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时任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新闻发布会上就首次正式提出“专精特新”概念。2021年1月23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启动中央财政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
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累计培育出专精特新企业6万余家。它们以创新为魂,在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方面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而在一级市场,投资专精特新企业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它与“硬科技”“国产替代”等概念紧密相连。专精特新企业究竟有哪些特征?应该如何投资?该领域成绩斐然的机构又有哪些投资策略或独到见解?
5月26日,“2023中国(温州)创投大会暨首届浙江基金招商大会”上,在国科嘉和高级合伙人陆佳清的主持下,紫金港资本合伙人余杨、天狼星资本合伙人刘旸、德联资本合伙人贾静、腾飞资本合伙人桂曙光、创享投资创始合伙人易丽君,6位资深投资人围绕“资本激发‘专精特新’企业的韧性与活力”主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讨论。
以下为现场探讨实录:
易丽君:创享投资2014年成立,政府现在在号召投早投小的时候,我们基本上现在80%投资都是在天使投资,我们主要投资方向有两大赛道,一个是科技+产业,围绕半导体、卫星互联网、数字经济等领域,精选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突出的高成长性优质标的,另外一个是我们原来的文化加消费产业。
桂曙光:我是腾飞资本的桂曙光,腾飞资本成立于2016年,主要在科技领域做两个方向的投资:一个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第二个是新材料,所谓的I(IT)和M(Material)。在这两个领域主要关注M、I两个应用场景:即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在国防军工(Military)和智能化(Intelligence)。目前为止投了四十多个项目,投资的节奏是偏慢的,上市及其他方式退出的大概有十几个,退出比例还可以。我们的第一总部是在北京,第二总部是在浙江,我们在浙江合作设立了两只基金,总额十亿。腾飞资本管理的基金总额超过20亿,人均管理的资金量不到两个亿。
贾静:大家下午好!非常有幸来到温州,我们德联是2011年成立的一个基金,到现在管理了6只人民币2只美金,成立十年多来一直都是专注在科技领域,我们自己说是投早投科技投创新,在投创新中的大趋势一是刚才刘教授演讲提到的呼应专精特新的“大强优好”,最后一个是好,即可持续发展,所以低碳化是一个大趋势,另外我们看的明显趋势是智能化,特别是现在AGI的出现,在这两个大趋势下我们专注在几个领域,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还有软科技的企业软件、人工智能领域。在阶段上我们主要投早期,我们希望能做每个创业企业的第一个或者是第二个机构投资人,“专精特新”企业从它成立到它最后能上市都得十几年时间,我们希望能做科技创始人的长期陪跑者,谢谢!
刘旸: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来到温州,我们成立于2015年,投初创期为主,成长期为辅,刚才大家都提到投资“专精特新”,我们的定位更像是投出“专精特新”,我们的逻辑就是寻找全球前1%的专家和先行者,去投他们在长期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方向。我们其实不太局限于某个领域,我们投的是技术驱动为主的创新型企业。像最早15年16年投的机器视觉这类AI企业,18年19年投资芯片行业,然后从2017年到现在也一直在投新能源,最近几年我们也在投一些顶尖科学家做的创新医药,我们是投资以技术为主导,专注于科技的大方向。总共二十来个项目,我们一般从初创到成长我们都会去投,这是我们大概的情况。谢谢!
余杨:谢谢主办方!大家下午好!我们是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深圳,在杭州有办公室,我们管理团队来自浙江大学,管理规模是40多个亿,已经投了一百多个项目,其中50%应该都达到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我们主要聚焦于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装备的一个中早期投资,我们也得到了深圳天使股权基金,平山区基金,无锡国有人才资本的加入。
陆佳清:国科嘉和是国科控股直属的私募股权直投基金,我们是纯市场化运营。目前在管基金10支,人民币从天使轮、VC、PE全周期覆盖,美元覆盖早期。现阶段,我们投了大概150个项目,70%分布在半导体、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网络安全和企业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30%投向了生命科学领域。与此同时,国科嘉和自2011年成立以来就担负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任,因此,我们已投的项目里近二分之一来自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
来到温州非常高兴,我们也是“投资浙里”基金招商联盟的首批签约的投资机构之一。接下来我们会在杭州设立规模在30亿的主基金,也很高兴参与这个活动。
我们进入正题,“专精特新”是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专精特新”按照指引来讲又覆盖十大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航天航空等等。我看了一下,今天出席圆桌的基本都是一线合伙人,大家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操经验来讲。第一个题目是,投资机构对于“专精特新”现在是怎么看?在投资组合里边,大家在“专精特新”领域投的比较好的方法论和标的都有哪些,可以讲一讲,看看哪位自告奋勇?
