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
搜索
登录 | 注册
投中网  >  资本市场  >  正文

今天投资行业面对的挑战就像70年代的美国

投中网   |   整理 | 刘燕秋
2022-08-22 10:26:51

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和产业态势下,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应该怎样穿越周期同时找到新的机会?

8月12日,在“第16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姚海波的主持下,清源投资合伙人陈思广、深圳高新投厦门基金总经理刘骜、接力基金合伙人刘春松、博众信合资本创始合伙人罗峥、成都科创投集团副总经理钱健、浙商创投管理合伙人杨志龙、山行资本合伙人朱思行等关注高端制造的投资人,围绕“高端制造如何穿越周期”“有哪些细分赛道值得关注”等话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在朱思行看来,今天中国投资行业面对的挑战可能有一点像7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也面对着很多创新的困境,从芯片、半导体等硬科技方面的领域,后来发展到互联网。怎么才能够穿越周期呢?他认为,投资机构要找的是那种能避开短周期的赛道。“我们跟姚总都投了新能源车,大家有一个共识,中国现在新能源车的企业很多面对的是全球的机会,就像智能手机,可能今天面对的是全球很卷的市场,但卷完了以后中国的智能手机行业在全世界是非常有话语权的。”

人工智能则是钱健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对于高端制造业,他喜欢跟硬科技结合起来看,期待看到第四次科技革命可能突破的方向。在分析了技术迭代和应用场景之后,他认为人工智能领域爆发的时间窗口期应该不远了。

杨志龙指出,从专精特新的资本支持层面,他们投的就是所谓的龙头。“这是一个正循环,越是龙头毛利率会更高,越会有闲钱,越能够拿出部分自己的资金和社会的资本进行研发投入和市场开拓。”

以下为现场探讨实录,由投中网进行整理:

姚海波:大家下午好,我是本场对话的主持人姚海波,来自昆仲资本。我也简单介绍两句我们昆仲资本,硬科技、双碳、新能源及出行产业链方向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赛道,代表项目包括小鹏汽车、文远知行等等。今天来的都是制造业的同行,这次我们大概花一个小时时间,把我们中国高端制造的锚点找到,并且挖掘出来更多中国高端制造的优秀案例。老规矩我们先请各位两句话介绍一下自己。

陈思广:大家好,我们清源投资是西南板挂牌的一家创造投资基金管理人,目前管理的基金规模超过100亿,自1999年以来一直专注于科技类中早期项目的投资,主要关注的方向包括智能制造、清洁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广义IT和医疗健康。我本人关注在智能制造和新材料领域。非常高兴来到投中的杭州峰会来与在座的同行和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谢谢!

刘骜:我是来自深圳高新投的厦门基金,我们深圳高新投是1994年成立的国有企业,也是国内最早开展创投业务的公司,我们现在的投资模式是直投加上15支基金的组合投资的模式。每年的投资案例数在100个以上。我们立足于深圳,向全国拓展业务,2021年,我们设立了上海投资部,在今年设立了杭州、南京、苏州、武汉、长沙、北京几个投资部,在未来我们还是集中于我们的优势领域智能制造,包括新材料、高端制造一直是我们的投资方向,在未来也一直会这么去做,谢谢大家!

刘春松:大家好很荣幸今天来参加投中的会议,我是接力基金的刘春松,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基金是一支相对规模较小,我们叫做专注早期,聚焦科创,接力未来。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做了六期,共投了150多个企业,我们投的相对都比较早期,差不多80%到90%都是天使轮和第一轮投的,早期是我们第一个标签。第二个标签是科创,我们基金从成立至今一直聚焦在科创领域,投的项目聚焦在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等相关的一些领域。这两年也陆陆续续从早期开始的项目有在主板、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十多年过去我们】】还是依然坚持从2009年开始的投资方向和逻辑,扎根在技术驱动,希望能够跟所有的投资机构有更多的合作和交流,谢谢!

