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过去10年是‘中国创新药的10年’,那么下一个10年,很可能就是‘中国生物制造的10年’。”近日,在道彤投资主办的“生衍万物|生物制造产业价值伙伴大会”现场,道彤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孙琦如是展望。
今年7月,道彤投资刚刚走过10周年。这10年来,道彤投资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深耕赛道,挖掘了一批优质项目,赋能企业成长,实现了财务回报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收获,用亮眼的业绩与真实的数据,有力验证了其投资模式的可持续性与成功实践。
面对生物制造这一新的产业机遇,道彤投资在大会现场同步落地两大战略动作:一是,启动上海首支生物制造产业基金;二是,宣告“生物制造产业价值伙伴”启航。
道彤投资的这一动作,并非单纯的试水,而是其深耕医疗健康与生物科技领域10年后,对生物制造赛道的精准落子。
一方面,生物制造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且位列四大未来产业之首,这标志着其成为国家战略层面重点培育的新质生产力,也预示着相关市场空间将被打开;另一方面,凭借10年专业深耕,道彤投资摸索出一条“资本赋能+资源整合+生态共建”的可靠、成熟产业化路径,使其从单纯的资金提供者,逐步转变为产业生态的链接者和价值共创的建设者。
在孙琦看来,之所以成立上海首支生物制造产业基金,源于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出现,回应了“制造演化”的发展需求。“前者为创造新分子和材料提供了新方法,后者则承担起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重任,二者共同构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
上海首支生物制造产业基金落地,道彤携奥浦迈打造“C+VC”模式
此次启动的生物制造产业基金,是上海首支聚焦该领域的产业基金,由道彤投资与奥浦迈联合发起,总规模10亿元,采用“产业链主企业(C)+专业投资机构(VC)”双轮驱动模式。
之所以用这样的模式,不仅源于道彤对生物制造行业“技术壁垒高、转化周期长、资源依赖强”核心特性的深刻洞察,更在于上海作为生物制造发源地的独特生态优势——上海拥有中国第一个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第一个合成生物学科学联盟、第一个合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这为“C+VC”模式的落地提供了肥沃的“产学研”土壤。
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道彤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孙琦也认为,生物制造要突破产业化瓶颈、真正扛起国家未来产业的大旗,从来不是一家企业、一所高校能单独实现的。
行业项目的成长需要跨越多道关卡,包括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到生产线的稳定落地,再到市场端的价值兑现,中间隔着资源匹配的鸿沟、成果转化的堵点、资本与场景的错位……这意味着单一主体难以覆盖全链条需求。
过往,传统VC虽然擅长挖掘早期技术潜力,但缺乏工业化生产经验,往往面临“投了项目却帮不了落地”的困境;而产业企业虽手握生产资源与供应链网络,却对早期技术的前瞻性判断能力不足,易陷入“重产能轻创新”的局限。因此,道彤投资与奥浦迈的“C+VC”组合,恰好形成能力互补。
“新基金将整合三方核心优势:奥浦迈在细胞培养基领域的产业积淀、道彤在早期医疗与合成生物赛道的投资经验,以及道彤对上海本地生态的深度理解,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与企业成长。”孙琦进一步介绍说。
“总之它的使命,就是助力上海打造国内首个创新型高端生物制造集群。”孙琦在大会现场总结道。
作为该支基金的联合发起方,奥浦迈董事长肖志华也从产业视角补充道:奥浦迈作为国内细胞培养培养基领域第一家上市公司,公司一方面与华东理工大学成立“奥华院”推动产学研融合,另一方面计划通过产业基金进一步布局生物制造领域。