余杨:我分享一个数据,现在“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国家目标是10万家,“专精特新”的小巨人是一万家,现在全市批的小巨人已经达到9919家,在整个科创版“专精特新”小巨人占比已经达到了49%,北交所的占比是达到了41%点多,大概是这么一个数据。我也很认同刘教授的观点,我们投的企业一是“专精特新”我们即使说还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但是我们后面也会给它赋能,帮它去申请这些,找相关材料帮他来申请“专精特新”。第二现在创业版其实对整个技术的投入要求还是非常高的,它有三个标准,其中第一套标准就是每年的技术研发投入要在15%以上,最后一年是到一千万的投入,第二个标准三年累计是不低于五千万这么一个标准,所以我们投的一些企业也是促使它一是研发好的技术,第二就是研发好的产品。谢谢!
陆佳清:因为在我看来“专精特新”是国家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而实施的一项举措。所以,我更希望听到各位嘉宾从自己机构出发结合实际情况的一些思考或者方法或者一些PR上的亮点?
易丽君:其实我也在想说,中国很早就有高新企业认定,也有“专精特新”小巨人,到底差别是什么?但其实我们在投资中不会纠结这个差异,我觉得这叫本末倒置了。核心是我想投什么样的企业,就像刘教授刚刚说的是 “专精新特”企业,但是我们基金从一开始就是聚焦创新带来的投资机会,今天来温州,政府也提到很多,大家都是在讲创新,其实创新创业讲了十年以上,在中国这个土壤里面提供一个很好的社会和时代红利,让我们具有发展的机会。首先我们投的定位要鼓励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产业的机遇其实是来自科技战贸易战所带来的机遇。如果是专注传统领域,今天也是面临这比较激烈的竞争。所以需要思考今天要投什么以及你们企业家在创业的初期要做什么,是进入大而全的赛道还是专注细分赛道成为头部。今天你的赛道是万亿市场规模,里面上市公司有十家或者二十家,这样咱们的上升空间有多少,这是需要反思的。在现在这个节点很难再投到一个千亿公司,作为天使投资人从我来看我的梦想是有的,但是我们还得脚踏实地,专注在某个细分品类,去挖掘有很专业的研发技术能力,能成为这个领域的前三的高成长性公司。
陆佳清:在细分领域,你认为市场天花板多大能投?
易丽君:分行业和赛道来讲,我们投过大赛道,同时我们也投了新的航空航天领域,这个大赛道的小众玩家,我们投资了专注卫星上面的核心部组件,例如通信载荷等公司。
陆佳清:大概全中国多少家市场你觉得有价值?
易丽君:这取决于卫星市场有多少价值。
陆佳清:那就是还没有具体的数字。
贾静:我们觉得现在是投“专精特新”最好的时间,因为“专精特新”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自主可控和产业链安全问题,很多环节都是在产业链上游,可能找到上游某一个地方卡脖子,我们看科技,我们往上游看,看到三个核心要素,而这三个要素是所有的科技创新里最基本的要素,第一个是材料,第二个是设备或者器件,半导体芯片可以认为是器件的形态之一,第三个是软件,这三个核心要素是技术创新的底座。为什么之前大家觉得“专精特新”特别难投呢?是因为有些核心要素,比如材料,材料一般在产业链的最上游,就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是我本身这个领域它的范围很小或者是刚才陆总说的市场空间很小,第二个问题是在最上游是需要整个产业链配合的,不是说材料单个环节的问题解决了或者我这个东西创新做得好,就一定能地撬动整个产业链。现在整体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对“专精特新”的企业有很大的机会。可以拿新材料来举个例子,我们认为现在这个阶段是会在新材料领域系统性产生一批至少百亿级公司,因为是两个大的变化,一个大的变化大家都会感受到现在有自主可控,我们会被卡脖子,下游客户愿意去尝试新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半导体材料,大家都知道,半导体有非常多的材料,像光刻胶、各类靶材这些都是需要国产化替代的。第二个是说我们在新材料领域还看到一个大的上游变化,是因为刚才提到现在低碳化趋势下的新型清洁能源,比如说光伏、风电来代替了传统油的能源,所以在新材料产业链上游的大化工的源头中像中石油,中石化,现在都有一个行业共识是减油增化,降低挖出来原油的汽油的产量,要增加化工的产量,这个产量增加对下游影响是什么,增加了上游的大化工品,精细化工就会增加,而很多高分子材料是上游的精细化工,所以在新材料领域是上游供给发生变化,下游需求同时发生变化,所以我认为在这里会产生系统化的机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专精特新”是个系统性机会。
