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
搜索
登录 | 注册
投中网  >  业界动态  >  正文

烧钱的SpaceX盈利了,造火箭上天到底难在哪里?(下)

华创资本   |   华创资本
2023-09-18 14:27:25

在商业航天领域,中美之间从设计思路到商业环境有哪些大不同?我们距离 SpaceX 还有多远?中国创业者该如何在蓝海赛道迸发出更大力量?

《华尔街日报》近日报道,埃隆・马斯克旗下的SpaceX 终于实现了小幅度的盈利。其财务数据显示,该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的收入为15亿美元,总利润达到5500万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民营航天也正迎来自己大航天时代的“前夜”。

2023年7月12日,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成功,这是全球首枚成功入轨飞行的液氧甲烷火箭,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在新型低成本液体推进剂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液体火箭型谱的空白,也是国内民营商业航天领域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

蓝箭航天是中国最早成立的民商火箭企业之一,也是全国首家取得全部准入资质、唯一基于自研液体发动机实现成功入轨的民营运载火箭企业。作为蓝箭航天的早期投资人,华创资本于2018年领投蓝箭航天3亿元人民币 B+轮融资。

此外,星河动力、星际荣耀等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头部公司也在今年取得各自重大进展: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首次在海上发射成功,星际荣耀“双曲线二号”验证火箭动力系统试车试验也圆满成功。

在商业航天领域,中美之间从设计思路到商业环境有哪些大不同?我们距离 SpaceX 还有多远?中国创业者该如何在蓝海赛道迸发出更大力量?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头部火箭公司背后的投资人,一起畅聊星辰大海。       

本期节目分为上下两集,您将听到以下内容:

  • 中国航天为什么现在能够有机会追赶美国

  • 投资人为何投火箭不投卫星

  • 马斯克作为外行如何造就SpaceX这个超级力量

  • 行业几家头部选手们的不同技术路线选择及原因

  • 在商业航天领域创业:一定要离市场近,离钱近

  • 中国的太空旅游:100 万人民币就够了,还能挣钱

  • 商业航天还是一个存在很多机会的蓝海赛道       

    嘉宾介绍:

荆涛:达武创投联合创始人 / 合伙人 / CEO,腾讯创始团队成员。达武创投商业航天及产业链代表项目包括:SpaceX、星河动力、凌空天行等。

涂肖磊:泰伦资本创始人 / 合伙人 / CEO。泰伦资本商业航天及产业链代表项目包括:星际荣耀、凌云智擎、凌空天行、邈航科技、航星传动等。

主播:

熊伟铭:华创资本创始合伙人。华创资本商业航天及产业链代表项目包括蓝箭航天等。

   以下为节目内容,经过 CGCVC 编辑——

(接上期:烧钱的SpaceX盈利了,造火箭上天到底难在哪里?(上))

熊伟铭:最早投资的时候,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投火箭不投卫星?(华创资本于2018年领投蓝箭航天3亿元人民币 B+轮融资。)反正都是往天上。现在火箭公司跟卫星公司很多了,后者更多。两位也都是投了火箭公司,没有投卫星公司,为什么?

图片

涂肖磊:我斗胆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首先从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来看,火箭本质上是个运载工具,卫星实际上是一个计算机平台,实现不同的功能,最终买单的是终端用户。对于应用方,看成本一定是卫星制造成本跟火箭发射成本加一块。

马斯克做的火箭是自己造、自己设计卫星,这种成本效率是最高的。可以看到,前几年 OneWeb 和 Starlink 的竞争,两者是不同的路线,OneWeb 是买的别的公司卫星。

为什么我投了运载公司,但直到今天没有投一个卫星纯平台公司?因为从护城河的角度,中国的民营火箭公司在干出能力能对标猎鹰 9 的运载火箭之后,一定会做卫星平台,虽然没法像 Starlink 做运营商,但一定会做卫星平台公司。

