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系芯片富豪陈向东再度南下。
本周,士兰微宣布将联手厦门国资,下注200亿元,在厦门海沧区建设一条月产能达4.5万片的12英寸高端模拟集成电路生产线。这是自2017年以来,陈向东在厦门密集布局的重要一环。
2017年,陈向东在厦门规划投资220亿元,打造核心生产基地。厦门方不仅提供土地、厂房和配套设施,更通过新设立的厦门半导体公司参与出资,成为新公司战略投资方。
以此为契机,厦门开始对芯片产业大力布局。厦门半导体先后投资了20多家上下游公司,把厦门打造了芯片制造的重要高地。
据CVSource数据显示,厦门现已集聚2000余家半导体相关企业,除士兰微外,还拥有了三安光电、星宸科技等龙头企业。今年以来,厦门联智、大族尚立半导体等创新企业接连获得融资,展现出厦门半导体产业的蓬勃生机。
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的长期布局也即将迎来丰厚回报:其2020年投资的嘉合劲威将被时空科技收购,若交易完成,这一早期投资将实现成功退出。
01.陈向东南下厦门
陈向东是国内半导体领域最早的创业者之一。
他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电子与半导体专业。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国营871厂,从事芯片设计工作。1984年,871厂在绍兴筹建分厂,陈向东被任命为车间副主任,后升任常务副厂长。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陈向东和6位同事深受启发,决定投身创业浪潮。他们先加入台资企业杭州友旺电子,1997年筹集350万元创立士兰微电子。
当年创立士兰微时,陈向东只有27岁。虽然年轻,但他带领团队仅用6年时间,就将公司从零发展到营业收入接近4亿元,净利润达到6033万元。2003年,士兰微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全国首家登陆主板的芯片设计公司。
上市后,陈向东希望向下游延伸,将公司迅速发展为集芯片设计、制造与测试于一体的垂直整合型半导体企业(IDM)。这一战略,也为他此后与厦门的深度合作埋下了伏笔。
对于一家坚持IDM模式的企业而言,制造能力既是生命线,也是瓶颈。上市后的十年间,士兰微在杭州持续扩产,但到2016年前后,其8英寸生产线已趋近饱和。受土地、能耗和审批指标的限制,公司无法再在本地新建晶圆厂,外拓产能成为当务之急。
当时厦门海沧区正全力打造“两岸半导体高地”,明确提出要引入国内领先的芯片制造项目。士兰微与厦门的产业诉求几乎一拍即合。
2017年,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投资建设两条12英寸特色工艺芯片生产线,以及一条4/6英寸兼容化合物半导体器件生产线,总投资约220亿元。
厦门方面不仅出资参与项目公司,还在土地、厂房、配套设施及政策上提供系统支持。对于资金密集型的半导体制造企业而言,这种“地方国资共建”模式极大缓解了资金压力,也降低了扩产风险。
2017年,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投资约220亿元,建设两条12英寸特色工艺芯片生产线,以及一条4/6英寸兼容化合物半导体器件生产线。
厦门方面不仅出资,还在土地、厂房、配套设施和政策上给予全方位支持。对于资金密集型的半导体制造业,这种“地方国资共建”模式极大缓解了资金压力,也降低了产能扩张风险。
更重要的是,厦门具备士兰微所需的三重优势:客户、产业与物流。
海沧距离珠三角的车规电子、功率器件、LED和通信模组客户群更近;区域内已有三安光电、联芯集成等龙头,产业配套完备;同时,作为口岸城市,厦门在设备进口与材料运输上拥有明显通关优势。
对士兰微而言,这意味着在不动供应链的前提下,能实现更高效率的生产与交付。
在技术布局上,士兰微近年发力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SiC)与氮化镓(GaN)。这些材料是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快充与高端电源的核心组件。
而厦门早已将“第三代半导体”列为重点发展方向,配套政策、科研平台、产业基金一应俱全。士兰微的技术路径,与厦门的产业战略,可谓高度同频。
于是自2018年起,陈向东频繁往返厦门。
同年2月,士兰微与海沧区共同出资50亿元,成立“士兰明镓”,建设4/6英寸兼容化合物半导体产线。随后又设立“士兰集科”,专注晶圆、MEMS与功率器件研发。2024年,双方再度联手成立“士兰集宏”。
以至于陈向东多次公开表示:“厦门是士兰微发展的福地与宝地。”
02.厦门国资,谁在支持芯片产业
最近双方的陈向东与厦门的合作再度加深了。
2025年10月18日,士兰微与厦门市政府、海沧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在海沧建设一条12英寸高端模拟集成电路生产线。
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分两期实施:一期投资100亿元,规划月产2万片;二期再投100亿元,新增月产2.5万片,建成后月产能将达4.5万片(年产约54万片)。
项目由新设子公司“士兰集华”负责。
