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亚盛医药宣布收到美国FDA通知,同意公司在研新药HQP1351直接进行临床Ib试验,将用于治疗针对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在产品端取得进步的同时,亚盛在资本市场也有动作,其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在港上市。
但亚盛医药并不是行动最迅速的,在港股有一家同样做创新药的公司早就拔锚启航。6月底,百济神州(06160.HK)宣布,在向香港联交所提出申请后,已批准其在符合指定收入/市值门槛后作为创收公司上市。这意味着,“B”标志将从百济神州在港交所的股票代码中移除,公司的普通股也可能具备资格被纳入恒生指数。
2018年8月8日,百济神州登陆港交所,但作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百济神州的股票名称被加上“B”标记(百济神州-B)。为了向投资者提示风险,按照港交所股份简称命名守则,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上市公司在其股票简称后需添加特别的标记“-B”。
对于百济神州,甩掉“B”无疑是一次等待已久的正名。“通过收入/市值测试,百济神州符合在生物科技板块之外上市”,成为首家由创收前生物科技板块在港交所上市后转为普通上市的公司。足以看出,资本市场对于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美股明星登陆港股遭“特殊对待”
在医药行业,百济神州算的上年少成名,2016年,仅仅成立五年的百济神州就登陆纳斯达克。作为第一家赴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百济神州发行首日大涨18%,并备受资本追捧。截至去年8月的两年之间,股价从最低价22.51美元/股,到创出最高220.1美元/股,市值翻了近10倍。
但风光的背后,百济神州同样面临着生物科技公司的通病————缺少商业化产品。在高昂的研发经费面前,即便资本加持也难逃巨额亏损之痛。根据百济神州曾披露的招股书,2015至2016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0.09亿美元、0.01亿美元,净亏损分别为0.57亿美元和1.19亿美元。

(2015-2017年营收、净亏损数据,单位:亿美元)
缩减亏损迫在眉睫,与新基公司的联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2017年,百济神州与全球知名药企新基医药公司开启战略合作,百济神州授权新基在美国、欧洲、日本和世界其他地区(亚洲除外)开发和商业化其创新药替雷丽珠单抗的独家权利,从而获得2.63亿美元的预付款、1.5亿美元的股权投资和3种新基药物(ABRAXANE、瑞复美及维达莎)在华经营的独家授权。
百济神州的财务状况也在2017年有所好转,营业收入从2016年的0.01亿美元增长为2.55亿美元,增幅达到254%;经营活动现金流也从-0.9亿美元转为0.13亿美元。
不过,收入仍不足以支持其高昂的研发费用,2017年其年内亏损仍高达9603万美元。对于进入商业化阶段的百济神州,无论从战略角度还是募资规模,回到本土似乎都是其必然选择。
去年8月8日,百济神州登陆港股,不料却遭到“特殊对待”。为了向投资者提示风险,按照港交所股份简称命名守则,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上市公司在其股票简称后需添加特别的标记“-B”。
被带“B”与生物科技公司的高风险有关。前期大量的资本开支、候选药物能否获批、实现商业化是否可行,诸多不确定因素都有可能令企业前功尽弃,投资人的钱石沉大海。
而如此鲜明的“危险”警告对于百济神州的股价也影响不小,上市当天便遭遇破发,股价走势一度并不理想。
手握杀手锏,创新药将进入上市收获期
时隔近一年,百济神州终于甩掉了“B”标记,这背后是香港市场对于百济神州在研产品的认可和未来商业能力的肯定。

从整体市场环境来看,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近年来增长快速,2017 年至 2030 年期间将保持两位数的年度增幅,2030年销售额将达到千亿美元水平,占中国医药市场的近五分之一 。
目前,百济神州手握三款拳头产品,包括免疫肿瘤学疗法的PD-1抗体替雷丽珠单抗、BTK抑制剂泽布替尼、以及PARP小分子抑制剂Pamiparib。