作为一个创业者,如果现在做的只是一个纯卫星平台的公司,这个护城河是不足以守住先发优势的。银河航天我认为是中国现在毫无疑问的明星卫星公司,我能读懂为什么他们现在在做很多卫星上的载荷。核心就要构筑足够的竞争壁垒,包括银河航天去海外拿一些频段做运营,都是要不断地构筑自己的壁垒。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当然做大卫星是另外一个逻辑,但如果做低成本的一定是这样。商业化就一定要低成本火箭、要重复可回收,低成本火箭的趋势是越做越大,卫星的趋势是越做越小。

徐鸣总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卫星其实就是个计算机再加一些特殊的装置,计算机要符合摩尔定律。所以他也在等那个时刻,等成本降到那个点,我非常认同。所以我认为,火箭公司未来一定会做卫星平台,但是火箭公司干不了卫星载荷,上面有很多很核心的关键技术,很难。

荆涛:我投了火箭,投了飞行器,但也没投卫星。我自己投资的时候有一个小小的原则,就是创始人的表达能力如果比我还强,我是绝对不投的。我看了好多卫星项目,发现创始人都挺能说的,让我感觉到了一定的危险。

熊伟铭:可能不只是这个行业,因为我们本身就是销售型工作,再来一个更大的销售我们就怂了。

我们当时也是觉得火箭是一个卡脖子的行业。运力太有限,所以要解决运力问题,卫星解决的是另外的问题,所以当时我们选择了卡脖子领域去投资。

从资本化来讲,这个行业其实没有太多的先例可循,即使 SpaceX 到现在也没上市,当然老的美式军工企业有一大堆,同时也有太空业务。大家支个招,卫星公司未来的资本化怎么考虑呢?

涂肖磊:不太想区分火箭和卫星,是大家选择路径的不同。第一,火箭公司的创始人,未来一定会做卫星平台公司,把卫星平台建立起来以后,关键的核心部件尤其毛利率比较高的部件,有可能尝试自己做,这是在制造业赚钱。

第二,再往下商业化赚的钱一定是终端应用方的钱,作为终端用户就是要看成本。所有的公司,无论做火箭还是做卫星,最终一定是向终端赚钱。所谓的卫星应用方其实就是传统的“通导遥”。先说导航,无论是格洛纳斯、GPS、伽利略、北斗,都是国家主导的,是基础设施,本身很难挣钱,当然地面终端,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那是能挣钱的。

现在也有些公司做地面导航定位增强的业务,因为涉及到自动驾驶,未来我们对于定位的要求会提升,比如现在城市里导航误差是 10 米、 5 米、1米,未来要求是 10 厘米,因为只有真正做到 10 厘米级才能做到自动驾驶。天基解决的是覆盖的问题,地基解决的是人口密集及其带来的效率问题。因为天基没有办法同时在一个地区响应那么多,所以天基地基是融合的点。

马斯克选了通信,因为通信是一个很大的、高频的市场,而且他做的是一个别人原来做不了的市场。中国的基础设施非常发达,4G 设备占了全世界百分之七八十以上了,5G 就更不用说了。但在国外,除了像日本、韩国这些人口密集的国家,包括美国,核心城市之外,很多地方网络是非常差的。联合国一个数据显示,全球有 70% 的人口没有享受过宽带,这个市场用传统的地面光纤网络和无线网络覆盖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因为没有办法商业化,成本结构账算不过来。但是用天基是可以算得过账来的。所以马斯克非常聪明,他做的不是和主流的运营商竞争的通信行业,这是一个超级大的赛道。我们能看到数据显示,去年 Starlink 付费用户已经突破 100 万人,今年目前为止已经突破 200 万人,预期会有 50 多亿美金的收入。当然有一些军用,但从更长期、更大的市场看,需求一定来自于全世界这些不用地面网络方式覆盖的地区,因为是不经济的。

相信随着我们国家像一带一路等政策,我们的生意往外做,走出去,也可以服务这些行业。中国通信行业的创业机会来自于做一些离我们国家比较近,或者跟我们比较友好的地区。比如中东,不要做运营商,不要做天基版的移动和联通,这是由国家来主导,但是上面的很多业务我们可以做。

