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14年后,联想之星收获了一个明星IPO。
5月27日,派格生物成功在港上市,股票代码为2565.HK。招股期间,他们香港公开发售认购额达到743.78倍。截至发稿,这家专注于慢性病创新疗法的生物技术公司市值超过48亿港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这家公司已经自主开发了六款候选产品。按照公司规划,治疗2型糖尿病的PB-119预计将于2025年上半年获准在中国上市。这也意味着,派格生物即将成功实现商业化落地。
“祝贺派格生物成功上市,联想之星有幸长期陪伴并与其一路成长。”联想之星总裁、主管合伙人王明耀表示,“在多年深耕中,派格生物最终做出令人惊叹的国产创新好药。凭借深厚积累和技术优势,相信他们在生物医药行业能够继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14年长期陪伴,联想之星投资的首个生物医药项目
联想之星与派格生物结缘,可以追溯到2010年。
那个时候,这家诞生才两年的早期投资机构,已经成立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天使基金,并且将生物医药当作重点方向之一进行投资布局。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而建立的专业科技创新载体——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自然成为联想之星重点关注的对象。巧合的是,派格生物刚好是最早一批入驻这个园区的企业。
这家专注于慢性病创新疗法的生物技术公司,正好符合联想之星的投资主题。与派格生物接触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对方自主开发的GLP-1受体激动剂——PB-119,不仅能治疗2型糖尿病及肥胖症,而且与同类产品相比效果更好、成本更低。
当时,仅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就已经达到数千万。有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糖尿病发病人数就已超过400万,患病总人数超过1.17亿,死亡人数超过17.8万。其中,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
更为重要的是,派格生物创始人徐敏拥有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并且在《科学》等期刊上共发表六篇文章,还曾经长期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做过风险投资和项目孵化,工作和管理经验相当丰富。
据联想之星合伙人陆刚回忆,“不管是在药物研发上的严谨和扎实,还是拥有非常清晰的商业意识,亦或是对市场竞争情况以及药物未来市场定位的精准判断,徐敏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加上合适的价格,联想之星很快便做出投资派格生物的决定。2011年,这家早期投资机构以领投方的身份,在对方新一轮融资中投资了120万美元。与此同时,派格生物也成为联想之星真正意义上投资的第一个生物医药项目。
三年后,这家公司不仅已经在国家十二五规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政府支持下启动PB-718的研发项目,而且这款产品还获得I期临床试验的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批准。
当他们需要资金支持时,联想之星又及时伸出援手,果断于2014年追加投资了对方100万美元,让派格生物成为自己的第一个追投项目。
除了通过整合中国科学院与联想控股强大的导师和资源的“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帮助徐敏提升创业理念和管理能力,这家早期投资机构还积极为派格生物对接君联资本等投资方来解决对方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
目前,派格生物的投资方包括联想之星、君联资本、名信中国成长基金、天士力医药、盈科资本、云锋基金、元禾控股、前海母基金、元生创投、一村资本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这家公司已经自主开发了六款候选产品。在他们的设想中,治疗2型糖尿病的PB-119预计将于2025年上半年获准在中国上市。这也意味着,派格生物即将成功实现商业化落地。
随着上市钟声的响起,联想之星也在长期的陪伴中,获得了13倍的投资回报。王明耀更加看重的是,派格生物不仅成功穿越了多个周期,最终还做出了令人惊叹的国产创新好药,“一方面,体现了联想之星深耕生物医药行业的巨大价值;另一方面,这家公司的成功为生物医药行业提供了借鉴价值。”
生物医药+数智医疗,打造医疗健康创投体系
在医疗健康领域,这家早期投资机构已经收获了6个明星IPO。