(图片来源招股书)
尽管目前三款产品均处于临床后期研发状态,但在国内抗肿瘤药物竞争环境还未进入白热化之际,百济神州的市场预期十分乐观。以泽布替尼为例,纵观国际市场,仅有强生的伊布替尼和阿里斯康的CALQUENCE两款BTK抑制剂,而国内仅有强生的伊布替尼获批上市,尚不存在竞争态势。 这意味着,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一旦上市,将迎来广阔的市场。
同样,被投资者寄予厚望的PD-1抗体替雷丽珠单抗也有着可观的市场前景。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提供的报告,2017年全球PD-1/PD-L1的市场销售额达到101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快上市及最畅销的肿瘤药物之一。到2030年,预计全球的PD-1/PD-L1的市场销售额将达到789亿美元。

据了解,国内目前获批的PD-1包括默沙东的K药、施贵宝的O药等5个产品,百济神州在研产品的优势则在于拥有更多国际化临床。对于投资者而言,产品虽未上市,但走完三期临床试验意味着距离商业化仅差临门一脚,成功率极高。
除了产品,资本市场看中的更是百济神州强大的研发能力,而这也是巨头新基公司愿与其合作的重要原因。对于药品的研发投入,百济神州毫不吝啬,并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5到2017年,其研发费用分别为0.58亿美元、0.98亿美元、2.69亿美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5%,2018年,百济神州在研发投入上更是大幅增长至6.79亿美元。

