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
搜索
登录 | 注册
投中网  >  资本市场  >  正文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姚洋:中国经济有韧性 困难是短期的

投中网   |   整理:陶辉东
2022-08-11 11:10:17

世界资本在用脚投票,中国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最值得投资的国家之一。

在这个变化频仍、 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有哪些“确定性”是应该把握的?

在“第16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发表了主题演讲,他强调,困难是短期的,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本身没有问题。

在演讲中,姚洋用详实的数据指出了几个重要的“确定性”。首先,是中国制造在世界产业链上的重要性仍在提升,姚洋表示:“在我有生之年,中国仍然会是世界的工厂。”在此基础上,姚洋进一步指出,世界资本在用脚投票,中国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最值得投资的国家之一。

姚洋着重谈到,在光伏、电动车等领域,中国已经发展出非常巨大的领先优势,这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重要分水岭。他大胆预测,中国在电动车领域将复制旗本汽车业在上世纪80年代的成功,大量出口海外市场。

以下为现场实录,由投中网进行整理:

我在这里把这个题目定为《中国经济的韧性》,希望让大家在经济困难情况下看到中国经济的曙光。我想从一个宏观经济的框架里再强调一下,中国经济的增长是有它的韧性的,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是短期的,不是因为中国经济本身有多少问题。

我首先讲一下中国经济的韧性方面,另一方面也会讲一下今年的经济形势,然后还有一个展望。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深刻转型

我们先看第一方面,中国经济的韧性。

中国经济,以我的观察来说,是有强烈的周期的。回顾过去40年,基本上每10年一个周期。上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我们在较低的基数上有一个比较高的增长。到了90年代,我们看到了问题,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问题,所以90年代我们进入了一轮非常深刻的调整期,那一轮调整事实上比过去这10年的调整还要深入。今天中国经济的基础政策还有制度的架构,基本上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架构。我们很多人忘记了,我们曾经经历过一场史诗般的国有企业改革,那些改革奠定了中国在新世纪这10年经济腾飞的基础。我们把低效的企业都清理出去了,轻装上阵。我们的整个金融系统经历了一次彻底的重建。然后就了有本世纪头十年无与伦比的增长。我们这十年增长有多快?拿出口来说,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到2008年,我们的出口增长了5倍。为什么美国人紧张?因为中国的的确确增长的太快了。

由于增长快,也遗留下来很多问题。过去10年我们在进行非常深刻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去产能,去杠杆,把一些低效的企业挤出去,把经济里多余的泡沫挤出去。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就是把这些低效的企业挤出了市场,使得整个经济“脱虚向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过度的金融化问题得到了解决。

我们老爱把中国和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相比,比较当然有意义,但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我总觉得这种比较脱离了发展阶段,实际上是有问题的。

    我们想一下,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1/6,只有韩国的不到1/3,如果中国在所有的领域都超越了美国,这个世界会是一个什么状态?大家想过这个问题吗?我们憋了一口气,样样都要超越美国,如果你是一个美国人,站在美国人的角度,你会怎么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每一次跟美国人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美国人永远都说中美之间的技术之争起源于你们的中国制造2025。你们就想超越我们,想管起门来搞自己的东西,把我们排除在外。

反过来看,过去这10年是我们经济深刻转型的十年。我们院也有MBA项目,我跟企业家们接触很多。我们很多校友以前都是做金融的,做投资的,但是过去10年他们开始搞实业。现在他们回过头来,说如果当时知道搞实业这么难,绝对不会转实业。但是他们还是做了,有些做的还相当成功。我们的很多企业都是隐形冠军类的企业。

我说一个大家都知道,赵燕,北京的女首富,华熙生物她做了20年,2006年的产量做到世界第一,到今天技术做到了世界第一。玻尿酸的世界标准就是华西生物出的。我们以前说,我们没有标准制定权,受他们的欺负。但是标准不能脱离制造能力,你的企业技术实力达到一定程度,你的标准自然就是第一的。

工信部发布小巨人企业名单,最新公布的是560多家,这些企业未来可能就会成为中国经济的脊梁。大家是搞投资的,应该关注这些企业。我也走访了一些校友企业,属于是小巨人,做的都非常好。

“中国制造”地位继续上升

    中国在一些领域开始领先世界,比如AI、新能源,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水岭。

很多人担心我们的制造业外移,担心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不保。我觉得这个担心是毫无必要的。在我有生之年,中国仍然会是世界的工厂。过去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从18%上涨了29%。美国也略有上升,所以美国并没有衰退,只是相对于中国进步的速度慢了下来。被吹上天的印度,过去10年的比例还在下降。印度取代中国基本上是一个神话,是不可能实现的。越南根本排不上,它的GDP、投资是中国的零头,根本不用担心。而且产业向东南亚转移对中国是有利的。

拿苹果手机举例,2010年我们贡献的增加值比例是3.6%,到了2021年我们贡献了1/4,只比韩国低一点。整个世界经济的重心是在东亚转移的。我们跟世界的连接不仅没有断裂,而且是在加强的。2020年疫情刚起的时候,有很多人说我们跟世界脱钩了,我就说这不可能,世界离不开中国。事实也证明我是对的。过去这两年,中国的出口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大幅度上升。中国的出口占比从14%上涨17%。