除了派格生物(2565.HK),联想之星还成功投中开拓药业(9939.HK)、燃石医学(NASDAQ:BNR)、康诺亚(2162.HK)、Axonics(NASDAQ:AXNX)、阿诺医药(NASDAQ:ANL)、卡尤迪、高诚生物、深睿医疗、精锋医疗、嘉因生物等100多个优质医疗项目。
这番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他们在医疗健康领域15年的长期深耕。从2010年正式开始做投资,联想之星便持续加码医疗健康领域,不仅成为最早系统性布局该领域的早期投资机构之一,还形成了“生物医药”与“数智医疗”两大版块。
据陆刚介绍,生物医药包括创新药、基因技术与服务、诊断与高值耗材等;数智医疗指的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技术,对药物研发、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保险支付与健康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升级赋能的机会。
如此庞大的医疗健康创投生态体系的建立,源于联想之星成立之初时的初心与使命。2008年,联想控股和中国科学院一起创办了联想之星,旨在发现和培养科技创业人才,孵化科技创业企业,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虽然由于新药研发具备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导致当时很少有早期基金选择去投资布局,但联想之星还是以先行者的身份坚定地走上了这条极具耐心且能够创造巨大价值的投资和孵化之路。
“在2010年决定投资方向时,我们发现中国市场对创新药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及市场需求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巨大差距。”陆刚表示,在政策和人才等环境快速改善的情况下,再加上新药研发属于联想之星偏好的高科技领域,团队最终选择重点投资生物医药。
从投资由me-better到first-in-class的生物科技等“新技术”,到布局生态环境由“以药养医”逐渐转变为“以服务养医”等“新服务”,通过聚焦中国人用得起且疗效好的高性价比“好药好械”,这家早期投资机构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逻辑和策略日臻完善。
“在2010-2015年,为了改善当时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相对落后的现状,我们选择通过探索的方式‘蒙着打’。”王明耀坦言,“从2015年开始,随着已投项目不断成长,加上医疗健康领域逐渐活跃,联想之星基于积累的资源,在主动加大投资的过程中变成‘瞄着打’。”
结合联想之星在产品资源、医疗服务资源和支付资源等方向深入布局的经验,陆刚认为深耕医疗健康领域时,有四点非常重要:
1、择优捡漏,对于市场中的合适项目,要积极捡漏;
2、顽守创新,相信医疗健康会有美好的未来,同时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
3、数智化,通过科技力量撬动产业变革,同时达到改变机制的效果;
4、出海,需要放眼全球,先做好国内,后面再出海。
在他看来,需要把握方向和趋势等“维度”,同时判断人、技术、商业化等“程度”,最后综合考虑“锐度”——是否投资,“缺乏维度,容易看不清未来;缺乏程度,容易分不清好坏;锐度是一个概率问题,对于具体项目而言,投或不投各占50%。”
通过徐敏介绍,联想之星还捕捉到自己的第二家生物医药公司——开拓药业。早在2012年,联想之星便投资了他们,成为对方最早的“陪跑者”之一。经过8年陪伴,这家公司已经成功登陆港股。
“开拓药业的团队有很高的专业度,也展现出了很强的创业动机,新药研发的投入效率非常高。”陆刚表示,“他们不仅是科学家,在商业上也有自己的指导思想,有很强的研发管线构建能力。”
由85后博士夫妇王建辰和高元倩创办的精锋医疗也是一个典型例子。这家国产手术机器人公司,优先将研发重心放在难度更大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上,然后再研发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
“精锋医疗在研发上先做单孔这件难的事情,那么相对容易的多孔自然不在话下。”在陆刚看来,手术机器人的价值在于,不仅能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同时降低医生学习周期,还能增加合格医生数量,同时实现医术下沉和提高医术可及性,“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看,手术机器人最终会起到正向的价值。”
目前,精锋医疗不仅全球首创多孔+单孔+远程系统“三合一”外科手术解决方案,还成为中国首家、国际第二家实现多孔、单孔和经自然腔道三大手术机器人领域全面布局并将产品成功上市的公司。
从中国医疗健康的发展模式来看,药品、器械等医疗产品与医保、商保等支付资源,通过医生、医院等医疗服务环节,在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中,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循环,最终才形成如今的生态。