陆佳清:另外两位没发言的嘉宾。
桂曙光:我觉得“专精特新”这四个字不是咱们早期股权投资市场关注的事情,而是二级市场的事情,“专精特新”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关注二级市场的人看一家企业是不是“专精特新”、能不能上市。腾飞资本投的所有项目都是硬科技,最早就是一个科研人员,未来怎么样不知道,他拥有的技术有可能做到国产取代,无论是原料还是器件,能解决“卡脖子”的问题,也许整体市场空间不大,比如说传感器整个市场空间有一千亿,细分领域最大的企业可能收入只有三个亿、两个亿,未来也有机会上市,市值做到一百亿,完全可以投,无非赚的不是那么大。所以“专精特新”潜力企业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细分领域能够解决核心问题或技术难点。“专精特新”的潜力企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有很多成长在一些县城里面,规模不大,但是在细分领域真的做得非常精、非常专。以基金方式做招商引资的,特别适合投这种类型的企业,所以我们现在特别愿意看这种有一些科研背景、有一些技术储备、能解决卡脖子或者国产取代的机会,我们在产业里面能提供一些帮助,帮他实现产业对接的都可以投。
陆佳清:看了几位嘉宾的观点我觉得不太一样,我自己谈一下我的理解。我觉得“专精特新”是国家的一个选拔机制,这个选拔机制的背景是在于把整个“科技树”完善起来,“科技树”里有很多的组成部分,鼓励民营为主的企业做“专精特新”是在大的科技树上其中的一个举措。此外,包括现在鼓励央企建立实验室等等,整体是为了把国家的“科技树”尽可能完整地画出来,这是第一个结论。
第二,对于一个投资机构来讲,如果说参照这位嘉宾刚刚说的十万个“专精特新”,实际操作时会发现大部分“专精特新”企业就投融资的角度来说还存在很多痛点,这很正常,项目对于产业链有价值,不代表对资方价值。就一级市场来说,现阶段退出方式主要还是以上市退出为主。去年11月,A股上市公司才突破五千家,现在十万个“专精特新”怎么可能都上市呢?这是不可能的。总体来讲,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还是要看“专精特新”企业的增速和技术的高度,我是这么理解的。
比如上周上市的中科飞测,是国内领先的高端半导体质量控制设备公司。我们是它最早期的投资人,2017年投的时候估值不到2个亿,现在市值超过了200亿,它们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我们投的150个项目里,专精特新项目现在已经接近70余家。
我们思考很清楚,我们要选择“专精特新”当中天花板好、技术含量纯度高或市场空间大的。你说是不是两者必具其一,我认为是的。比如我们去年投的科益虹源是中国光刻机唯一的供应商。
我们第二个环节讨论“专精特新”退出的事情,首先有必要请大家了解一下,温州是一个非常牛的城市,2022年GDP全国排名第30、浙江排名第三,GDP总量八千多亿,上市公司突破40个——这里是“专精特新”的摇篮地级市,有很多“专精特新”的龙头公司。所以我们在这里谈退出、谈两级市场也是非常合适的,我们就进入这个话题。
余杨:其实退出的话以我们实际经验来讲,我们现在项目不多,也是PR虽然二十多个项目,现在公司时间也不长,现在已经是两家上市,今年是有三四家已经报了,明年还有三四家大概准备去报,所以说现在已经启动了,现在项目有一半在上市进程中了。我觉得咱们问题是问的退出是不是有些困难?其实这个我感觉你退出的渠道是否通畅跟“专精特新”没有一个必然的绑定关系,好不好退本身还是看你企业发展到底好不好,企业财务健康或者方向非常受欢迎自然很好退,如果“专精特新”比如说很难挣到钱,技术也不先进之类的,就退不出去。其实我们投的这些企业就以我们自己PR来说,很多企业在我们头几年以后,就会有很多比如说PE会来找我们买,所以说我们不太去愁本身退出,这是上市前的情况,因为项目本身发展比较好。另外一个就是在上市这块我觉得科创版从设立以来到现在其实对于我们投硬科技或者AI、芯片这类企业是一个非常大的帮助,因为大家都知道原来我们没有科创版之前,上市对于我们的企业会有一个硬性的盈利要求,比如像AI、芯片可能早期前几年肯定是亏损的,挣不到钱,只能选择去美股上市,现在科创版我觉得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一个状态了,才有了我们这些企业有一个很明确的上市规划启动它的上市进程这样一个情况。所以说我们感觉现在资本市场随着我们从2015年做自己的资本到现在,我们已经经过一个周期了,感觉退出渠道是越来越成熟,包括从前两天开始我们身边已经有很多成熟的规模化运作基金,其实都对项目在各种阶段退出提供了很好的途径,这个是我们市场不断发展不断更成熟的非常好的标志。
陆佳清:现在退出肯定比原来丰富一点,您对于现状是满意的对吗?