到公海上,需要通过卫星来监测集装箱海运。简单说就是在集装箱上装一个模块,监测环境温度,主要用于高货价值的海鲜或者特殊化工品的实时监测的需求。原来中集集团(全世界最大集装箱生产商)谈过跟美国公司的合作,后来被否了,涉及到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的问题。这种市场就是中国要有自己的网络,自己的公司去服务。

遥感这个市场就很有意思了。遥感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它非常非常分散,很难出现一个特别大的、单一的或者 10 家、20 家公司占市场比较大的份额,它非常分散。遥感需求很分散,像地方政府、部委、政府办事部门,还有民营企业,他们都有需求,遥感的生意没有办法短时间内规模化。

传统投资人,就是“通导遥”。但我们看航天不应该仅仅限于“通导遥”,咱们能不能放开一些思维,太空殡葬、太空广告、太空旅游......是不是都可以做?

荆涛:还有太空垃圾处理。

涂肖磊:太空旅游蓝色起源和维珍银河都做了。我之前和一家国内公司创始人聊过,现在维珍银河45 万美元一个人,还供不应求,据说排一两千张订单出去了。我问什么成本结构我们能做?他说 100 万人民币就够了,还能挣钱。这个行业最大的一个挑战在于国家的监管,允不允许干。所以我们呼吁国家应该多放开一些,当然我们不是拿生命冒险,要做很多安全冗余的设计,比如增加降落伞。发上去,如果落回来的过程出现问题,可以逃逸。把逃逸系统的成本增加上去以保证安全。

中国企业家们不是没有想象力,但会担心监管的难度,以及商业化周期拖得非常非常长。中国地广人多,只要有商业需求,一定能迸发出很多很有意思的需求出来。

荆涛:从资本上,我一直都不担心,哪怕外资进不来,中国市场也是足够大的。不管民营还是国有,甚至政府的出资平台,原理上也是够的。就像刚才肖磊总所说的,将来市场规模至少在千亿,搞不好数千亿。所以,一定能带动资本市场的追捧、追随。

涂肖磊: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关注到航天。我们其实现在在谋划一个事儿,能不能把中国航天的旅游文创搞起来?中国航天的主题完全能够承载类似于环球影城这种体量的乐园。航天乐园在美国有好几个,每年去游览和访问的美国人和外国人非常非常多,带动产业非常大。美国做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会拉到航天中心去,那种场景非常震撼,能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熊伟铭:把当年废弃的研发设施,重新变成文创基地。

涂肖磊:总说中国人读书很厉害,动手能力不行,其实航天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国外的航天中心有课堂,退休的科学家、工程师作为志愿者,给孩子们讲火箭、卫星的原理是什么、还会动手制作一些模型。

我就在设想,有公司能够做一个这样的航天中心,孩子们动手做一个自己的小火箭发射,这是一件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文创、娱乐,电影,各个行业其实都可以往这方向看一看。

熊伟铭:说到终端应用,肖磊总您有一个观点,卫星通讯在国内可能是一个小众市场,因为我们的地面设施非常完善,有最大、最多的 4G 基站,最多的 5G 宽带业务。另外一个数字,像你说到 70% 全球人口还没有享受到宽带服务,那中国以外宽带或者卫星宽带业务很可能是主流通讯市场。相比90年代倒闭了的铱星公司,通讯市场你觉得是什么因素变化了?

涂肖磊:铱星公司做通信市场,不是宽带,是卫星电话。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卫星的建设成本非常贵,运营成本难以支撑商业运营。但其实铱星公司现在依然活着,它当年被低价收购了,后来运营也非常好,铱星公司其实是挣钱的。

全球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到现在,成本已经降到现在这个程度,可以去做了。如果回到 90 年代,我觉得马斯克也干不了,因为那时技术不支持,就好比得益于低成本的手机和 3G 费用出现,才使得移动互联网出现。任何科技大爆发,一定是有好几个关键元素都满足。每一代新技术都有几个点,如果有个卡住了,就发育不下去了。

比如新能源汽车,理念很早就有了。今天大家又在挑战锂电,再过十年有可能充一次电可以跑 1000 公里,那时所有人都开锂电车。科技的发展,不是一个线性发展,是波浪式的发展,很快速地发展一段时间以后,中间有一段时间会被卡住,随着关键技术突破又会向下一个进程前进。