罗峥:大家好我是深圳博众信合的创始合伙人罗峥,非常感谢投中的邀请。博众信合在2021年被评为最具成长潜力的私募基金,我们是一支来自于产业,深耕产业和专注于产业的私募基金。2018年成立,到现在大概每年有4到5家被投的企业申报上市,非常高兴认识大家。我希望接下来与优秀的企业家和产业投资人共同成长和进步。

钱健: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成都科创投集团的副总经理钱健,我们去年3月份挂牌,7月份刚刚组成到位,这一年我们项目直投、资金投资、增值服务在1年时间投出了40亿的投资份额,签约的合作的基金大概有300个亿,我们围绕的主要方向还是硬科技的方向。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也紧紧牢记自己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定位,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切入到全国各地的赛道里面去,希望后续和大家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谢谢大家!

杨志龙:大家好,我是来自浙商创投的杨志龙,这次来参加制造业的论坛,因为我们正好分别承接了工信部中小和工信部制造转型升级基金这两支国家基金,我是负责国家中小基金管理的总经理,最近一年多,在工信部专精特新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投资,有幸到投中和大家交流一下制造业这个行业领域的投资机会和纵深的发展布局,谢谢!

朱思行:我是来自山行资本的朱思行,很荣幸来到这里和大家交流。我们2015年底才成立我们之前的两期基金主要以消费互联网的投资,我们当时也是机缘巧合,投了互联网行业的连续创业者,进入了制造业行业。我们投了理想,也比较幸运它现在是一家上市公司,到现在为止我们在这个领域的布局已经比较高了,从去年开始我们投了大概6、7个项目,有超过一半的项目是这个领域的,我们第三期基金不太一样,是美元跟人民币都有的状态,第三期3亿美金,人民币10亿,我们现在也是把高端制造作为主要的投资方向之一,谢谢!

姚海波:我不知道是大会的特意安排还是我们特别有缘分,在座的8位基金管理人比较多样化,其中有接近一半是来自政府属性的基金管理企业,另外一半来自民营和大的集团体系。

今天的话题我想请两派的代表做一些分享,第一个话题就是中国的高端制造怎么样穿越现有的周期,或者说我们这个穿越周期的锚点到底在什么地方?其实过去的一周应该也比较特别,包括美国通过的《芯片法案》其实标志着美国在推动制造业的回流,欧洲也是一样,德国也提出了2030年制造业的占比应该在工业总产值上接近20%。在这个周期之下,我们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应该怎么样穿越周期同时还能找到新的机会?我想我们先来点个名,从政府这个角色开始,我们先请来自成都科创的钱总。 

钱健:我们曾经研究过一组高端制造业的数据。去年,中国和美国在高端制造业的研发经费支出超过1万亿美金,占到全球研发支出的一半以上,中国在量子信息、5G、先进核能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端制造业有两个逻辑:第一,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供应链的生态圈在中国;第二,全球最大的终端应用市场也在国内。对于高端制造业,我们喜欢跟硬科技结合起来看,还是期待看到第四次科技革命可能突破的方向。比如说最近人工智能就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我们分析了技术迭代和应用场景,觉得这个领域爆发的时间窗口期应该并不远。

姚海波:我们也欢迎浙商创投的杨总分享一下浙商对于穿越周期的看法。

杨志龙:我还是代表我自己做一些分享,我们去年成立的有国家中小基金的第一批子基金,正好赶上了工信部的专精特新,从专精特新的资本支持层面,我们投的就是所谓的龙头,没有办法,各个细分领域里面掌握着各个经济细分行业当中具有领先地位的龙头制造业企业,我认为这是一个正循环,越是龙头毛利率会更高,越会有闲钱,越能够部分拿出自己的资金和社会的资本进行研发投入和市场开拓。

当然还有第二个可能性,产业变革当中,新的市场需求、新的生产力技术需求的来源中,是否有可能抓到这样的领先者?这也是投资会内卷的原因,大家的判断逻辑是差不多的,穿越周期本身是指,在成熟的行业中把龙头抓住了,在经济波动中在供需的过程中能够屹立不倒,只要经济还在成长,最后你还可以胜出。如果是新的行业的话,你是助推者,要在新的起点抓取可能的新的生产力、团队和资源能力,这我觉得也说不上穿越,这个是抓住周期了。这两点我们可能会更深的探讨去布局去研究,从投资角度,能够为出资人,国家也好,地方政府也好,带来所谓穿越周期的价值,谢谢。