余杨: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陆佳清:投资人永远是乐观的,现状满意吗?
余杨:现状确实有很多买家在找我们,我们不太愿意卖。
陆佳清:请下一位嘉宾。
贾静:我从个侧面说说现状“不满意”。
陆佳清:满意也是可以的。我对二级没什么不满意,我不满意的点是二级市场的估值跌下来,却没有传导到一级市场。
贾静:其实也不是对现状“不满意”,主要说一些数字,我们说“专精特新”可能对口的还是科创版,因为它解决了卡脖子重大技术突破各方面也是国家最支持的。所以我们看下科创板的数字,科创版2019年开版到现在,到今年实施全面注册制,我们可以看数字,今年到现在整个科创版IPO数量其实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整个IPO通过率60%多,远远低于科创版成立以来平均通过率89%的,其实这个倒不是说监管严或者不严的问题,只是作为创业者从企业创立到上市是企业家的梦想也是投资机构想看到的,但从上年的数字也看到这个独木桥这个路还是很窄的,像这么多年整个A股上市公司也就不到三千家,所以大家一直在呼吁说我们退出渠道的多元化,我看各地政府也确实是在引导基金在直投上面做了很多努力,其实这是个小的想法,政府如果能做S基金,其实有时候S基金的杠杆效率还更强,我们投早期的机构,陪着企业走了从1到10的过程,在企业有了一定的体量后,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效应更强。
陆佳清:国资如果做S基金你觉得评估资产应该怎么做?
贾静:这确实是一个挺难的事,比如现在很多政府做母基金的时候会公开招募母基金管理人,随着市场发展,专门做S基金的市场化机构也会越来越多的,现在还处在S基金行业的发展早期,但随着做S基金的市场化机构的越来越成熟,政府也可以招募专门来管S基金的市场化机构,借助专业的力量,我觉得是一种途径可能性。
陆佳清:其他嘉宾呢。
余杨:现在退出特别上市整个周期比较长的,从科创版从排队来说八个月,创业板在18个月,对我们做早期投资来说其实是很难的,因为本身早期投资周期就长,加上上市周期又长,差不多一个早期基金至少七到八年左右才能够实现退出,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不太容易的,我也希望国家能够加快整个发行的速度,其实对于刺激整个一级市场发展还是会有很大的帮助。
易丽君:美国的上市企业数量七千家,纳斯达克承载了主板三千家,其他的就是中小板加创业板,国内上市公司今年到五千家。一年上市数量只有几百家这个水平,其实我还是说从我当年做早期天使基金的时候就很明确地定位退出的标准,整个基金10%IPO,我认为50%到60%比例是通过并购转让以及转让交易去完成的。而我最早在腾讯,后来也在掌趣科技上市之后做了大量并购重组,当年去投TMT的时候就认为不具备上市能力的项目,卖给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是一个很好的退出路径。我的认为,即使在中国这样大力鼓励“专精特新”环境下,现实点说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值得IPO的,当行业产生千亿巨头市值的,大家做“专精特新”的时候,其实很好的路径是并入大公司在一个大平台里面共同发展壮大。所以我对退出预期里面来看,我还是会很好地去陪伴基金已投项目的成长,类似现在基金投完以后有新基金去接,因为基金存续的期限是七年,项目上市要十年以上这样的过程,所以在自己设计退出这个标准时我有50%是通过并购转让和退出。对于绝大多数你们设立目标的时候我都觉得大家可以现实点去规划这个事情。这是我自己对于退出的感受分享,就是退出这个事情,目前看主要还是政府,国家在推动更多的上市简化流通化,无论科创版、新三板,注册制,但是国内上市每年承载的上市容量是有限的。未来还是希望能更好的打通和恢复 ,能有境外上市,增加上市流通退出通道,让大家有更多的退出路径。