当“以药养医”转变为“以服务养医”,再加上人口变化等对支付资源的影响,集采与国谈便成为改善医疗健康生态的重要抓手。这也意味着,医改正在引发新的变局。
“本质上,其实是围绕卫生经济学来平衡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社会效益和商业价值,从而让医保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陆刚判断,面对中国老龄化程度加剧的难题,医改在实现“控费”后需要让医生和医院得到有效“激励”,“如何调动医生和医院的积极性,不仅会对医疗健康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更是决定医改成败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的低迷状态下,医疗健康领域正在出现积极的信号。
凭借多年深耕一线的丰富经验,陆刚早在2021年底便预判这一轮行业调整不会低于三年。如今,在他的观察中,存量资产正在加速出清,同时估值已经调整到合理价位,再加上二级市场回暖,以及AI等技术的巨大突破,医疗健康领域向上的拐点将至。
“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已经储备了大量优质人才,同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并且正处于技术爆发期。”陆刚表示,“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大背景下,用户仍对‘好药好械’和‘好服务’有长期且旺盛的需求。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相信医保对好的产品有足够的支付意愿和能力。”
对于联想之星而言,医疗健康领域仍然值得长期投资,并且坚信其还是一个厚雪长坡的赛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作为长期投资者,不会特别在意一时的得失,反倒会坚定信心做好自己 。”陆刚直言,“医疗健康领域有望在2026年迎来拐点。”
技术与产业共振,投更新和投更精
除了医疗健康,联想之星同样长期深耕前沿科技和TMT。
凭借“早期投资+深度孵化”的独特模式,他们通过布局AI及AI应用、自动驾驶、芯片半导体、机器人/智能机器、商业航天、泛安全、能源科技、生物技术、医疗器械等细分赛道,已经投了400多个优质项目。
同时,通过管理和运营“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这家早期投资机构在支持创新创业中长期提供深度孵化服务,为中国的创业者们提供公益免费的创业培训,已经陪伴1364名创业者成长,见证了18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诞生与61家明星企业成功上市。
再加上能通过中国科学院体系、国内高校和实验室、产业公司以及海外等渠道深入挖掘优质项目,联想之星最终成功打造出自己独有的根据地,并且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投资打法。
“根据地让我们对行业、资源很了解,对里面的‘坑’也很了解,比较容易识别出哪些是真机会、哪些是假机会。”据王明耀解释,因为对前沿科技、医疗健康、TMT认知更深,所以联想之星在这些领域能够更快、更早地投到好项目。
不过,随着投早、投小和投科技逐渐成为一种共识,科创领域的竞争正变得愈发激烈,这对投资机构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即‘投更新’和‘投更精’。”王明耀表示,“投更新,是要在行业明确的趋势和拐点到来之前,提前进行预判;投更精,是要在估值上涨的前提下,优中选优。”
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人工智能,联想之星早已在这个核心根据地布局多年,并且投资了思必驰、百川智能、小马智行、希迪智驾等相关项目。在他们看来,AI2.0+硬科技投资主题,是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驱动与共振下的巨大变革性的商业机会。
“人工智能是未来10-20年的重要驱动力。某种意义上来讲,机器人、自动驾驶等是人工智能具象化的一种应用,同时也是其重要的载体。”王明耀直言,投资人需要对人工智能和产业有深刻理解,才能抓住两者结合产生的投资机会。
行至今日,这家早期投资机构管理着12只基金,整体规模达到50亿元。据他们透露,已经收获了8个IPO,预计2025年还会有多家公司上市,“我们前三期基金DPI已回正,一期基金DPI已超过5倍。”
随着资本市场有所好转,再加上GP和LP的心态快速调整,王明耀直言,联想之星在募投管退上将会更加积极,“我们一直稳扎稳打,对未来会更加乐观,今年就会启动新一期基金的募资。”
派格生物上市:14年长期陪伴,联想之星斩获一个明星IPO
在医疗健康领域,联想之星已经收获了6个明星IPO。
陪伴14年后,联想之星收获了一个明星IPO。