荆涛:最新的华为 Mate 60 Pro,不是可以打卫星电话吗?差不多是一块钱一分钟,现在成本已经降到这个程度,而且通话质量据说还不错。这就是科技进步的结果。

涂肖磊:商业化的应用一定是它的成本结构降到了那个点,很多新的商业场景就出现了。

熊伟铭:二战以后,导弹的选型从外形上看都差不多,无非是更大的推力、更大的载荷,燃料经济性提升,马斯克搞出了可回收,成本就掉下来了,原来只有政府或者军工付得起,现在民用可以付得起了。

刚才荆总提到一块钱一分钟,电信的服务用的是一个老卫星,还不是星链这种技术,理论上星链可能更便宜。最早我们用 Modem 上网,几K、几十K,有个 ADSL 我就开心不得了。我有1M宽带的时候,谷歌刚收了 YouTube,我以我的宽带来想象对方看视频卡的程度,想象不到用户的状态。当技术全都提升后,资源会溢出来。

那么,下一个商业航天的技术突破点会出现在哪?

涂肖磊:还是回到之前的观点——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轮子几千年才发明一次。全世界来看,人类大的行业就那么几个,就是跟衣食住行相关,这些传统行业非常非常大。抛开前置条件,我觉得好几个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第一,运输是一个很大的赛道。十年、二十年以后,我们从北京到纽约可能两个小时,而不是 12 个小时。因为人类生活追求的是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这是所有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性,当然基于我们是碳基生命,如果我们改换一种生命形态,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成本越低,效率越高,所有的行业都是往这个方向走。比飞机飞得更快的飞行器一定会出现,只是时间的问题。当然一开始成本会很高,有点像当年的飞机。

熊伟铭:不论飞机、火车、轮船,最早乘坐的时候都要盛装。坐个交通工具,比上班还穿得隆重,因为不是一般人能坐的。

涂肖磊:那时候交通工具效率非常低。时间的维度不可分,导致了我们对时间的追求无穷尽,所以运输行业就是所谓点对点的运输器一定会出现,应该叫临近空间飞行,也就是离地面 30 公里到 80 公里之间的这个高度,传统是没有飞行器的。因为传统客机大概飞 8000~1万米高度,战斗机一般是 15000~18000 米高度,高空侦察机像黑鸟大概飞3万米左右高度,再高很难了,因为空气特别稀薄,但这个高度特别适合超燃冲压的临近空间飞行器。所以未来中国和美国应该会有公司能做出来。但确实需要长期投入,才会出现类似波音这样的公司。

第二,说一个身边的事,比如吹风机,徕芬科技一年几十亿或者大几十亿收入,做得很好,产品性价比非常高。我之前买戴森,后来买徕芬,其实也差不太多。里面有很关键的是空气动力学的技术,而这个技术航天人是非常强的。我曾经跟几个空气动力学的大拿交流过,他们说从技术原理看,肯定还能做得更好。但这只是创业的一环,商业化能力如果不行,还是有可能做不出来。只是纯技术角度,完全可以做。

比如卫星上的热控,卫星绕地球转,面对太阳的时候是几百度的温度,背对太阳被地球挡住,零下一百多度,温差至少 400 度以上。我们拿 iPhone,打个游戏或者看个视频,可能到四十五六度,就要关机了,卫星在太空里面一直工作,有的工作甚至几十年。所以,它的防热、隔热和热控技术非常非常强。

比如买件衣服,洗 100、 200 次就不行了,冬天得穿大衣,如果真的有公司做,能不能做到冬天就穿个长袖,挺暖和又薄,还挺轻松,这也是跟我们生活强相关的。

再比如家家都有燃气灶。我跟某个航天企业的老总交流过,他说有天在家他在炒菜,发现半天锅还不热,导热和燃烧效率是不是有问题?就让两个同事研究了一下,做了模拟仿真测试之后发现,通过一些热控、导流、热传导的技术,可以把燃烧效率提高20%。

在工业燃烧、家用燃气领域,如果能够提高 20% 的燃烧效率,绝对利国利民。所以航天这个领域的应用,不仅仅是“通导遥”,我们身边很多很多的事情都可以。

荆涛:比如很多生物科技公司希望能把实验室送到太空去,因为在太空取得的一些参数或者实验的进展要比在地面上快很多,这未来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通导遥本身也会迭代。比如激光通讯,现在叫星间激光通讯,以后是星地之间激光通讯,比微波的带宽要宽很多,可以达到 40~50G带宽。

涂肖磊:是不是能设想十年以后去太空住五星级酒店?

