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内头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捷信已通过港交所聆讯,其招股资料也随之公诸于世。
在长达850页的招股书中,捷信全面阐释了公司发展历史及架构、股东、业务、财务资料、关联交易、风险因素等信息,本文仅对捷信的业务、财务资料、以及风险等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1、2019年上半年 现金贷款业务占新增贷款48.5%
都知道捷信是国内首家且唯一一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而在国内的24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也仅有捷信在国外开展消费金融业务,那么,捷信到底在哪些地方进行放款呢?
捷信在招股书中称,作为一家新兴市场消费金融专家,目前,捷信主要为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越南、菲律宾等地区,未能得到充分金融服务的借款人提供贷款产品。覆盖人群多为蓝领阶层及初级白领阶层,而产品则主要有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及循环贷款。

招股书显示,在2019年上半年,以上三项业务中,现金贷款占新增贷款比例最多,为48.5%,其次是销售点贷款,占比44.2%。

捷信称自己提供的是无抵押贷款,在招股书中,捷信公开提及,向客户发放的大部分贷款及垫款均无抵押品或质押品,也没有担保,截止2019年6月30 ,所有贷款资产中,仅有2%有抵押。

贷款人数方面,捷信从1997年成立到2018年年底,目前覆盖国家人口规模共计34亿,服务客户超过1.23亿人。
贷款余额方面,截止2019年6月30日,捷信中国业务共服务超过5210万客户,贷款余额达133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040亿元)。拥有超过26万个销售点,覆盖全国逾300个城市,雇员人数约5.7万人,较2017年9月高峰期9万多人减少近四成。
2、手握多个国家消费金融牌照 及银行牌照
那么,捷信能在这么多地域开展业务,凭什么?他在全球各地放款的钱又来自哪里?
一切金融业务的开展都离不开金融牌照,而捷信能到处放款的原因就在于拥有多国的消费金融牌照及银行牌照。
招股书显示,当下,捷信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捷克共和国及斯洛伐克持有消费金融牌照,并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捷克共和国持有银行牌照。
资金方面,捷信则称,一直在积极的寻求资金来源以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主要包括金融机构贷款、客户存款、债权及资产支持证券以及联合贷款、经纪及资产出售等轻资本融资模式。
此外,捷信集团于2016年开始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融资,并于2018发行金融债券,截至2019年6月30日,尚有四笔未到期待偿付的资产支持证券及两笔债券,总额为13.31亿欧元(约人民币104.69亿元)。
3、现金贷款未偿还贷款已占捷信业务总额的71.6%
那融到钱之后,捷信是以什么样的利率发放给借款人的呢?总的来讲,现金贷款平均实际年化利率最高,其次是循环贷款。
招股书显示,目前,在未偿还总贷款明细中,现金贷款未偿还贷款在捷信占比最多,且逐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截止2019年上半年,已占业务总额的71.6%;其次是销售点贷款,占业务总额的23.2%。
这也就是说,目前,现金贷业务或已成为捷信消费金融的主营业务。

提及现金贷款,利率自然不得不提,那备受诟病的现金贷,在捷信其实际平均年化利率到底有多高呢?
招股书显示,在现金贷款平均实际年化利率方面,2016年最高为42%,2017年为37%,2018年为31%,2019年上半年为30%。
而循环贷款的平均实际年化利率,在2016年为27%,2017年为25%,2018年为28%,2019年上半年为34%。

2016年,该业务平均贷款规模为322欧元,平均实际年利率为27%;2017年为321欧元,平均实际年利率为22%;2018年为331,平均实际年利率为25%。
也就是说,从数据来看,捷信的现金贷款平均年利率在逐渐降低,而循环贷款的平均实际年利率在增高,但无论如何,其利率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36%以内。
4、用户投诉存在暴力催收及恐吓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捷信的超高利率就一直被诟病。在黑猫投诉上,有人投诉,捷信存在暴力催收、高利贷、恐吓等问题。