根据协议,项目由厦门国资与士兰微共同出资——士兰微及子公司出资15亿元,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出资15亿元,新翼科技实业出资21亿元,剩余资金通过后续引资完成。
其中,新翼科技实业成立于2024年,由厦门金圆集团和厦门海翼集团共同控股,实控人为厦门市国资委与财政局,专门负责产业投资。
而另一出资方——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则代表了厦门在芯片投资上的长期主义。
该机构成立于2016年,隶属于海沧区国资体系,是厦门半导体产业投资的核心平台。士兰明镓、士兰集科、士兰集宏等项目背后,都有它的身影。
更值得注意的是,厦门半导体不仅“投大”,还“投早”。
据投中嘉川CVSource数据显示,该集团共完成21笔投资,其中近一半属于早期项目,重点投向科技成果转化和初创企业孵化。
2018年投资的开元通信、码灵半导体、云天半导体等,都是其早期进入甚至参与催生的企业。
以开元通信为例:创始人贾斌同样毕业于复旦大学,曾在RFMD、Huntersun、RDA等公司从事射频芯片研发。
2018年,他在厦门创办公司,厦门半导体在天使轮即投资近亿元,提供启动资金。此后,开元通信相继获得顺为资本、IDG、红杉、高瓴、东方富海、工业富联等知名机构与产业方支持,成长迅速。
另一家被投企业嘉合劲威近期也迎来新进展。
2020年,厦门半导体在其员工仅50人时出资数千万美元。如今,嘉合劲威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内存模组厂商之一,与长江存储、苏州太极半导体、合肥长鑫等厂商建立深度合作。目前,厦门半导体仍持有其6.75%的股份。
本周,时空科技公告收购嘉合劲威100%股权,若交易顺利完成,厦门半导体将实现一次高质量退出。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厦门的半导体产业链正形成系统化布局。CVSource数据显示,厦门现有2418家半导体产业链企业。除士兰微外,还包括三安光电、星宸科技、乾照光电、恒坤新材、厦门天马等龙头。而初创公司如厦门联智、大族尚立半导体、英麦科、智汇芯联等,也在近年持续获得资本加持。
如此看,士兰微的“南下”,并非个例。企业寻求扩产,地方寻求升级;国资与民营携手共建。对士兰微而言,厦门不仅是产能的延伸,更是战略纵深;对厦门而言,士兰微不仅是招商项目,更是产业锚点。这种“双向奔赴”的模式,或许正是厦门半导体产业破局的起点。
厦门国资,押注复旦系芯片富豪
对厦门而言,士兰微不仅是招商项目,更是产业锚点。
复旦系芯片富豪陈向东再度南下。
本周,士兰微宣布将联手厦门国资,下注200亿元,在厦门海沧区建设一条月产能达4.5万片的12英寸高端模拟集成电路生产线。这是自2017年以来,陈向东在厦门密集布局的重要一环。
2017年,陈向东在厦门规划投资220亿元,打造核心生产基地。厦门方不仅提供土地、厂房和配套设施,更通过新设立的厦门半导体公司参与出资,成为新公司战略投资方。
以此为契机,厦门开始对芯片产业大力布局。厦门半导体先后投资了20多家上下游公司,把厦门打造了芯片制造的重要高地。
据CVSource数据显示,厦门现已集聚2000余家半导体相关企业,除士兰微外,还拥有了三安光电、星宸科技等龙头企业。今年以来,厦门联智、大族尚立半导体等创新企业接连获得融资,展现出厦门半导体产业的蓬勃生机。
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的长期布局也即将迎来丰厚回报:其2020年投资的嘉合劲威将被时空科技收购,若交易完成,这一早期投资将实现成功退出。
01.陈向东南下厦门
陈向东是国内半导体领域最早的创业者之一。
他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电子与半导体专业。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国营871厂,从事芯片设计工作。1984年,871厂在绍兴筹建分厂,陈向东被任命为车间副主任,后升任常务副厂长。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陈向东和6位同事深受启发,决定投身创业浪潮。他们先加入台资企业杭州友旺电子,1997年筹集350万元创立士兰微电子。
当年创立士兰微时,陈向东只有27岁。虽然年轻,但他带领团队仅用6年时间,就将公司从零发展到营业收入接近4亿元,净利润达到6033万元。2003年,士兰微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全国首家登陆主板的芯片设计公司。
上市后,陈向东希望向下游延伸,将公司迅速发展为集芯片设计、制造与测试于一体的垂直整合型半导体企业(IDM)。这一战略,也为他此后与厦门的深度合作埋下了伏笔。
对于一家坚持IDM模式的企业而言,制造能力既是生命线,也是瓶颈。上市后的十年间,士兰微在杭州持续扩产,但到2016年前后,其8英寸生产线已趋近饱和。受土地、能耗和审批指标的限制,公司无法再在本地新建晶圆厂,外拓产能成为当务之急。
当时厦门海沧区正全力打造“两岸半导体高地”,明确提出要引入国内领先的芯片制造项目。士兰微与厦门的产业诉求几乎一拍即合。
2017年,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投资建设两条12英寸特色工艺芯片生产线,以及一条4/6英寸兼容化合物半导体器件生产线,总投资约220亿元。