5月27日,派格生物成功在港上市,股票代码为2565.HK。招股期间,他们香港公开发售认购额达到743.78倍。截至发稿,这家专注于慢性病创新疗法的生物技术公司市值超过48亿港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这家公司已经自主开发了六款候选产品。按照公司规划,治疗2型糖尿病的PB-119预计将于2025年上半年获准在中国上市。这也意味着,派格生物即将成功实现商业化落地。
“祝贺派格生物成功上市,联想之星有幸长期陪伴并与其一路成长。”联想之星总裁、主管合伙人王明耀表示,“在多年深耕中,派格生物最终做出令人惊叹的国产创新好药。凭借深厚积累和技术优势,相信他们在生物医药行业能够继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14年长期陪伴,联想之星投资的首个生物医药项目
联想之星与派格生物结缘,可以追溯到2010年。
那个时候,这家诞生才两年的早期投资机构,已经成立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天使基金,并且将生物医药当作重点方向之一进行投资布局。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而建立的专业科技创新载体——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自然成为联想之星重点关注的对象。巧合的是,派格生物刚好是最早一批入驻这个园区的企业。
这家专注于慢性病创新疗法的生物技术公司,正好符合联想之星的投资主题。与派格生物接触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对方自主开发的GLP-1受体激动剂——PB-119,不仅能治疗2型糖尿病及肥胖症,而且与同类产品相比效果更好、成本更低。
当时,仅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就已经达到数千万。有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糖尿病发病人数就已超过400万,患病总人数超过1.17亿,死亡人数超过17.8万。其中,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
更为重要的是,派格生物创始人徐敏拥有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并且在《科学》等期刊上共发表六篇文章,还曾经长期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做过风险投资和项目孵化,工作和管理经验相当丰富。
据联想之星合伙人陆刚回忆,“不管是在药物研发上的严谨和扎实,还是拥有非常清晰的商业意识,亦或是对市场竞争情况以及药物未来市场定位的精准判断,徐敏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加上合适的价格,联想之星很快便做出投资派格生物的决定。2011年,这家早期投资机构以领投方的身份,在对方新一轮融资中投资了120万美元。与此同时,派格生物也成为联想之星真正意义上投资的第一个生物医药项目。
三年后,这家公司不仅已经在国家十二五规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政府支持下启动PB-718的研发项目,而且这款产品还获得I期临床试验的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批准。
当他们需要资金支持时,联想之星又及时伸出援手,果断于2014年追加投资了对方100万美元,让派格生物成为自己的第一个追投项目。
除了通过整合中国科学院与联想控股强大的导师和资源的“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帮助徐敏提升创业理念和管理能力,这家早期投资机构还积极为派格生物对接君联资本等投资方来解决对方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
目前,派格生物的投资方包括联想之星、君联资本、名信中国成长基金、天士力医药、盈科资本、云锋基金、元禾控股、前海母基金、元生创投、一村资本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这家公司已经自主开发了六款候选产品。在他们的设想中,治疗2型糖尿病的PB-119预计将于2025年上半年获准在中国上市。这也意味着,派格生物即将成功实现商业化落地。
随着上市钟声的响起,联想之星也在长期的陪伴中,获得了13倍的投资回报。王明耀更加看重的是,派格生物不仅成功穿越了多个周期,最终还做出了令人惊叹的国产创新好药,“一方面,体现了联想之星深耕生物医药行业的巨大价值;另一方面,这家公司的成功为生物医药行业提供了借鉴价值。”
生物医药+数智医疗,打造医疗健康创投体系
在医疗健康领域,这家早期投资机构已经收获了6个明星IPO。
除了派格生物(2565.HK),联想之星还成功投中开拓药业(9939.HK)、燃石医学(NASDAQ:BNR)、康诺亚(2162.HK)、Axonics(NASDAQ:AXNX)、阿诺医药(NASDAQ:ANL)、卡尤迪、高诚生物、深睿医疗、精锋医疗、嘉因生物等100多个优质医疗项目。