“此次联合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成立的生物制造基金,将围绕生物制造产业链的横向与纵深展开:纵向覆盖上游核心原料国产替代、下游创新药企融资及项目推进;横向关注药企所需的设备、耗材等领域,目标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链更多环节实现国产化突破。”
围绕四大方向展开协同,“生物制造产业价值伙伴”启航
随着上海首支生物制造产业基金的启动,大会上,生物制造产业价值伙伴联席会也随之起航。
投中网在现场了解到,联席会首批成员包括奥浦迈、梅花生物、诺和控股、华东理工大学、江南大学、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以及道彤等七家来自资本方、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伙伴,形成了“企业+科研+资本”的全链条覆盖。
这份“豪华名单”的背后,沉淀的是道彤10年间与产业链各环节伙伴建立的深度信任,也是道彤作为产业、资源链接者,从“投资单个企业”向“运营整个产业”战略升级的关键一步。
为何要构建这样的联席会?孙琦在大会现场解释称,其核心目的是打通技术、资本、市场、人才的协作链条,形成跨界合力以加速产业化落地。这一机制并非厚重的联盟章程,而是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共识;也并非形式化的交流平台,而是一群人解决真问题、创造真价值的伙伴网络。
据介绍,“价值伙伴联席会”将围绕四个方向展开协同:
资源与平台共享——建立常态化开放机制,实现设备、人才与资金对接;
技术与成果转化——打通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应用与资本协同——推动“技术—场景—资本”的循环落地;
人才与生态共育——联合培养兼具科学与产业视角的复合型人才。
一位从业20余年的私募股权人士认为,这一举措恰好切中行业长期存在的‘资源碎片化’痛点:例如,高校实验室的优质菌株难寻适配的中试基地,生产企业技术迭代时缺乏科研支撑,初创企业则面临资金与市场渠道双重短缺的困境。
在上述四个维度之下,联席会将通过整合资本、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资源,打破过去行业内“各自为战”的分散竞争状态,推动整个行业的竞争逻辑从单一企业间的技术、资金比拼,转向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产业链整体实力较量,为行业构建起更高效的资源配置与协作生态。
随着上海首支生物制造产业基金启动、生物制造产业价值伙伴联席会起航,整个生物制造行业的发展格局也将被重塑,并对行业产生的影响逐步显现:一是,由道彤投资与奥浦迈联合发起的新基金,将成为推动上海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二是,在奥浦迈、上海市先导基金等合作伙伴的支持之下,让上海有机会在全国率先探索这种真正面向未来的产业基金模式。
对于这两大动作的协同价值,孙琦进一步表示,基金是“驱动器”,为产业发展注入了资金与落地动能;联席会作为“连接器”,整合资源以破解行业痛点。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推动“生衍万物”愿景落地的双轮动力。
“耐心资本”与“长期伙伴”共建,布局中国生物制造“黄金时代”
纵观道彤在生物制造领域的布局,并非始于这次新基金的启动与联席会的成立。
早在10年发展历程中,道彤就通过医疗健康与生物科技赛道的投资,积累了深厚的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这种积累不仅体现在对技术端、产业端主体的长期布局,更转化为对行业趋势的精准判断。
当市场聚焦合成生物的技术突破时,道彤更想强调:生物制造的核心是“制造”而非单纯的“创新”。合成生物聚焦实验室阶段的新分子发现,而生物制造则致力于用生物法重构现有产业——让PET塑料更环保、让原料药成本更低、让营养成分更高效,通过对成熟产业的迭代升级加速商业化落地。
投中嘉川CVSource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道彤出手了源天生物、微远生物、精构生物等多个生物制造项目。
短短半年时间内的多次精准布局,并非巧合,而是道彤过去10年深耕积累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对生物制造产业技术迭代节奏的把握、对市场需求痛点的洞察、对产业链协同逻辑的理解。