桂曙光:我们退出的十几家公司,上市、并购和回购这些方式都有,今年应该有两家也要报IPO。整体来说,全面注册制之后其实上市的效率是降低的,因为出于谨慎的原则企业需要披露的东西太多了,导致有些企业反而不敢上。第二,现在的上市公司大概梳理一下,市值三五十亿的很多,有些利润状况还是可以的企业会评估到底是上市还是不上市?如果不上市一把卖掉也挺好的,但是现在A股对于股份支付的方式收购不太支持或者比较严格。投资的目的是回报,企业的产品从原型、到小试、到中试,任何阶段被投资人看上了,可以帮它度过了一个风险期。硬科技的企业,任何时候只要有核心技术都是可以卖掉的,因为最后上市的话,市值体量能有多大也不一定。
陆佳清:大家每个机构思考不一样,我也谈谈我的思考,整个来讲就是理想照进现实,但现实还是比较“骨感”。首先,虽然二级的估值数在下调,一级是没有传递到位的,都一年半年了还没传递到位,特别是在特别热门的赛道,比如说半导体、新能源领域,估值是没有下来的。
第二个事情,我分两个层面来讲,第一个就是半导体我们投的上半年已经上了两家,下半年还有好几家在排队。客观来讲中国的半导体上市公司数量足够多了,但收入、市值跟美股前十比一比,数量及形态都不正常。理论上讲,它们之间应该互相兼并的,但发生了吗?没有发生,两级市场的“游戏规则”不是这么安排的。是怎么安排的呢?我就引用一个前辈、也是我非常尊重的投资人,刘晓丹五年前说的,中国的并购时代要来了,最近又说了快来了,再过五年不知道来没来。但是事实上,她说了不算,这其实是由我们资本市场的“顶级设计”说了算。
第三个,其实投资人最怕碰到不死不活没增长的公司。可能收入有一个来亿,每年也有一千万的净利润,也评上了“专精特新”,但就是一直长不大,就像人们说的“小老头”企业。所以,我自己作为投资人,对于天花板不高、增长潜力不大的公司,我基本不会投,这就是我想表达的意思。
最后一个话题还有十几分钟,我们讲政策和投资如何在长周期当中帮助“专精特新”企业陪跑?这个话题看看哪位先来,我觉得这部分偏投后赋能,看看大家可以讲一下。
余杨:我刚才也表达过观点,我们在给投资机构做一些赋能的时候,像“专精特新”还有其他的一些称号,我们也会引入三方机构帮助企业去获得这些称号。我们投资的逻辑就是我们是对每一轮次的时候,我们投资金额不会太大,但是我们通过投资赋能的方式,促进企业的成长。
刘旸:两方面,一方面是政策,一方面是投资,其实政策来讲从我们机构来讲我们觉得还好,因为我们的投向一直是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大方向长期以来我们是不担心的,具体的创投的政策,我们希望能够继续完善。另外一方面投资的长期陪跑这个是我非常担心的一个问题,我从业十几年了,我国的资本市场其实对于长期这两个字是非常排斥的,更多是想去挣快钱,去年整个市场都在关注新能源,后来又转向了元宇宙,今年年后突然间ChatGPT这个事很多人又都转向投ChatGPT相关领域。而且我觉得“特”和“新”这件事情,特是考验我们投资人的认知,在你眼里看起来是很特别的事情,在别人眼里可能不是。从根本上,“认知”决定了你愿不愿意用它长期陪跑,这很复杂的,而且我觉得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特别民间资本市场很欠缺的。在2017年那时候,大家都在都在骂光伏,但我们在当年却投了江苏的一家新能源公司,叫如果新能源.其实他们做的是一个很被忽视的市场,产品是面向海外C端客户的太阳能发电与储能产品。大家知道海外很多国家基建都很老旧了,经常断电,而且电网覆盖不完善。我们这家公司做的是面向家用的太阳能发电和储能,还有像是小木屋、房车这些离网场景。单独说其中一块,房车在全世界就有三千万辆的保有量,每辆车的改造成本在3000到5000美金,这是很大的市场,实际的渗透率才不到2%。我们当时这笔投资被很多人诟病,但实际上到现在这家公司每年保持至少50%的复合增长率,并且一直在规模性盈利,我们是唯一的机构投资人,从2017年一直陪到现在,这是我们认为的长期投资。
陆佳清:您这绝对是优秀的独立思考。
刘旸:我们愿意陪跑,最终还得退出。
陆佳清:当然很厉害。