一个名为“瑶猪为战而忠贞”的用户在黑猫投诉APP中称,在捷信借了65000元,已经还款10期,每月还款2394元,共计还款22.3万元。但却被捷信工作人员告知还剩下47未还,涉及金额11万。如果用户投诉属实,粗略计算,其借款的实际年化利率则为15.6%,借款65000,连本带息则需要还13.2万。
5、2019年上半年净利润3.17亿欧元 现金贷款不良率为8.7%
资金转手之间,便可赚取丰厚的收益,那捷信的实际放款量与历年的盈利状况又如何呢?
招股书提及,剥离历史财务资料后,捷信2019年上半年经营收入为21.01亿欧元,上年同期为19.3亿欧元;捷信2019年上半年净利润为3.17亿欧元(约人民币24.93亿元),同比增长311.69%。
截止2019年6月30日,捷信资产总额为255.67亿欧元,负债总额为220.25亿欧元。

值得一提的是不良贷款率,招股书显示,2016年至2019年6月30日,捷信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6.1%、6.9%、8.4%、8.2%。截至2019年6月30日,现金贷款不良率为8.7%,销售点贷款不良率为6.5%,循环贷款不良率为8.9%。
而在中国方面,自2016年至2019年6月30日其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4.3%、7.2%、9.7%、9.6%,不良贷率高于其他地区。