以源天生物为例,这家企业所在生物酶法塑料再生赛道,道彤的核心判断是:真正的材料创新必须跨越“技术可行”到“成本可控”的鸿沟。
在技术上,源天生物利用生物酶法再生技术实现废弃PET塑料的永续循环与升级循环,打通材料绿色革命的最后一公里,源天生物瞄准的是——全球每年超5000万吨废弃PET难处理、回收产品等级低、成本高的行业痛点。
其全球首创、自主研发的高效PET降解酶——“源天酶”,可在8小时内将自然界中需数百年降解的PET塑料,分解为rPTA和rEG这两种重要的大宗有机原料,二者再聚合生成rbPET,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纺织纤维、工程材料等领域。
更关键的是,源天生物的生物酶法再生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塑料再生技术成本大幅降低,其核心在于,技术采用常温常压、全水相体系,无需有机溶剂,能耗大降,已实现产品性能与原生PET相当,解决了再生材料“叫好不叫座”的商业化难题。
道彤投资的出手,不仅看重其技术突破性,更认可其“全产业链闭环”的落地能力:目前公司已建成国际首套300吨/年rPTA产线,5000吨/年rPTA产线预计2026年投产,更获得全球首张生物法再生GRS证书,与多个品牌达成合作并收获订单。
再来看,微远生物。这家公司所在的医药与精细化工,同样是道彤生物制造布局的核心赛道。而道彤的投资标尺则是“技术转化效率”,即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能力。
作为道彤在该赛道的重点布局企业,微远生物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了“工业酶库+AI进化+产业化落地”的三位一体平台。其自主搭建的工业酶库已迈入国内第一梯队,拥有超10万条先导序列和逾千条功能活性酶,在此基础上,通过AI驱动的酶定向进化平台,将传统酶改造的“试错模式”升级为“精准设计”,使催化效率与稳定性实现数倍提升。
这种技术优势已快速转化为产业价值:微远生物已有多个核心管线产品进入产业化阶段,如右旋龙脑、右旋硫辛酸、®类肝素、茚虫威中间体、达泊西汀中间体等,更与大型上市公司及国企达成超亿元框架合作,锁定高附加值手性化学品和功能性原料市场。
再者,道彤投资的精构生物,聚焦营养健康赛道的刚需场景。道彤的投资逻辑是“刚需场景+绿色替代”双轮驱动——既要瞄准千亿级民生市场,更要用生物法替代高污染、高成本的传统化学合成工艺。
对于这些出手,道彤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孙琦在10周年中表示,精准命中是一家VC机构的核心能力。“即子弹珍贵,就更要提高命中率、提高单个项目收益率。每一颗子弹打中一个不够,最好能打中一个半,甚至两个,放近了再开枪。”
这种“精准投资”的理念,将在生物制造赛道进一步深化。过去两年,行业面临波动,但道彤始终将生命科学视为“坡长雪厚”的核心赛道,在行业周期波动中坚持“不横向扩赛道,重纵向深布局”的定力。
孙琦多次强调,认知与资源的边界决定了垂直深耕的必要性,而生物制造作为生命科学向工业领域延伸的核心载体,既是政策扶持的“新增长引擎”,更是解决产业绿色转型、卡脖子技术突破的关键抓手。
在孙琦看来,如果说“合成生物学”更重“合成”,更偏向于通过实验室的菌株研发来驱动,那么“生物制造”则重“制造”,强调从工业生产的技术路线和市场需求出发,从而体现前端实验室的科研价值,代表的是产业化的落地与放大:前者解决“能不能合成”,后者回答“能不能规模化制造”。二者相辅相成,真正打开了“用生命体系重塑制造体系”的大门。
这扇门的背后,是中国生物制造下一个10年的“黄金时代”:以更低成本、更快效率生产新分子与材料,以更绿色方式应对能源气候挑战,在多产业边界开辟全新空间。
这一过程中,道彤要做的不仅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以基金为“资本引擎”注入发展动能,以价值伙伴联盟为“生态网络”整合资源,以精准投资的项目为“产业支柱”筑牢根基。正如孙琦在产业价值大会上所言,生物制造的产业化是一场系统工程,需要“耐心资本”与“长期伙伴”的共建。
道彤希望用10年时间积累搭建的“资本+生态+项目”体系,以“轻量化、开放、协作”的方式,让科研的“种子”找到产业的“土壤”,让企业的需求对接资本的“活水”,形成可持续的创新生态,让整个产业链共振,见证中国在全球生物制造领域从“跟跑”向“领跑”的跨越,真正实现“生衍万物”的产业愿景。
上海首支生物制造基金落地,道彤投资携奥浦迈“C+VC生态”重构产业格局
见证中国在全球生物制造领域开启“领跑”新征程。