贾静:我们在投后赋能的尝试之前主要是帮着企业找人找钱找业务,我们机构的HR部门一大部分的工作是帮我们portfolio找人,找钱更多是在融资环节,找业务作为一个市场化投资机构本身没有太多自带的产业能力,但我们投了大概有上百家企业,且基本上都在科技领域,被投企业之间天然有一些上下游关系,可以有业务上的互动。最近我们在投后上面还在尝试做了一个事情,除了刚才说的找人找钱找业务之外,也看看在运营管理上面是不是能跟企业多做一些互动,我们现在请了一位运营合伙人,他之前自己创过业,在大企业里管过几百人的大团队,后来有实践经验帮助过创业公司走出困境。想在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上做一些赋能。另外从政策的角度,我们作为投资机构投科技,主要是在投工程化创新这部分。在科学创新的这部分,现在政策上支持不少的产学研转换,不仅是大学,还有各种研究机构和很多的院所,以及专门产学研创新中心把最早期的一些科学风险已经释放了。
陆佳清:没错,国家是最大的天使投资人。
桂曙光:关于投后我们有三个点:第一,我们专门设立了投后服务公司,为被投企业提供投后服务,包括对接政策、帮助产业落地等;第二,我们基金的LP主要是上市公司和大机构,我们可以为被投企业对接,帮他们搞订单、落实场景应用,我们可能不一定给被投企业找第一个客户(第一个客户他可能找到了),第二个客户、第三个客户对他做大还是很有帮助的;第三,我们还跟中交集团旗下的中交资本联合设立了交通科创基金,主要在大交通领域做一些投资,能够给没有欠缺市场机会的项目提供非常多的可用资源。
易丽君:融资在里面还是有很大的力量,融资是融资源、寻找大的战略伙伴或者大的行业大佬,且明确清楚这些资源能给他带来什么助力,一大方向是来自于战略合作伙伴,这个资源可以帮他解决了很多从零到一的问题,很多科学家不会经营企业,这个时候可以帮他在财、法、人、政策、品宣都得赋能和提升。其实对企业重要的结点发展最重要是解决融资问题和业务问题,所以我们其实在项目发展中,怎么做融资,帮企业做好资金储备,以及再比方说在某个细分行业做调整的时候,不至于遭受重创等,我们这个事做得挺多的。
去年元宇宙比较热的时候,我们很积极在元宇宙领域投了基于6DoF SLAM算法的芯片公司,其实还是很“专精新特”细分品类,但今年元宇宙很多负面消息,整体行业转冷的状况下,我们也第一时间跟项目方预警,与项目方沟通对项目发展进行周期性调整,包括人员、资金储备、融资节奏等。元宇宙行业未来很可能有新的机遇跟转向,但项目需储备弹药要活到那个阶段,要融资保证公司的现金流,才能保证梦想能实现。很多项目如果不动态调整战略可能是三到六个月之后就挂了,而现实也就是这样残酷。第二就是业务,我本人其实是战略投资出身,我最早在腾讯做投资,然后又在上市公司做并购重组也做投资,所以我一直带着产业思维,投资的时候特别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找上市公司的产业方一起投资。“兄弟,以后给点订单吧”,这是我最本能的想法。项目能发展的好,未来可以独立长大就独立IPO,若发展未能达到预期,后续上市公司也可以将项目纳入自己体系,成为新的业务板块,所以这是我投资出发点。这几年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了很多活水,成为企业融资的一部分,也给了很多专注科技创新的创业者一些力量。我们在深圳稍微偷懒了一点是因为这些政策最后被深圳天使母基金整理了一个清单,我们只要收到他们整理的政策,不管是孔雀计划和孔雀人才,我们都会分享给我们的已投项目。同样我也希望在温州这个地方,政府将来也能把这个事情很好地整理起来,让所有的创业者能够尽早知道,能尽早地落实到创业企业。
陆佳清:谢谢!我也说两句,国科嘉和我们定义自己是一个技术资本,我们给投后的赋能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赋能,我们具备技术资本整合能力和对技术发展的判断能力。一个原创技术,从专利发明一直到产品化、商业化,是一个漫长的征途,这中间有无数的坑。在对于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知上,产品化、工程化整个周期的风险点,怎么组合一个有效的团队,怎么在国家大的创新生态圈进行有效的发展和拓展,怎么用足政策,怎么规避风险,这些是技术资本非常优于或者强于其他不同的资本的优势和特点。