姚海波:我们听完了西南和江南,我们听听华南,有深圳来的,或者大湾区来的,刘总您算深圳的,平时在厦门。

刘骜:我谈谈最近制造业穿越周期的感想,今年有句话非常流行,“要躺躺不平,要卷卷不赢”,制造业很辛苦,投资行业也很辛苦。这个事情我还是偏向于乐观,从两点来看,第一点,从制造业来讲,美国的贸易战以来确实给了我们一些机会鼓励发展制造行业,2018年以前大家选择芯片肯定是进口芯片,2018年以后都是找国产的替代商,从企业的动力和政策上面的支持都在鼓励我们做智能制造行业。

第二点,我们的资本市场确实给我们的企业带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时期,原来的在北交所科创板未开板之前,我们投资一个项目上市非常难,但一个项目收益倍数可能能达到四五十倍,现在我们的退出通道顺畅,虽然未来的创投公司收益率可能会降低,但从资本的角度还算碰上了不错的机遇期,在6月底的时候好像是集中一周内报了400家上市的企业,创投公司的现金流会更好。

再对比几个数据,一个是中国的私募基金的发行金额和美国的金额,美国大概是我们的3倍以上,这说明我们资金的投资其实还是存在差距的,我并不认为我们的投资行业非常卷,因为我们还有很多制造企业没有被我们发掘出来。

再谈一点,怎么去选择这些项目。首先一点,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有持续的技术研发能力,第二,有清晰的行业定位以及未来的技术趋势的发现能力,此外还要有健全的管理能力。

但是智能制造范围还是很广的,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各种产品里,手机里面的元器件,涉及到的材料非常多。我们把握好细分的龙头,避免重复,同时也在经历行业洗牌,把资金、资源、技术集中在个别企业上面。在未来我们还是要充满信心,充满希望,我还是看好中国的高端制造行业的。

姚海波:非常难得来自政府的基金管理人达成了空前的一致,尤其是刘总也指出了我们很多高端制造项目的特征和气质,这也是我在开场的时候提出的第二个话题。在这里我想接下来请一些民营的基金管理人做一些分享,就说今天我们看到这么多优秀的高端制造企业,他们都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和气质?先请刘总。

刘春松:我们这100多个项目投下来,接触了这么多早期的创业者和创业企业,也发觉了很多项目共同的特点。

第一,穿越周期的坚持很重要,这主要是指项目要做的长久。前面很多嘉宾都谈到过穿越周期这个事情,我们也有很多项目从2008、2009年一直做到现在,中间经历很多坎坷,怎么熬过去?这个项目坚持并成长的驱动力是什么?是靠不断的技术的迭代的驱动,还是靠资金的推动?我们看到近几年周期的变化,经济形势的变化,行业形势的变化。大家特别要留意的是,很多项目原来要靠资金推动,要靠泡沫推动的话很难做长。

第二,创业企业和投资人的匹配很重要。站在我们自己基金的角度,我们属于小而美的定位,跟很多大的基金有一些区别,我们也希望不同的基金跟不同的项目有一些互相的匹配,在这个行业里面大家不要一拥而上,风口或热点一来,全部投到一些的细分赛道或者很集中的项目上去,就像我们这几年里的半导体和芯片。我们一直在打造我们自己的能力圈和项目布局,比如说,半导体很热,我们可能很难去投一些做芯片设计,做晶圆的,但我们可以往上游走,往耗材走,往一些非核心的关键零部件走,比如我们投了一些做温控设备的、做运动控制系统的企业,下游大厂都要用,相对的切入点比较小,和基金的匹配度也比较高。

第三点,持久的创新很重要,我经常跟项目说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创业这个过程里面不一定要一开始冲的很快,而要能够保持你持续的发展,特别是持续的创新力,持续的技术迭代,持续的市场建立,这个才叫做滔滔不绝,特别是我们今天聊的制造业领域,和大消费和互联网赛道不一样,对于这个持久创新力尤为关键。