“如果说过去10年是‘中国创新药的10年’,那么下一个10年,很可能就是‘中国生物制造的10年’。”近日,在道彤投资主办的“生衍万物|生物制造产业价值伙伴大会”现场,道彤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孙琦如是展望。
今年7月,道彤投资刚刚走过10周年。这10年来,道彤投资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深耕赛道,挖掘了一批优质项目,赋能企业成长,实现了财务回报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收获,用亮眼的业绩与真实的数据,有力验证了其投资模式的可持续性与成功实践。
面对生物制造这一新的产业机遇,道彤投资在大会现场同步落地两大战略动作:一是,启动上海首支生物制造产业基金;二是,宣告“生物制造产业价值伙伴”启航。
道彤投资的这一动作,并非单纯的试水,而是其深耕医疗健康与生物科技领域10年后,对生物制造赛道的精准落子。
一方面,生物制造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且位列四大未来产业之首,这标志着其成为国家战略层面重点培育的新质生产力,也预示着相关市场空间将被打开;另一方面,凭借10年专业深耕,道彤投资摸索出一条“资本赋能+资源整合+生态共建”的可靠、成熟产业化路径,使其从单纯的资金提供者,逐步转变为产业生态的链接者和价值共创的建设者。
在孙琦看来,之所以成立上海首支生物制造产业基金,源于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出现,回应了“制造演化”的发展需求。“前者为创造新分子和材料提供了新方法,后者则承担起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重任,二者共同构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
上海首支生物制造产业基金落地,道彤携奥浦迈打造“C+VC”模式
此次启动的生物制造产业基金,是上海首支聚焦该领域的产业基金,由道彤投资与奥浦迈联合发起,总规模10亿元,采用“产业链主企业(C)+专业投资机构(VC)”双轮驱动模式。
之所以用这样的模式,不仅源于道彤对生物制造行业“技术壁垒高、转化周期长、资源依赖强”核心特性的深刻洞察,更在于上海作为生物制造发源地的独特生态优势——上海拥有中国第一个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第一个合成生物学科学联盟、第一个合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这为“C+VC”模式的落地提供了肥沃的“产学研”土壤。
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道彤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孙琦也认为,生物制造要突破产业化瓶颈、真正扛起国家未来产业的大旗,从来不是一家企业、一所高校能单独实现的。
行业项目的成长需要跨越多道关卡,包括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到生产线的稳定落地,再到市场端的价值兑现,中间隔着资源匹配的鸿沟、成果转化的堵点、资本与场景的错位……这意味着单一主体难以覆盖全链条需求。
过往,传统VC虽然擅长挖掘早期技术潜力,但缺乏工业化生产经验,往往面临“投了项目却帮不了落地”的困境;而产业企业虽手握生产资源与供应链网络,却对早期技术的前瞻性判断能力不足,易陷入“重产能轻创新”的局限。因此,道彤投资与奥浦迈的“C+VC”组合,恰好形成能力互补。
“新基金将整合三方核心优势:奥浦迈在细胞培养基领域的产业积淀、道彤在早期医疗与合成生物赛道的投资经验,以及道彤对上海本地生态的深度理解,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与企业成长。”孙琦进一步介绍说。
“总之它的使命,就是助力上海打造国内首个创新型高端生物制造集群。”孙琦在大会现场总结道。
作为该支基金的联合发起方,奥浦迈董事长肖志华也从产业视角补充道:奥浦迈作为国内细胞培养培养基领域第一家上市公司,公司一方面与华东理工大学成立“奥华院”推动产学研融合,另一方面计划通过产业基金进一步布局生物制造领域。
“此次联合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成立的生物制造基金,将围绕生物制造产业链的横向与纵深展开:纵向覆盖上游核心原料国产替代、下游创新药企融资及项目推进;横向关注药企所需的设备、耗材等领域,目标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链更多环节实现国产化突破。”