我想给大家举个例子,汽车。我们的电动车前年是大发展,去年是爆发式的增长,卖了350多万辆的电动车,是美国的6倍,美国今年上来了,但我们仍然是它的3、4倍。今年上半年,我们已经卖出去了226万辆电动车,如果按这个趋势,今年的销量要比去年再增加100万辆。

比亚迪这样的企业,投资人的回报是万倍级别的。比亚迪从一个国内的民营小企业起步,现在变成了世界汽车市值第三大的汽车企业,电动车不仅卖的最多,而且增长率还是最高的之一。

我有一个预判:10年之内,中国的电动车会重复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路子,大面积的出口。前年我们出口了22万辆,去年是59万辆,今年一季度出口了20万辆。尽管这个数字还比较小,但是全世界电动车的数字都小,我们的电动车在欧洲已经占比10%,我们的燃油车在其他国家占比几乎是零。

原因何在?一个原因是我们技术的弯道超车。我们老说,西方汽车行业积累了一百年,优势一下子就消失了,就像诺基亚似的,一夜之间就没了。另一方面,我们的电池行业的的确确在世界上有巨大的优势,前十位的电池厂家有6家是我们国家的,前20位我们占到了17家,在动力电池方面中国有绝对的优势。这两个优势结合起来就是中国电动车的优势。汽车产业是个链路极其长的产业,它会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汽车行业是个替代的关系,电动车替代燃油车,这意味着中国起来之后其实其他国家传统车企要受损。但是这是一个趋势,当我开车电动车之后再也不想开燃油车了,又简单,加速度又快。

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事实上你看FDI数据,外资仍然在融入中国,世界的资本在用脚投票,中国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最值得投资的国家之一。

如何应对短期困难?

短期而言,的确经济形势不好。我们看上半年的经济数据,重要工业增速一路下滑,制造业的PMI4月底上升,到7月份又有所下降,说明我们的复苏并不是那么的稳定。消费受到的冲击更大,直接转为负增长。投资也趋于疲倦,特别是房地产投资是转为负的。

PPI和CPI还好。PPI的峰值是去年,去年大家都在谈中国在发生滞胀,我说我们不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如果去年都没有通胀,今年更不可能,因为PPI都下来了。为什么中国的PPI不会转换成CPI,第一没有需求,第二产能过剩太多,原材料的涨价全被企业给吸收掉了。如果中国的物价能涨到5%,那我们的企业反倒解套了。

把CPI分解成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的涨幅,非食品价格的涨幅是非常稳定的,只有食品价格的涨幅在波动,很大原因是猪周期造成的。

房地产业下跌非常严重,按月来看是不断地下降,去年全年合计是没有增长的,今年是绝对的负增长。如果光看最大的一百家房企,销售直接腰斩,拿地下降60%。这意味着房企对未来不看好,去年房企已经在说我们要躺平了。

中国的住房够不够?有些人说我们的住房已经够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的确确我们的住房改善非常大,面积增长了19倍。但是国际横向一比较,我们的人均居住面积还没有日本大,我们的住房还是不够。我们还有巨大的地区差距,人口还在流动,有些地区的房子要废弃掉,长三角、珠三角的房子还不够。

房地产对经济增长贡献有多大?任泽平他们团队计算直接贡献加上间接贡献是17.2%。房地产行业不光是建筑业,还有后面装修业,还有家电,还有家具。所以房地产业下来之后,消费想上去难度非常大。事实上从2020年下半年到去年上半年,经济的复苏1/3是出口带动的,1/3是房地产复苏带动的,1/3是其他。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业在断崖式的下跌,经济不可能好。

    说说预售制。预售制大家都不喜欢,我觉得取消预售制也是对的。但是我们要想一想,为什么只有中国有预售制,其他国家没有预售制,或者说很少?那就是因为我们银行系统不愿意给房地产公司提供贷款。我们对房地产业有一种妖魔化的说法,觉得它是虚的,其实房地产是最实的一个行业之一。老百姓有房子住,那多实在,在座的谁不想住好房子,这是多实在的事。有人说房地产制造货币,而且制造大量的货币。这没办法,因为土地以前一文不值,开发就会制造货币。取消预售制要改变我们银行的放款的趋向,这次救助还比较快,希望把房地产稳住。

消费仍然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是消费的支出端不足,供给端过剩。怎么启动消费?我们要拿出一点真实的措施来,我这里提两个建议,第一个是发行特别消费国债,人均1000元。这是直接的记入GDP的,发1.4万亿就是1.4万亿GDP,乘数有多大可以再去争论。我觉得这是非常直接的措施。并且我们的经济里很多受到疫情影响的人,的的确确需要救助。我们发特别消费国债并不是说每个人平均1000元,而是把钱发给受疫情影响最大的那部分人。

第二个,希望我们政府能够不断地摸索,建立起一套长效的防疫措施,稳住我们的信心,稳住我们的经济,让我们每个人看到中国美好的未来,迈过短期的小小沟坎。

网站编辑: 王满华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0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投中网,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投中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发表评论

 / 200

全部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 ——
—— 没有更多评论了 ——
联系我们 欢迎投稿
  • 投中网
  • CVS投中数据
  1. 创新经济的
    智识、洞见和未来

  2. 投资人都在用的
    数据专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