姚海波:不要争先要滔滔不绝,我请一下朱总。

朱思行:第一,先把科学的挑战放在一边,我从工程技术的难度和挑战开始看,这是我们面对的第一个挑战。第二个挑战是工艺和生产管理的挑战,第三个是产业拉动市场引领的挑战。我们认为我们要找的创业者所具备的创业能力,这三点一定要具备。一个是工程技术的能力,不是每个项目里都占的很重要,我们看的有一些要解决核心技术的问题,要解决能与不能的问题,在这种标的里面要看他是否具备这种能力。第二点,这是共性的事,要从小批量到中适到大批量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能不能解决好工艺遇到的挑战,能不能把生产的关系协调好,能不能把产能、速度、质量、成本这些因素平衡好?这是高端制造里面的一个共性的挑战。第三,高端制造有两类,有一种是to C的,还有一类是to B的业务,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都具备非常强的行业的拉动能力和引领能力,只有具备这样能力的团队才能引领和享受到这个行业增长的红利。

姚海波:这个问题有点好,我也有点按捺不住。优秀的高端制造项目的特征,我们昆仲自我总结,叫做三大提升。

第一,产业链知识密度的提升,包括研发投入R&D的提升、原材料的革新、核心部件的自研。比如我们的被投企业小鹏汽车在上市前的三年,每年的研发投入都是翻番的,即便在2021年也比2020年的研发投入增长了1倍。在原材料革新方面,新能源领域做原材料的公司层出不穷,这在过去是挑战非常大的。我记得历史上只有在美国奥巴马时期曾提出过一次材料基因组计划,以加速原材料革新。

第二,产业链公司密集度的提升。比如激光雷达过去的上游供应商全部都是国外的,到了今天有那么多的中国公司帮助它做上游器件,包括微振镜、3D传感的视觉芯片等。

第三,产业应用落地的提升。比如,很多人认为自动驾驶成熟的标志是Robo-Taxi,实际上目前真正挣钱的是自动驾驶的小巴车、矿山车、清扫车等等。

由此我们也过渡到第三个特别特别重要的现象。今天我们会看到在上半年的融资事件的披露中,高端制造的融资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这个应该是在历史上可能比较鲜见的,同时有很多高端制造的细分赛道涌现出来,所以我想跟在座的各位聊一个话题,今年这个现象的发端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的细分赛道得到了关注?您的基金关注哪些创新的细分的赛道?先从陈总开始。

陈思广:今年上半年,先进制造的投资密度加大,我认为是从前两三年就开始,而且这个趋势应该是5到10年非常长期的趋势。主要的原因,第一,从大的国际高端制造发展的趋势,当然这一趋势也涵盖了中国,双碳和绿色发展这一块,围绕新能源带来的新能源充电桩等等,新的产能投入在智能制造、物联网技术应用这块的空间比较大。

第二,全球发达国家步入老龄化发展的社会,我们的大数据、物联网使得我们的工业信息化的经济性非常强,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叫做再工业化,这是全球未来长期的存在的趋势。

下一个就是中国特有的趋势,一个是这几年的贸易战,包括制裁、冲突带来的高端制造业的产业链条的安全性问题,以前大家不敢投,不敢看,不敢试,不敢用,的现在开始又投又看又用了。更重要的是,我们更看好的是中国已经完成了一个初级工业化的阶段,正在往深度工业化去走,中国的制造业体量又是全球最大的,而且门类非常齐全,所以在装备、材料、关键零部件的创新跟工厂化的进步这块机会是非常大的。

我们清源就关注制造业提升,降低生产成本,刚才说的那4个趋势基本上包含在里面,主要投自动化,装备方面我们主要盯着的就是激光器,是智能制造的工具,同时也是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精度的这块,我们投了联营激光、基普特(音)天使轮投的,我们部署了大功率的激光器,中小功率的飞秒激光器,在一些细分的行业里面去应用。同时我们也在布局3D视觉相机这类对工业生产有帮助的项目,我们也投了3C自动化和自动检测方面的项目。所以我们认为未来的主要的装备在自动化的高端制造领导有非常持续的好机会。