厦门方面不仅出资参与项目公司,还在土地、厂房、配套设施及政策上提供系统支持。对于资金密集型的半导体制造企业而言,这种“地方国资共建”模式极大缓解了资金压力,也降低了扩产风险。
2017年,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投资约220亿元,建设两条12英寸特色工艺芯片生产线,以及一条4/6英寸兼容化合物半导体器件生产线。
厦门方面不仅出资,还在土地、厂房、配套设施和政策上给予全方位支持。对于资金密集型的半导体制造业,这种“地方国资共建”模式极大缓解了资金压力,也降低了产能扩张风险。
更重要的是,厦门具备士兰微所需的三重优势:客户、产业与物流。
海沧距离珠三角的车规电子、功率器件、LED和通信模组客户群更近;区域内已有三安光电、联芯集成等龙头,产业配套完备;同时,作为口岸城市,厦门在设备进口与材料运输上拥有明显通关优势。
对士兰微而言,这意味着在不动供应链的前提下,能实现更高效率的生产与交付。
在技术布局上,士兰微近年发力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SiC)与氮化镓(GaN)。这些材料是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快充与高端电源的核心组件。
而厦门早已将“第三代半导体”列为重点发展方向,配套政策、科研平台、产业基金一应俱全。士兰微的技术路径,与厦门的产业战略,可谓高度同频。
于是自2018年起,陈向东频繁往返厦门。
同年2月,士兰微与海沧区共同出资50亿元,成立“士兰明镓”,建设4/6英寸兼容化合物半导体产线。随后又设立“士兰集科”,专注晶圆、MEMS与功率器件研发。2024年,双方再度联手成立“士兰集宏”。
以至于陈向东多次公开表示:“厦门是士兰微发展的福地与宝地。”
02.厦门国资,谁在支持芯片产业
最近双方的陈向东与厦门的合作再度加深了。
2025年10月18日,士兰微与厦门市政府、海沧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在海沧建设一条12英寸高端模拟集成电路生产线。
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分两期实施:一期投资100亿元,规划月产2万片;二期再投100亿元,新增月产2.5万片,建成后月产能将达4.5万片(年产约54万片)。
项目由新设子公司“士兰集华”负责。
根据协议,项目由厦门国资与士兰微共同出资——士兰微及子公司出资15亿元,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出资15亿元,新翼科技实业出资21亿元,剩余资金通过后续引资完成。
其中,新翼科技实业成立于2024年,由厦门金圆集团和厦门海翼集团共同控股,实控人为厦门市国资委与财政局,专门负责产业投资。
而另一出资方——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则代表了厦门在芯片投资上的长期主义。
该机构成立于2016年,隶属于海沧区国资体系,是厦门半导体产业投资的核心平台。士兰明镓、士兰集科、士兰集宏等项目背后,都有它的身影。
更值得注意的是,厦门半导体不仅“投大”,还“投早”。
据投中嘉川CVSource数据显示,该集团共完成21笔投资,其中近一半属于早期项目,重点投向科技成果转化和初创企业孵化。
2018年投资的开元通信、码灵半导体、云天半导体等,都是其早期进入甚至参与催生的企业。
以开元通信为例:创始人贾斌同样毕业于复旦大学,曾在RFMD、Huntersun、RDA等公司从事射频芯片研发。
2018年,他在厦门创办公司,厦门半导体在天使轮即投资近亿元,提供启动资金。此后,开元通信相继获得顺为资本、IDG、红杉、高瓴、东方富海、工业富联等知名机构与产业方支持,成长迅速。
另一家被投企业嘉合劲威近期也迎来新进展。
2020年,厦门半导体在其员工仅50人时出资数千万美元。如今,嘉合劲威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内存模组厂商之一,与长江存储、苏州太极半导体、合肥长鑫等厂商建立深度合作。目前,厦门半导体仍持有其6.75%的股份。
本周,时空科技公告收购嘉合劲威100%股权,若交易顺利完成,厦门半导体将实现一次高质量退出。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厦门的半导体产业链正形成系统化布局。CVSource数据显示,厦门现有2418家半导体产业链企业。除士兰微外,还包括三安光电、星宸科技、乾照光电、恒坤新材、厦门天马等龙头。而初创公司如厦门联智、大族尚立半导体、英麦科、智汇芯联等,也在近年持续获得资本加持。
如此看,士兰微的“南下”,并非个例。企业寻求扩产,地方寻求升级;国资与民营携手共建。对士兰微而言,厦门不仅是产能的延伸,更是战略纵深;对厦门而言,士兰微不仅是招商项目,更是产业锚点。这种“双向奔赴”的模式,或许正是厦门半导体产业破局的起点。
0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投中网,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投中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