这番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他们在医疗健康领域15年的长期深耕。从2010年正式开始做投资,联想之星便持续加码医疗健康领域,不仅成为最早系统性布局该领域的早期投资机构之一,还形成了“生物医药”与“数智医疗”两大版块。
据陆刚介绍,生物医药包括创新药、基因技术与服务、诊断与高值耗材等;数智医疗指的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技术,对药物研发、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保险支付与健康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升级赋能的机会。
如此庞大的医疗健康创投生态体系的建立,源于联想之星成立之初时的初心与使命。2008年,联想控股和中国科学院一起创办了联想之星,旨在发现和培养科技创业人才,孵化科技创业企业,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虽然由于新药研发具备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导致当时很少有早期基金选择去投资布局,但联想之星还是以先行者的身份坚定地走上了这条极具耐心且能够创造巨大价值的投资和孵化之路。
“在2010年决定投资方向时,我们发现中国市场对创新药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及市场需求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巨大差距。”陆刚表示,在政策和人才等环境快速改善的情况下,再加上新药研发属于联想之星偏好的高科技领域,团队最终选择重点投资生物医药。
从投资由me-better到first-in-class的生物科技等“新技术”,到布局生态环境由“以药养医”逐渐转变为“以服务养医”等“新服务”,通过聚焦中国人用得起且疗效好的高性价比“好药好械”,这家早期投资机构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逻辑和策略日臻完善。
“在2010-2015年,为了改善当时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相对落后的现状,我们选择通过探索的方式‘蒙着打’。”王明耀坦言,“从2015年开始,随着已投项目不断成长,加上医疗健康领域逐渐活跃,联想之星基于积累的资源,在主动加大投资的过程中变成‘瞄着打’。”
结合联想之星在产品资源、医疗服务资源和支付资源等方向深入布局的经验,陆刚认为深耕医疗健康领域时,有四点非常重要:
1、择优捡漏,对于市场中的合适项目,要积极捡漏;
2、顽守创新,相信医疗健康会有美好的未来,同时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
3、数智化,通过科技力量撬动产业变革,同时达到改变机制的效果;
4、出海,需要放眼全球,先做好国内,后面再出海。
在他看来,需要把握方向和趋势等“维度”,同时判断人、技术、商业化等“程度”,最后综合考虑“锐度”——是否投资,“缺乏维度,容易看不清未来;缺乏程度,容易分不清好坏;锐度是一个概率问题,对于具体项目而言,投或不投各占50%。”
通过徐敏介绍,联想之星还捕捉到自己的第二家生物医药公司——开拓药业。早在2012年,联想之星便投资了他们,成为对方最早的“陪跑者”之一。经过8年陪伴,这家公司已经成功登陆港股。
“开拓药业的团队有很高的专业度,也展现出了很强的创业动机,新药研发的投入效率非常高。”陆刚表示,“他们不仅是科学家,在商业上也有自己的指导思想,有很强的研发管线构建能力。”
由85后博士夫妇王建辰和高元倩创办的精锋医疗也是一个典型例子。这家国产手术机器人公司,优先将研发重心放在难度更大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上,然后再研发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
“精锋医疗在研发上先做单孔这件难的事情,那么相对容易的多孔自然不在话下。”在陆刚看来,手术机器人的价值在于,不仅能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同时降低医生学习周期,还能增加合格医生数量,同时实现医术下沉和提高医术可及性,“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看,手术机器人最终会起到正向的价值。”
目前,精锋医疗不仅全球首创多孔+单孔+远程系统“三合一”外科手术解决方案,还成为中国首家、国际第二家实现多孔、单孔和经自然腔道三大手术机器人领域全面布局并将产品成功上市的公司。
从中国医疗健康的发展模式来看,药品、器械等医疗产品与医保、商保等支付资源,通过医生、医院等医疗服务环节,在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中,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循环,最终才形成如今的生态。