围绕四大方向展开协同,“生物制造产业价值伙伴”启航
随着上海首支生物制造产业基金的启动,大会上,生物制造产业价值伙伴联席会也随之起航。
投中网在现场了解到,联席会首批成员包括奥浦迈、梅花生物、诺和控股、华东理工大学、江南大学、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以及道彤等七家来自资本方、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伙伴,形成了“企业+科研+资本”的全链条覆盖。
这份“豪华名单”的背后,沉淀的是道彤10年间与产业链各环节伙伴建立的深度信任,也是道彤作为产业、资源链接者,从“投资单个企业”向“运营整个产业”战略升级的关键一步。
为何要构建这样的联席会?孙琦在大会现场解释称,其核心目的是打通技术、资本、市场、人才的协作链条,形成跨界合力以加速产业化落地。这一机制并非厚重的联盟章程,而是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共识;也并非形式化的交流平台,而是一群人解决真问题、创造真价值的伙伴网络。
据介绍,“价值伙伴联席会”将围绕四个方向展开协同:
资源与平台共享——建立常态化开放机制,实现设备、人才与资金对接;
技术与成果转化——打通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应用与资本协同——推动“技术—场景—资本”的循环落地;
人才与生态共育——联合培养兼具科学与产业视角的复合型人才。
一位从业20余年的私募股权人士认为,这一举措恰好切中行业长期存在的‘资源碎片化’痛点:例如,高校实验室的优质菌株难寻适配的中试基地,生产企业技术迭代时缺乏科研支撑,初创企业则面临资金与市场渠道双重短缺的困境。
在上述四个维度之下,联席会将通过整合资本、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资源,打破过去行业内“各自为战”的分散竞争状态,推动整个行业的竞争逻辑从单一企业间的技术、资金比拼,转向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产业链整体实力较量,为行业构建起更高效的资源配置与协作生态。
随着上海首支生物制造产业基金启动、生物制造产业价值伙伴联席会起航,整个生物制造行业的发展格局也将被重塑,并对行业产生的影响逐步显现:一是,由道彤投资与奥浦迈联合发起的新基金,将成为推动上海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二是,在奥浦迈、上海市先导基金等合作伙伴的支持之下,让上海有机会在全国率先探索这种真正面向未来的产业基金模式。
对于这两大动作的协同价值,孙琦进一步表示,基金是“驱动器”,为产业发展注入了资金与落地动能;联席会作为“连接器”,整合资源以破解行业痛点。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推动“生衍万物”愿景落地的双轮动力。
“耐心资本”与“长期伙伴”共建,布局中国生物制造“黄金时代”
纵观道彤在生物制造领域的布局,并非始于这次新基金的启动与联席会的成立。
早在10年发展历程中,道彤就通过医疗健康与生物科技赛道的投资,积累了深厚的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这种积累不仅体现在对技术端、产业端主体的长期布局,更转化为对行业趋势的精准判断。
当市场聚焦合成生物的技术突破时,道彤更想强调:生物制造的核心是“制造”而非单纯的“创新”。合成生物聚焦实验室阶段的新分子发现,而生物制造则致力于用生物法重构现有产业——让PET塑料更环保、让原料药成本更低、让营养成分更高效,通过对成熟产业的迭代升级加速商业化落地。
投中嘉川CVSource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道彤出手了源天生物、微远生物、精构生物等多个生物制造项目。
短短半年时间内的多次精准布局,并非巧合,而是道彤过去10年深耕积累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对生物制造产业技术迭代节奏的把握、对市场需求痛点的洞察、对产业链协同逻辑的理解。
以源天生物为例,这家企业所在生物酶法塑料再生赛道,道彤的核心判断是:真正的材料创新必须跨越“技术可行”到“成本可控”的鸿沟。