第二是产业生态圈的上下游协调。国科控股目前直接控股和参股企业50多家,其中大家比较了解熟悉的像联想控股、中科实业等。我觉得,GP自身也要争当“专精特新”,在一个领域深耕,才能在市场做大做强。
今天我们的活动因为时间所限就到这里,感谢各位的分享!感谢台下的观众!
资本激发“专精特新”企业的韧性与活力
专精特新企业究竟有哪些特征?应该如何投资?该领域成绩斐然的机构又有哪些投资策略或独到见解?
2011 年,时任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新闻发布会上就首次正式提出“专精特新”概念。2021年1月23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启动中央财政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
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累计培育出专精特新企业6万余家。它们以创新为魂,在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方面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而在一级市场,投资专精特新企业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它与“硬科技”“国产替代”等概念紧密相连。专精特新企业究竟有哪些特征?应该如何投资?该领域成绩斐然的机构又有哪些投资策略或独到见解?
5月26日,“2023中国(温州)创投大会暨首届浙江基金招商大会”上,在国科嘉和高级合伙人陆佳清的主持下,紫金港资本合伙人余杨、天狼星资本合伙人刘旸、德联资本合伙人贾静、腾飞资本合伙人桂曙光、创享投资创始合伙人易丽君,6位资深投资人围绕“资本激发‘专精特新’企业的韧性与活力”主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讨论。
以下为现场探讨实录:
易丽君:创享投资2014年成立,政府现在在号召投早投小的时候,我们基本上现在80%投资都是在天使投资,我们主要投资方向有两大赛道,一个是科技+产业,围绕半导体、卫星互联网、数字经济等领域,精选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突出的高成长性优质标的,另外一个是我们原来的文化加消费产业。
桂曙光:我是腾飞资本的桂曙光,腾飞资本成立于2016年,主要在科技领域做两个方向的投资:一个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第二个是新材料,所谓的I(IT)和M(Material)。在这两个领域主要关注M、I两个应用场景:即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在国防军工(Military)和智能化(Intelligence)。目前为止投了四十多个项目,投资的节奏是偏慢的,上市及其他方式退出的大概有十几个,退出比例还可以。我们的第一总部是在北京,第二总部是在浙江,我们在浙江合作设立了两只基金,总额十亿。腾飞资本管理的基金总额超过20亿,人均管理的资金量不到两个亿。
贾静:大家下午好!非常有幸来到温州,我们德联是2011年成立的一个基金,到现在管理了6只人民币2只美金,成立十年多来一直都是专注在科技领域,我们自己说是投早投科技投创新,在投创新中的大趋势一是刚才刘教授演讲提到的呼应专精特新的“大强优好”,最后一个是好,即可持续发展,所以低碳化是一个大趋势,另外我们看的明显趋势是智能化,特别是现在AGI的出现,在这两个大趋势下我们专注在几个领域,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还有软科技的企业软件、人工智能领域。在阶段上我们主要投早期,我们希望能做每个创业企业的第一个或者是第二个机构投资人,“专精特新”企业从它成立到它最后能上市都得十几年时间,我们希望能做科技创始人的长期陪跑者,谢谢!