对此,捷信集团在招股书中表示,“与我们的风险指标相比,我们的不良贷款比率乃滞后指标。2017年至2018年现金贷款及销售点贷款的不良贷款比率大幅上升,主要由于我们在中国的业务所致。现金贷款不良贷款比率上升主要是由于2017年中国市场扰动期间所发放贷款批次的账龄增长所致。2018年,我们的贷款组合账龄持续增加,并逐渐撇销旧有不良贷款。此举加上受到我们收紧对较新批次贷款的审批标准所影响,导致2018年后期的不良贷款比率总计下降,这种情况持续到2019年上半年。”
6、自爆贷款组合与融资组合期限不匹配 须承受资金流动性风险
近年来,关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备受关注,而受网贷的影响,监管层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态度更是极为严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消费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可谓战战兢兢。比如捷信就在招股书亦提到监管对平台的发展影响极大,同时也提及了极为敏感的利率问题。
关于捷信自身,捷信在招股书中提及由于业务分散在各地,因此或无法保证能够全面遵守各种适用规则。
而随着捷信业务规模、范围的增大,各国之间的人事管理,货币变动及管制,税制,法律体系等都有可能存在冲突。对此,捷信称如果不能管理上述风险,则有可能对其业务、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前景造成重大不良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捷信在招股书中称自身的额贷款业务涉及的人群均为无法向传统信贷机构获得贷款的人,此类借款人涉及拖欠及违约风险高。在此过程中,如果捷信不能推行及遵守评估信贷及管理信贷风险而定制的政策,则可能导致坏账。
而鉴于次级的借款人质量,以及捷信大部分贷款组合均为无抵押贷款,因此,捷信无法维持贷款组合的质量。
此外,捷信在招股书中提及,受限多个国家利率的上限,被限制向客户收取的利率,因此,这将对平台的盈利能力,业务及经营业绩造成重大影响。对此,捷信不能保证其在各方面都能遵守以上监管规定。
不仅如此,捷信还在招股书中称,捷信的贷款组合与其融资组合之间可能存在期限不匹配的情况,这也可能使捷信存在资金流动性风险,并对财务状况造成不良影响。
国内24家持牌金融机构,如今占据行业第一多年的捷信终将迎来上市,但上市之后,其发展是会蒸蒸日上,还是受行业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跌跌不休,值得期待。毕竟,从各大公开渠道来看,部分用户对于捷信的态度并不友好。
捷信通过港交所聆讯:招股书自曝现金贷款不良率高达8.7%
截止2019年6月30日,捷信资产总额为255.67亿欧元,负债总额为220.25亿欧元。
日前,国内头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捷信已通过港交所聆讯,其招股资料也随之公诸于世。
在长达850页的招股书中,捷信全面阐释了公司发展历史及架构、股东、业务、财务资料、关联交易、风险因素等信息,本文仅对捷信的业务、财务资料、以及风险等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1、2019年上半年 现金贷款业务占新增贷款48.5%
都知道捷信是国内首家且唯一一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而在国内的24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也仅有捷信在国外开展消费金融业务,那么,捷信到底在哪些地方进行放款呢?
捷信在招股书中称,作为一家新兴市场消费金融专家,目前,捷信主要为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越南、菲律宾等地区,未能得到充分金融服务的借款人提供贷款产品。覆盖人群多为蓝领阶层及初级白领阶层,而产品则主要有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及循环贷款。
招股书显示,在2019年上半年,以上三项业务中,现金贷款占新增贷款比例最多,为48.5%,其次是销售点贷款,占比44.2%。
捷信称自己提供的是无抵押贷款,在招股书中,捷信公开提及,向客户发放的大部分贷款及垫款均无抵押品或质押品,也没有担保,截止2019年6月30 ,所有贷款资产中,仅有2%有抵押。
贷款人数方面,捷信从1997年成立到2018年年底,目前覆盖国家人口规模共计34亿,服务客户超过1.23亿人。
贷款余额方面,截止2019年6月30日,捷信中国业务共服务超过5210万客户,贷款余额达133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040亿元)。拥有超过26万个销售点,覆盖全国逾300个城市,雇员人数约5.7万人,较2017年9月高峰期9万多人减少近四成。
2、手握多个国家消费金融牌照 及银行牌照
那么,捷信能在这么多地域开展业务,凭什么?他在全球各地放款的钱又来自哪里?
一切金融业务的开展都离不开金融牌照,而捷信能到处放款的原因就在于拥有多国的消费金融牌照及银行牌照。
招股书显示,当下,捷信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捷克共和国及斯洛伐克持有消费金融牌照,并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捷克共和国持有银行牌照。
资金方面,捷信则称,一直在积极的寻求资金来源以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主要包括金融机构贷款、客户存款、债权及资产支持证券以及联合贷款、经纪及资产出售等轻资本融资模式。
此外,捷信集团于2016年开始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融资,并于2018发行金融债券,截至2019年6月30日,尚有四笔未到期待偿付的资产支持证券及两笔债券,总额为13.31亿欧元(约人民币104.69亿元)。
