第三点,要靠相关的配套以及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这个要看政府对当地产业税收、人力、土地各方面的支持力度,还有资金上的支持。资金支持这点,投资机构也会起到作用,对企业会有比较严格的筛选,寻找未来很长时间内能发展壮大的项目,把最优质的企业带过来。

另外,像凯联这样的投资机构,习惯于投资的时候先把产业链研究清楚,看整个行业上下游有哪些做得比较好的公司。这样把整个上游研究清楚以后,容易有的放矢,在当地形成产业链的集群。

潘海峰:谢谢姬总,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人才、地方政府支持包括资金跟投资机构一起合作,下面请吴总。

吴磊:我先说一组数据,截止到2023年5月10日,,与储能相关的企业注册数量接近9万家,其中3.8万多家是22年一年注册的,平均每年注册104家,今年也新增了1.8万家,平均每天注册138家。新增企业主要分布在三个地方,首先是广东接近1.27万家,广东以深圳为主,拥有7000多家,居全国第一;其次是江苏,拥有8200家,江苏除了苏州,其他的差不多水平;另外北京和湖南发展也很快,北京是离下游客户近湖南主要是以长沙为主,新能源材料方面有很深的产业基础。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我有两个建议,如果要打造新能源产业可能要做好顶层设计,避免跟其他地方政府和产业区域形成直接竞争关系,最好依托我们产业差异化的优势形成我们的特色。 

第二相比而言我们有明显后发优势,新能源产业规划上讲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不能只关注材料电池组件,我们要做到场景化的开发。比如之前很热的大储小储,现在我突然发现,工商业储能的机会慢慢来了,越来越多的储能企业把工商业作为目标。前几天还有朋友说要不要搞储能的电站,我说怎么搞这么大生意,他说这是长期稳定的收益,这个账从商业角度已经能算过来了,企业或者园区电站的运营变得有利可图。这个角度可以打造场景化的示范区或者样板工程,围绕新的需求开发更多场景化的应用,包括后面电站的运营、维护甚至数据化的管理,包括数据使用跟变现我觉得都有机会,不仅仅局限于材料、电池本身产业的投资和布局,我的基本观点是这样。

潘海峰:吴总描述了储能行业全国的图景,给了两个建议,一个做好顶层设计,另外找好的应用场景。下面请严总。

严佳萍:吴总讲到顶层设计从大学这块来,这是非常好的点,长沙中南大学为延伸是很好的例子,温州有浙大研究院作为一个很好的基础。我补充一下个人的意见,我们可以跟当地大的成熟企业去做结合,因为我们浙江有相当多的做化工化学,还有传统做医药或者原料药中间体的企业,其实对于材料来说一个材料用在做医药,也可以用在做一些其他的行业上,像我们现在做光刻胶,有一些关键的树脂以前用在食品添加剂上,我们要跟成熟的汽车企业交流,看看他们有没有关注到这些产品会在新能源和新行业上应用,跟他们做一些结合,从他们的角度延伸出培育的行业带动起来,我觉得这也是可以考虑的点。 

另外我自己建议做材料偏向于有污染监管方面的要求,有些企业对化工园区落地要求,当地预先规划好的园区做好配套给企业。 

潘海峰: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包括大学、企业合作,发挥本地现有的资源,另外考虑电池跟环保相关,提前规划环保园区方便企业落地,这些都是很好的建议。下面请李总。 

李超:我还是说说我们完成投资的创业企业他们对这些要素有什么想法。之前列出来很多优秀非常强大的落地企业,动辄100、200亿的投资,这些创业企业可能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和产能投入,跟创业企业交流他们最大的需求肯定是人,不管由于什么原因他们离开北京、上海,现在在二、三线城市做创业活动,说到底还是因为在大城市里面没有办法获得很好要素的支持,这块人永远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再往人背后去看,为什么不能在大的地方发展业务,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如果生产过程当中有化工或者危险品的限制,他的企业就被迫会离开繁华人口密集的地方。另外我们投资的新能源新材料企业有运输半径的限制,所以被逼也会离开商业型的城市转入到产业链发达交通便利的地方。这些企业暂时还不需要很大的土地面积,如果这些因素吸引他的话,我个人观点是,我不倾向支持船创业企业在早期拿地、建楼、建厂房,更多还是服务配套好,有整装可待租满足创业企业基本要素,比如层高、承重,为他们创业创造条件的基础设施。落到最后软件上,政府的支持,不管政策、财务、招商引资以及创投基金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潘海峰:谢谢李总。这个问题我也想稍微说两句,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国家也提出来双碳——碳达峰碳中和——不光是全球气候变暖和雾霾的问题,我们大概也能感觉到这个环境逼着我们要转型,化学能源使用要减少,这是大环境所有地方都一样。地利一个就是各地的资源禀赋,你的产业链,你的资源,你的人才各个方面。可能各地方都有各个地方的特点,甚至有的提前有一些基础,有的地方基础差一些,你要赶上去要花更大的力气。人和是最具有主动性和最能发挥主动性的方面。

我是江苏常州人,常州新能源发展很不错,国内我们这个行业里,合肥是投资型的政府,你下定决心眼光也要放得更长远一点,投入足够的财力力度确实能够出来几个成功的案例。我个人来讲风险程度也很高,万一押错了也有反例,包括半导体、新能源汽车,造车新势力就出来这么几个,相当多的政府押错了团队,投入了很多钱失败了,这是一个方面。 

我个人想说人和的第二个方面,我们作为创投机构也投了很多企业,企业也在跟各地政府打交道。好的营商环境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从全国来看,珠三角、长三角营商环境普遍在国内是最好的,其实也有差距。比如说我对江苏比较熟悉,苏州、常州、无锡我觉得苏州更好一点,温州情况我不是很熟悉,营商环境这个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网站编辑: 郭靖

0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投中网,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投中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发表评论

 / 200

全部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 ——
—— 没有更多评论了 ——
联系我们 欢迎投稿
  • 投中网
  • CVS投中数据
  1. 创新经济的
    智识、洞见和未来

  2. 投资人都在用的
    数据专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