熊伟铭:过去觉得飞行是很离谱的事,20 世纪初有两个兄弟想上天,居然还做成了。这些行业如果你不敢想,那就没你什么事。所以,我也是坚定地相信,先不说载人,只说点对点运输,可以实现高速的运输。

荆涛:从上海到乌鲁木齐大概十几、二十分钟,最多 30 分钟就到了。

熊伟铭:完全是因为供给没有,所以大家无法想象这种服务会是什么样。就像当年快递服务,宅急便出来,我还特纳闷,需要这么着急送东西吗?当没有供给的时候,你就想象不到有可能有这样的需求。所以先有供给,需求就会大爆发。

涂肖磊:先有基础设施。我刚说火箭公司这个战略点非常非常重要,就是因为只要跟太空相关的事,火箭是一个门,要跨过这道门,后面很多事才能实现。所有在太空的实现都有火箭发射影响。

熊伟铭:包括大家说的太空采矿,太空中天天几十亿飞过去了,地球为了这点矿都快打疯了。

荆涛:太空垃圾的回收将来应该也是一个常态的行业。

涂肖磊:对。因为卫星发射越来越多,马斯克现在已经发射超过 5000 颗 Starlink 卫星,但其中有 10% 是失效的。这些卫星如果本身没有比较好的离轨能力,是需要处理的。

熊伟铭:还有避撞,各种各样的需求。作为商业航天的投资人,咱们还可以怎么助力?

荆涛:如果有一天中国航天产业在世界能够保持领先甚至占到第一,不仅仅是航天这一个产业的成功,甚至可以带动很多很多的产业,可以整体提升我们的国力,这不是一个产业从业人员的事,也不仅仅是投资人的事。

希望国家给予更宽的条件,10年、15年甚至20 年的时间,让它能够有更好的市场化的表现,有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技术不断地涌现,培养更多的人才。通过航天产业带动整个中国的高科技、制造、教育甚至文化等等。

涂肖磊:荆总讲了很多我的心里话。希望有更多不同行业的人关注航天行业,跨行业的人现在还是有点太少。不是要跨行业的人来造火星、造卫星,而是在文化产业、娱乐、教育,甚至酒店、电影上参与进来。以航天作为一个底层技术,延展到生活,把这个产业做大,只有产业做大了以后,才能带动更多的资源,无论是投资人的资金、政府政策的支持等等。让产业链上的好公司都挣到钱,让从业者能有更好的回报,能有更好的创富效应。

这个行业真的是一个蓝海的赛道,没有好的文创人员,没有好的搞旅游的人,没有好的搞酒店的人,工业设计实际都没有。一片空白,是一个特别好的创业方向。我特别呼吁其他行业的同仁们,可能你们在的行业太卷了,可以来看看航天。

熊伟铭:这一波的商业航天也给了年轻人很多机会。如果不同年纪的兄弟们都能够因此致富,同时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这样我们这个行业才会持久的良性发展。这是我的期待。

荆涛:所以有机会专门组一个商业航天的基金。

熊伟铭:今天我们三个投资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对这个大行业品头论足,但我们都是非常热心的、支持的、兴奋的。感谢两位嘉宾的无私分享,今天下课了。非常感谢各位听众的耐心收听,期待在下一次的节目中再相聚。


网站编辑: 郭靖

0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投中网,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投中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发表评论

 / 200

全部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 ——
—— 没有更多评论了 ——
联系我们 欢迎投稿
  • 投中网
  • CVS投中数据
  1. 创新经济的
    智识、洞见和未来

  2. 投资人都在用的
    数据专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