3、现金贷款未偿还贷款已占捷信业务总额的71.6%
那融到钱之后,捷信是以什么样的利率发放给借款人的呢?总的来讲,现金贷款平均实际年化利率最高,其次是循环贷款。
招股书显示,目前,在未偿还总贷款明细中,现金贷款未偿还贷款在捷信占比最多,且逐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截止2019年上半年,已占业务总额的71.6%;其次是销售点贷款,占业务总额的23.2%。
这也就是说,目前,现金贷业务或已成为捷信消费金融的主营业务。
提及现金贷款,利率自然不得不提,那备受诟病的现金贷,在捷信其实际平均年化利率到底有多高呢?
招股书显示,在现金贷款平均实际年化利率方面,2016年最高为42%,2017年为37%,2018年为31%,2019年上半年为30%。
而循环贷款的平均实际年化利率,在2016年为27%,2017年为25%,2018年为28%,2019年上半年为34%。
2016年,该业务平均贷款规模为322欧元,平均实际年利率为27%;2017年为321欧元,平均实际年利率为22%;2018年为331,平均实际年利率为25%。
也就是说,从数据来看,捷信的现金贷款平均年利率在逐渐降低,而循环贷款的平均实际年利率在增高,但无论如何,其利率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36%以内。
4、用户投诉存在暴力催收及恐吓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捷信的超高利率就一直被诟病。在黑猫投诉上,有人投诉,捷信存在暴力催收、高利贷、恐吓等问题。
一个名为“瑶猪为战而忠贞”的用户在黑猫投诉APP中称,在捷信借了65000元,已经还款10期,每月还款2394元,共计还款22.3万元。但却被捷信工作人员告知还剩下47未还,涉及金额11万。如果用户投诉属实,粗略计算,其借款的实际年化利率则为15.6%,借款65000,连本带息则需要还13.2万。
5、2019年上半年净利润3.17亿欧元 现金贷款不良率为8.7%
资金转手之间,便可赚取丰厚的收益,那捷信的实际放款量与历年的盈利状况又如何呢?
招股书提及,剥离历史财务资料后,捷信2019年上半年经营收入为21.01亿欧元,上年同期为19.3亿欧元;捷信2019年上半年净利润为3.17亿欧元(约人民币24.93亿元),同比增长311.69%。
截止2019年6月30日,捷信资产总额为255.67亿欧元,负债总额为220.25亿欧元。
值得一提的是不良贷款率,招股书显示,2016年至2019年6月30日,捷信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6.1%、6.9%、8.4%、8.2%。截至2019年6月30日,现金贷款不良率为8.7%,销售点贷款不良率为6.5%,循环贷款不良率为8.9%。
而在中国方面,自2016年至2019年6月30日其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4.3%、7.2%、9.7%、9.6%,不良贷率高于其他地区。
对此,捷信集团在招股书中表示,“与我们的风险指标相比,我们的不良贷款比率乃滞后指标。2017年至2018年现金贷款及销售点贷款的不良贷款比率大幅上升,主要由于我们在中国的业务所致。现金贷款不良贷款比率上升主要是由于2017年中国市场扰动期间所发放贷款批次的账龄增长所致。2018年,我们的贷款组合账龄持续增加,并逐渐撇销旧有不良贷款。此举加上受到我们收紧对较新批次贷款的审批标准所影响,导致2018年后期的不良贷款比率总计下降,这种情况持续到2019年上半年。”
6、自爆贷款组合与融资组合期限不匹配 须承受资金流动性风险
近年来,关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备受关注,而受网贷的影响,监管层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态度更是极为严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消费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可谓战战兢兢。比如捷信就在招股书亦提到监管对平台的发展影响极大,同时也提及了极为敏感的利率问题。
关于捷信自身,捷信在招股书中提及由于业务分散在各地,因此或无法保证能够全面遵守各种适用规则。
而随着捷信业务规模、范围的增大,各国之间的人事管理,货币变动及管制,税制,法律体系等都有可能存在冲突。对此,捷信称如果不能管理上述风险,则有可能对其业务、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前景造成重大不良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捷信在招股书中称自身的额贷款业务涉及的人群均为无法向传统信贷机构获得贷款的人,此类借款人涉及拖欠及违约风险高。在此过程中,如果捷信不能推行及遵守评估信贷及管理信贷风险而定制的政策,则可能导致坏账。
而鉴于次级的借款人质量,以及捷信大部分贷款组合均为无抵押贷款,因此,捷信无法维持贷款组合的质量。
此外,捷信在招股书中提及,受限多个国家利率的上限,被限制向客户收取的利率,因此,这将对平台的盈利能力,业务及经营业绩造成重大影响。对此,捷信不能保证其在各方面都能遵守以上监管规定。
不仅如此,捷信还在招股书中称,捷信的贷款组合与其融资组合之间可能存在期限不匹配的情况,这也可能使捷信存在资金流动性风险,并对财务状况造成不良影响。
国内24家持牌金融机构,如今占据行业第一多年的捷信终将迎来上市,但上市之后,其发展是会蒸蒸日上,还是受行业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跌跌不休,值得期待。毕竟,从各大公开渠道来看,部分用户对于捷信的态度并不友好。
0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投中网,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投中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