姚海波:我们也请一下罗总,原来我们汽车行业的专家。 

罗峥:我们认为整个高端制造行业里面的机会是比较大的,刚才说到今年的上半年有大量的资金或者投融资的机会都发生在先进制造行业,这是一个好事情,说明政策也好、产业也好,已经发生了共同作用,在高端制造行业里面已经引起了政府、产业、企业、资本、金融达成了多方共识,共同推动整个高端制造行业的发展,这对我们投资人以及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好事情。

如何看待呢?我认为我们是要与科学家,与制造业的企业家交朋友,了解这个产业发展的方向,了解技术行业发展的动态去抓住这个产业给我们的机会。

我们博众信合更聚焦在先进制造行业,重点是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我本人原来是在银行工作,我在银行管了7年的汽车行业的业务,正好汽车行业迎来了一个比较大的风口,无论是新能源化还是智能化,我们另外两个合伙人原来主要的关注点在消费电子领域,我们认为整个市场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半导体市场也是非常的火热,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数据,2021年中国的半导体的贸易逆差是2788亿美元,中国在未来3到5年内会新建、扩建20多家芯片厂,会形成4000多亿的半导体设备采购,当前半导体设备市场基本上是由美日欧形成了寡头垄断,CR5的市占率超过了65%,这些都是属于未来高端制造业的机会。我们聚焦的主题还是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领域,我们会持续关注和参与到先进制造行业里面。

姚海波:在座有很多的企业家做高端制造的项目,我希望我们最后一个话题,是台上的专家代表自己的基金对各位提一个建议,比如你对今天从0到1的高端制造的企业家和创业者有什么样好的建议?如果不是0到1,是1到100,你有什么好建议?大家可以谈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话题,是否可以帮助他向政府的基金,我们是否有一些行业的资源?民营基金是否可以帮助他找一些客户?这些都很重要。 

朱思行:这是一个挺大的话题,我觉得这个事我们在看,说实话如果站在今天来看的话,大家是充满希望还是感受到压力?我觉得两者可能都有。但是如果用时光机的模型看一下,今天中国面对的挑战或者我们投资行业面对的挑战可能有一点像70年代的美国。

因为当时其实他们也面对着很多创新的困境,从硬科技方面的领域,芯片也好、半导体也好,后来发展到互联网。我们看到了几个事,第一个就是我觉得之前谈了很多事,比如穿越周期这个事,我们内部也在讨论,穿越周期是不是没有周期?怎么才能够穿越周期呢?我们要找的是那种能避开短周期的,比如我们跟姚总都投了新能源车,大家有一个共识,中国现在新能源车的企业很多面对的是全球的机会,就像智能手机,可能今天面对的是全球很卷的市场,但卷完了以后中国的智能手机行业在全世界是非常有话语权的。

还有一种情况,可能我们面对消费者或者整个产业链的低端已经有话语权,但我们在所谓的“隐性冠军”赛道里面是缺乏实力的,比如核心部件。我原来是做通讯出身的,我们说的微波或者滤波器相关的产业,我们在5G全球领先的情况下还是有自己的短板的,这里面毫无疑问有行业的机会也有投资者的机会。

我们刚才说新能源车有很强的拉动效应,比如航空航天这个领域从长期来看,往前看20年的拉动作用都非常明显,中国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了,基础性的工业能力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但是工业整体的能力可能对于这个行业的需求仍然还有一些差距。那么这个行业本身的发展可以拉动整个工业体系向前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有幸投资到这样的企业的话,可能不光能够享受到这个企业的发展的红利,同时能够找到一些外溢的机会。

杨志龙:三点思考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一直认为制造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实际上制造业的投资和生意是不好做的,因为你前面要投钱,要买设备,要做供应链,给制造业企业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就是一定要理解,生意的本质是从装备到供应链管理到产品的一个过程,需要有资本的投入,而且这个资本投下去是不能变的,你设备买在那,你不用,也是资产,会贬值。如果升级以后,从低精度加工到高精度加工,你可能会被淘汰。所以所有做制造业的企业的老板都面临这样的困惑,产业的周期是一定存在的,固定资产投在那一定会有周期。