(2015年-2018年百济神州研发投入)
痛下血本的投入也为百济神州带来了生产优势。根据招股书,百济神州在苏州拥有约 11,000 平方米的生产设施;于广州拥有另一间100,000 平方米的生产基地用作生产具有商业规模的生物制剂。此外,百济神州在上海也拥有商业供应合作伙伴为其提供生产基地。
手握先进的抗癌药、研发投入持续走高,无论如何,百济神州都是一家all in在创新药的未来公司。那么,摘掉“B“标记的百济神州又会在香港市场收获怎么样的表现,投资者们早已凝神以待。
百济神州甩掉的仅是一条尾巴吗?
2018年,百济神州在研发投入上更是大幅增长至6.79亿美元。
7月23日,亚盛医药宣布收到美国FDA通知,同意公司在研新药HQP1351直接进行临床Ib试验,将用于治疗针对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在产品端取得进步的同时,亚盛在资本市场也有动作,其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在港上市。
但亚盛医药并不是行动最迅速的,在港股有一家同样做创新药的公司早就拔锚启航。6月底,百济神州(06160.HK)宣布,在向香港联交所提出申请后,已批准其在符合指定收入/市值门槛后作为创收公司上市。这意味着,“B”标志将从百济神州在港交所的股票代码中移除,公司的普通股也可能具备资格被纳入恒生指数。
2018年8月8日,百济神州登陆港交所,但作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百济神州的股票名称被加上“B”标记(百济神州-B)。为了向投资者提示风险,按照港交所股份简称命名守则,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上市公司在其股票简称后需添加特别的标记“-B”。
对于百济神州,甩掉“B”无疑是一次等待已久的正名。“通过收入/市值测试,百济神州符合在生物科技板块之外上市”,成为首家由创收前生物科技板块在港交所上市后转为普通上市的公司。足以看出,资本市场对于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美股明星登陆港股遭“特殊对待”
在医药行业,百济神州算的上年少成名,2016年,仅仅成立五年的百济神州就登陆纳斯达克。作为第一家赴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百济神州发行首日大涨18%,并备受资本追捧。截至去年8月的两年之间,股价从最低价22.51美元/股,到创出最高220.1美元/股,市值翻了近10倍。
但风光的背后,百济神州同样面临着生物科技公司的通病————缺少商业化产品。在高昂的研发经费面前,即便资本加持也难逃巨额亏损之痛。根据百济神州曾披露的招股书,2015至2016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0.09亿美元、0.01亿美元,净亏损分别为0.57亿美元和1.19亿美元。
(2015-2017年营收、净亏损数据,单位:亿美元)
缩减亏损迫在眉睫,与新基公司的联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2017年,百济神州与全球知名药企新基医药公司开启战略合作,百济神州授权新基在美国、欧洲、日本和世界其他地区(亚洲除外)开发和商业化其创新药替雷丽珠单抗的独家权利,从而获得2.63亿美元的预付款、1.5亿美元的股权投资和3种新基药物(ABRAXANE、瑞复美及维达莎)在华经营的独家授权。
百济神州的财务状况也在2017年有所好转,营业收入从2016年的0.01亿美元增长为2.55亿美元,增幅达到254%;经营活动现金流也从-0.9亿美元转为0.13亿美元。
不过,收入仍不足以支持其高昂的研发费用,2017年其年内亏损仍高达9603万美元。对于进入商业化阶段的百济神州,无论从战略角度还是募资规模,回到本土似乎都是其必然选择。
去年8月8日,百济神州登陆港股,不料却遭到“特殊对待”。为了向投资者提示风险,按照港交所股份简称命名守则,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上市公司在其股票简称后需添加特别的标记“-B”。
被带“B”与生物科技公司的高风险有关。前期大量的资本开支、候选药物能否获批、实现商业化是否可行,诸多不确定因素都有可能令企业前功尽弃,投资人的钱石沉大海。
而如此鲜明的“危险”警告对于百济神州的股价也影响不小,上市当天便遭遇破发,股价走势一度并不理想。
手握杀手锏,创新药将进入上市收获期
时隔近一年,百济神州终于甩掉了“B”标记,这背后是香港市场对于百济神州在研产品的认可和未来商业能力的肯定。
从整体市场环境来看,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近年来增长快速,2017 年至 2030 年期间将保持两位数的年度增幅,2030年销售额将达到千亿美元水平,占中国医药市场的近五分之一 。
目前,百济神州手握三款拳头产品,包括免疫肿瘤学疗法的PD-1抗体替雷丽珠单抗、BTK抑制剂泽布替尼、以及PARP小分子抑制剂Pamiparib。
(图片来源招股书)
尽管目前三款产品均处于临床后期研发状态,但在国内抗肿瘤药物竞争环境还未进入白热化之际,百济神州的市场预期十分乐观。以泽布替尼为例,纵观国际市场,仅有强生的伊布替尼和阿里斯康的CALQUENCE两款BTK抑制剂,而国内仅有强生的伊布替尼获批上市,尚不存在竞争态势。 这意味着,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一旦上市,将迎来广阔的市场。
同样,被投资者寄予厚望的PD-1抗体替雷丽珠单抗也有着可观的市场前景。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提供的报告,2017年全球PD-1/PD-L1的市场销售额达到101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快上市及最畅销的肿瘤药物之一。到2030年,预计全球的PD-1/PD-L1的市场销售额将达到789亿美元。
据了解,国内目前获批的PD-1包括默沙东的K药、施贵宝的O药等5个产品,百济神州在研产品的优势则在于拥有更多国际化临床。对于投资者而言,产品虽未上市,但走完三期临床试验意味着距离商业化仅差临门一脚,成功率极高。
除了产品,资本市场看中的更是百济神州强大的研发能力,而这也是巨头新基公司愿与其合作的重要原因。对于药品的研发投入,百济神州毫不吝啬,并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5到2017年,其研发费用分别为0.58亿美元、0.98亿美元、2.69亿美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5%,2018年,百济神州在研发投入上更是大幅增长至6.79亿美元。
(2015年-2018年百济神州研发投入)
痛下血本的投入也为百济神州带来了生产优势。根据招股书,百济神州在苏州拥有约 11,000 平方米的生产设施;于广州拥有另一间100,000 平方米的生产基地用作生产具有商业规模的生物制剂。此外,百济神州在上海也拥有商业供应合作伙伴为其提供生产基地。
手握先进的抗癌药、研发投入持续走高,无论如何,百济神州都是一家all in在创新药的未来公司。那么,摘掉“B“标记的百济神州又会在香港市场收获怎么样的表现,投资者们早已凝神以待。
0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投中网,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投中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