在技术上,源天生物利用生物酶法再生技术实现废弃PET塑料的永续循环与升级循环,打通材料绿色革命的最后一公里,源天生物瞄准的是——全球每年超5000万吨废弃PET难处理、回收产品等级低、成本高的行业痛点。
其全球首创、自主研发的高效PET降解酶——“源天酶”,可在8小时内将自然界中需数百年降解的PET塑料,分解为rPTA和rEG这两种重要的大宗有机原料,二者再聚合生成rbPET,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纺织纤维、工程材料等领域。
更关键的是,源天生物的生物酶法再生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塑料再生技术成本大幅降低,其核心在于,技术采用常温常压、全水相体系,无需有机溶剂,能耗大降,已实现产品性能与原生PET相当,解决了再生材料“叫好不叫座”的商业化难题。
道彤投资的出手,不仅看重其技术突破性,更认可其“全产业链闭环”的落地能力:目前公司已建成国际首套300吨/年rPTA产线,5000吨/年rPTA产线预计2026年投产,更获得全球首张生物法再生GRS证书,与多个品牌达成合作并收获订单。
再来看,微远生物。这家公司所在的医药与精细化工,同样是道彤生物制造布局的核心赛道。而道彤的投资标尺则是“技术转化效率”,即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能力。
作为道彤在该赛道的重点布局企业,微远生物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了“工业酶库+AI进化+产业化落地”的三位一体平台。其自主搭建的工业酶库已迈入国内第一梯队,拥有超10万条先导序列和逾千条功能活性酶,在此基础上,通过AI驱动的酶定向进化平台,将传统酶改造的“试错模式”升级为“精准设计”,使催化效率与稳定性实现数倍提升。
这种技术优势已快速转化为产业价值:微远生物已有多个核心管线产品进入产业化阶段,如右旋龙脑、右旋硫辛酸、®类肝素、茚虫威中间体、达泊西汀中间体等,更与大型上市公司及国企达成超亿元框架合作,锁定高附加值手性化学品和功能性原料市场。
再者,道彤投资的精构生物,聚焦营养健康赛道的刚需场景。道彤的投资逻辑是“刚需场景+绿色替代”双轮驱动——既要瞄准千亿级民生市场,更要用生物法替代高污染、高成本的传统化学合成工艺。
对于这些出手,道彤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孙琦在10周年中表示,精准命中是一家VC机构的核心能力。“即子弹珍贵,就更要提高命中率、提高单个项目收益率。每一颗子弹打中一个不够,最好能打中一个半,甚至两个,放近了再开枪。”
这种“精准投资”的理念,将在生物制造赛道进一步深化。过去两年,行业面临波动,但道彤始终将生命科学视为“坡长雪厚”的核心赛道,在行业周期波动中坚持“不横向扩赛道,重纵向深布局”的定力。
孙琦多次强调,认知与资源的边界决定了垂直深耕的必要性,而生物制造作为生命科学向工业领域延伸的核心载体,既是政策扶持的“新增长引擎”,更是解决产业绿色转型、卡脖子技术突破的关键抓手。
在孙琦看来,如果说“合成生物学”更重“合成”,更偏向于通过实验室的菌株研发来驱动,那么“生物制造”则重“制造”,强调从工业生产的技术路线和市场需求出发,从而体现前端实验室的科研价值,代表的是产业化的落地与放大:前者解决“能不能合成”,后者回答“能不能规模化制造”。二者相辅相成,真正打开了“用生命体系重塑制造体系”的大门。
这扇门的背后,是中国生物制造下一个10年的“黄金时代”:以更低成本、更快效率生产新分子与材料,以更绿色方式应对能源气候挑战,在多产业边界开辟全新空间。
这一过程中,道彤要做的不仅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以基金为“资本引擎”注入发展动能,以价值伙伴联盟为“生态网络”整合资源,以精准投资的项目为“产业支柱”筑牢根基。正如孙琦在产业价值大会上所言,生物制造的产业化是一场系统工程,需要“耐心资本”与“长期伙伴”的共建。
道彤希望用10年时间积累搭建的“资本+生态+项目”体系,以“轻量化、开放、协作”的方式,让科研的“种子”找到产业的“土壤”,让企业的需求对接资本的“活水”,形成可持续的创新生态,让整个产业链共振,见证中国在全球生物制造领域从“跟跑”向“领跑”的跨越,真正实现“生衍万物”的产业愿景。
0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投中网,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投中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