第二,我觉得制造业本身是在升级的,所谓的高端制造业,我们把他定义为什么叫做高端?从毛利率、ROE、现金、功能、性能,有很多定义,为什么20年前没有高端或者不去弄高端呢?我觉得这是中国的经济自身发展在市场的需求中推进的,我们做机床也好,低端又怎么样呢?大量中国的产品可以出口,现在可以低端吗?没有办法了,成本在那,不得不去寻找自己的能力和竞争的优势。

第三是高端制造业的方向,刚才说精密制造也好,重大装备也好,我觉得还有几个方向值得全世界有价值探索的。

第一,我们叫做绿色制造,也叫做低碳制造,因为制造和能源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知道很多制造业的重要的成本除了设备折旧以外就是能源,所以绿色和低碳制造就是我们可以去探索,发掘出价值的方向。

第二,就是自动化、无人化,一定要用信息化的技术完成人力成本的降低,由此带来的重大的价值就是柔性制造。

第三,寻找新的市场,举个例子,阳光电源这样的公司,太阳能没有起来的时候内变器有没有其他呢?现在太阳能出口了,内变器的功率大小的变化也都发生了,就要追逐或者去发掘新市场。

钱健:今天这个论坛我们看到的是中国高端制造业,我们更愿意理解为科技制造业,因为相对而言,我们讲高端制造也好,在短周期内其实很难有明显的爆发点的,因为他的产业化落地,产业升级都是需要长周期的培育。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尤其是这大半年以来,很多资本又回流到制造业。

我对这个事情的理解基于两个逻辑,第一,从短期来看,国际的政治事件导致了国内高端制造卡脖子领域市场红利的加速释放。第二,从长期来,看国与国之间竞争的要点还是在于产业供应链的生态体系,高端制造业、科技制造业又恰恰是我们所谓产业供应链的基本盘。

下面我再谈一谈我们成都科创投集团是怎么看待高端制造业又或者是科技制造业这个板块。

我们理解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渠道建设,第二是项目赋能。

所以在整个布局科技制造业的逻辑思维当中,我们有几个策略,第一,我们跟行政区域各级政府达成战略合作,设立母基金和产业化的子基金,不仅在成都,已经到了广东、陕西,我们跟国内的所有的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关系,设立成果转化基金,第三我们通过共建基金,增强对优质项目的把控力和纽带。

我们觉得从项目赋能这个角度来讲也异常的重要,在我们看到主要是四点,一是人才,二是技术,三是市场,四是政策。我们围绕国资背景的一个优势,包括我们的生态体系确实我们前期也做了不少的事情,人工智能的无人驾驶,我们在国内投了两家,其中一家我们还把他引入成都,成为大运会的首席合作伙伴,并且在成都帮它拿了30亿的订单。包括无人驾驶激光雷达里面的5块核心芯片,我们已经在国内布局,因为科技投资高端制造业就是我们讲的正确而又困难的事情。

当然我们相信一句话,叫“进窄门、见微光、走远路”,高端制造一定要耐的住性子,看的更远,布局的更多。 

罗峥:我给企业家们分享几点,第一,夯实你们的护城河,从技术和管理去做双驱动,特别是精细化管理,因为穿越周期的重要法宝是精细化管理。

第二,持续找到稳定的利润增长,因为经营的稳定性比估值更重要。

第三,大环境下,我们最近说的VUCA时代,企业的灵活性和向下游延伸的服务能力非常重要,有的企业标准化程度很高,但是灵活性、变通性就不强,对于变革时代的适应性就越弱。而一个百年企业,其技术不光是纯制造,还要沿产业链向下游做服务的延伸,培养以客户为中心的正向研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服务上要有黏性和柔性,服务也是织网的过程,让客户离不开你。