当“以药养医”转变为“以服务养医”,再加上人口变化等对支付资源的影响,集采与国谈便成为改善医疗健康生态的重要抓手。这也意味着,医改正在引发新的变局。
“本质上,其实是围绕卫生经济学来平衡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社会效益和商业价值,从而让医保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陆刚判断,面对中国老龄化程度加剧的难题,医改在实现“控费”后需要让医生和医院得到有效“激励”,“如何调动医生和医院的积极性,不仅会对医疗健康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更是决定医改成败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的低迷状态下,医疗健康领域正在出现积极的信号。
凭借多年深耕一线的丰富经验,陆刚早在2021年底便预判这一轮行业调整不会低于三年。如今,在他的观察中,存量资产正在加速出清,同时估值已经调整到合理价位,再加上二级市场回暖,以及AI等技术的巨大突破,医疗健康领域向上的拐点将至。
“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已经储备了大量优质人才,同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并且正处于技术爆发期。”陆刚表示,“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大背景下,用户仍对‘好药好械’和‘好服务’有长期且旺盛的需求。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相信医保对好的产品有足够的支付意愿和能力。”
对于联想之星而言,医疗健康领域仍然值得长期投资,并且坚信其还是一个厚雪长坡的赛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作为长期投资者,不会特别在意一时的得失,反倒会坚定信心做好自己 。”陆刚直言,“医疗健康领域有望在2026年迎来拐点。”
技术与产业共振,投更新和投更精
除了医疗健康,联想之星同样长期深耕前沿科技和TMT。
凭借“早期投资+深度孵化”的独特模式,他们通过布局AI及AI应用、自动驾驶、芯片半导体、机器人/智能机器、商业航天、泛安全、能源科技、生物技术、医疗器械等细分赛道,已经投了400多个优质项目。
同时,通过管理和运营“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这家早期投资机构在支持创新创业中长期提供深度孵化服务,为中国的创业者们提供公益免费的创业培训,已经陪伴1364名创业者成长,见证了18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诞生与61家明星企业成功上市。
再加上能通过中国科学院体系、国内高校和实验室、产业公司以及海外等渠道深入挖掘优质项目,联想之星最终成功打造出自己独有的根据地,并且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投资打法。
“根据地让我们对行业、资源很了解,对里面的‘坑’也很了解,比较容易识别出哪些是真机会、哪些是假机会。”据王明耀解释,因为对前沿科技、医疗健康、TMT认知更深,所以联想之星在这些领域能够更快、更早地投到好项目。
不过,随着投早、投小和投科技逐渐成为一种共识,科创领域的竞争正变得愈发激烈,这对投资机构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即‘投更新’和‘投更精’。”王明耀表示,“投更新,是要在行业明确的趋势和拐点到来之前,提前进行预判;投更精,是要在估值上涨的前提下,优中选优。”
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人工智能,联想之星早已在这个核心根据地布局多年,并且投资了思必驰、百川智能、小马智行、希迪智驾等相关项目。在他们看来,AI2.0+硬科技投资主题,是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驱动与共振下的巨大变革性的商业机会。
“人工智能是未来10-20年的重要驱动力。某种意义上来讲,机器人、自动驾驶等是人工智能具象化的一种应用,同时也是其重要的载体。”王明耀直言,投资人需要对人工智能和产业有深刻理解,才能抓住两者结合产生的投资机会。
行至今日,这家早期投资机构管理着12只基金,整体规模达到50亿元。据他们透露,已经收获了8个IPO,预计2025年还会有多家公司上市,“我们前三期基金DPI已回正,一期基金DPI已超过5倍。”
随着资本市场有所好转,再加上GP和LP的心态快速调整,王明耀直言,联想之星在募投管退上将会更加积极,“我们一直稳扎稳打,对未来会更加乐观,今年就会启动新一期基金的募资。”
0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投中网,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投中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