第四点,是给我们投资人自己说的,要持续的去给你的被投企业赋能。我们博众信合就是一个这样的基金,我们对我们的被投企业持续的在赋能,无论是在行业方向的引领,在客户资源的导入,在金融资源的引入,在管理水平的提升方面,我们都花了很多力气,花了很多时间,去帮助我们的被投企业,与科学家和制造业的企业家们做朋友,我们不断的去挖掘行业的隐性冠军,我们不光看重企业上市的过程,更看重企业的稳健经营和未来业绩的快速增长。并持续的去帮助他们打造成产业链中最优秀的企业。真正的帮助企业更好的成长,我们希望成为高端制造行业中一支有温度的基金。 

刘春松:我们接触了、投了这么多从0到1的科技型的企业家和科技型的创业者,我分享3点我们的想法和建议。

第一,螺丝钉和大飞机的结合。今天讨论的高端制造业,跟很多行业不一样的,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上下游产业链缺了一小个零部件都不行,就像前一阵子因为上海疫情,导致很多汽车产业链缺了产品,哪怕是少了一颗螺丝钉,这个汽车就造不出来。像我们投的伺服驱动、相控阵雷达、自动检测机器人等,任何一个小小的零件都会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同时你自己做的产品也会影响到很大的行业链和产业链。所以,作为一个创业者不能只关心和聚焦在你自己做的这个产品上,眼光也要放到上下游产业链上去。

第二,科学家向企业家的转变。这个领域的大多数创业者是科学家出身,有很深的产业背景和技术背景,从0到1的过程中怎么样能够从科学家成长为企业家,从原来做技术到做一个产品到做企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特别是很多早期的创始人,一开始从技术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变都是一个很不适应的过程,再往后,还要管人,管企业,和投资人打交道等,最终成长为一个企业家,这个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冷板凳和聚光灯的结合。很多嘉宾说,高端制造业,哪怕是这两年很火的半导体行业也坐了很长时间的冷板凳,但热度一来,大家在这个聚光灯下面的话就会有一些飘了。我们可以看到高估值项目不断的涌现。在这个过程中,你怎么样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浮躁,多想想自己前几年的冷板凳,多想想上下游和相关行业里还有很多在坐冷板凳的创业者。

刘骜:首先不管是经营科技企业还是投资科技企业,首先大家要耐得住寂寞。比如激光雷达去年才刚开始爆发,可能公司初创的几年都没有什么收入,怎么样能把企业的持续经营下去,这个对企业家来说是非常难的。

第二,现在的企业已经从模式创业变成了智力创业,原来我们上市了上市公司的市值至少30个亿打底,现在上市公司十几亿、二十亿的公司一大把,原来我们投资的企业上市了,获得了大量的财富,感觉企业已经功成名就了,但现在上市了缺变成一个新的起点,现在的经营包括对投资人的回报是要在二级市场通过净利润的方式向投资者兑现的。

对企业家的一个建议,就是要做好技术的规划以及未来可能十年的发展,因为我们现在的投资,大家原来的套路就是上市那一年到解禁期算一个IRR,算收益倍数参考二级市场上面的平均收益,我现在认为应该是把时间点往7、8年甚至10年上面去规划。

陈思广:制造业的规模和土壤已经非常适合做创新投资了,持续的研发投入为自己的客户去提供刚需,帮助你的客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低的生产成本,会使我们的企业长久穿越这些困难和周期,谢谢。

姚海波:我就一句话送给在座的创业者,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原来制造业的小伙伴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但今天的竞争伙伴不是同行,而是时势。我们有家被投企业,从一开始做室内的3D测距,到今天已经成长为国内激光雷达的巨头厂商,还是不敢吃老本,积极持续探索新方向。

最后我在这里也总结一下,感谢今天关注国产替代和创新突破的投资人,我希望在高端制造业穿越周期的这个锚点,在在座的各位身上得到践行,谢谢大家。

 


网站编辑: 郭靖

0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投中网,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投中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发表评论

 / 200

全部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 ——
—— 没有更多评论了 ——
联系我们 欢迎投稿
  • 投中网
  • CVS投中数据
  1. 创新经济的
    智识、洞见和未来

  2. 投资人都在用的
    数据专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