刘旸: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来到温州,我们成立于2015年,投初创期为主,成长期为辅,刚才大家都提到投资“专精特新”,我们的定位更像是投出“专精特新”,我们的逻辑就是寻找全球前1%的专家和先行者,去投他们在长期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方向。我们其实不太局限于某个领域,我们投的是技术驱动为主的创新型企业。像最早15年16年投的机器视觉这类AI企业,18年19年投资芯片行业,然后从2017年到现在也一直在投新能源,最近几年我们也在投一些顶尖科学家做的创新医药,我们是投资以技术为主导,专注于科技的大方向。总共二十来个项目,我们一般从初创到成长我们都会去投,这是我们大概的情况。谢谢!
余杨:谢谢主办方!大家下午好!我们是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深圳,在杭州有办公室,我们管理团队来自浙江大学,管理规模是40多个亿,已经投了一百多个项目,其中50%应该都达到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我们主要聚焦于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装备的一个中早期投资,我们也得到了深圳天使股权基金,平山区基金,无锡国有人才资本的加入。
陆佳清:国科嘉和是国科控股直属的私募股权直投基金,我们是纯市场化运营。目前在管基金10支,人民币从天使轮、VC、PE全周期覆盖,美元覆盖早期。现阶段,我们投了大概150个项目,70%分布在半导体、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网络安全和企业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30%投向了生命科学领域。与此同时,国科嘉和自2011年成立以来就担负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任,因此,我们已投的项目里近二分之一来自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
来到温州非常高兴,我们也是“投资浙里”基金招商联盟的首批签约的投资机构之一。接下来我们会在杭州设立规模在30亿的主基金,也很高兴参与这个活动。
我们进入正题,“专精特新”是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专精特新”按照指引来讲又覆盖十大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航天航空等等。我看了一下,今天出席圆桌的基本都是一线合伙人,大家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操经验来讲。第一个题目是,投资机构对于“专精特新”现在是怎么看?在投资组合里边,大家在“专精特新”领域投的比较好的方法论和标的都有哪些,可以讲一讲,看看哪位自告奋勇?
余杨:我分享一个数据,现在“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国家目标是10万家,“专精特新”的小巨人是一万家,现在全市批的小巨人已经达到9919家,在整个科创版“专精特新”小巨人占比已经达到了49%,北交所的占比是达到了41%点多,大概是这么一个数据。我也很认同刘教授的观点,我们投的企业一是“专精特新”我们即使说还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但是我们后面也会给它赋能,帮它去申请这些,找相关材料帮他来申请“专精特新”。第二现在创业版其实对整个技术的投入要求还是非常高的,它有三个标准,其中第一套标准就是每年的技术研发投入要在15%以上,最后一年是到一千万的投入,第二个标准三年累计是不低于五千万这么一个标准,所以我们投的一些企业也是促使它一是研发好的技术,第二就是研发好的产品。谢谢!
陆佳清:因为在我看来“专精特新”是国家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而实施的一项举措。所以,我更希望听到各位嘉宾从自己机构出发结合实际情况的一些思考或者方法或者一些PR上的亮点?
易丽君:其实我也在想说,中国很早就有高新企业认定,也有“专精特新”小巨人,到底差别是什么?但其实我们在投资中不会纠结这个差异,我觉得这叫本末倒置了。核心是我想投什么样的企业,就像刘教授刚刚说的是 “专精新特”企业,但是我们基金从一开始就是聚焦创新带来的投资机会,今天来温州,政府也提到很多,大家都是在讲创新,其实创新创业讲了十年以上,在中国这个土壤里面提供一个很好的社会和时代红利,让我们具有发展的机会。首先我们投的定位要鼓励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产业的机遇其实是来自科技战贸易战所带来的机遇。如果是专注传统领域,今天也是面临这比较激烈的竞争。所以需要思考今天要投什么以及你们企业家在创业的初期要做什么,是进入大而全的赛道还是专注细分赛道成为头部。今天你的赛道是万亿市场规模,里面上市公司有十家或者二十家,这样咱们的上升空间有多少,这是需要反思的。在现在这个节点很难再投到一个千亿公司,作为天使投资人从我来看我的梦想是有的,但是我们还得脚踏实地,专注在某个细分品类,去挖掘有很专业的研发技术能力,能成为这个领域的前三的高成长性公司。
陆佳清:在细分领域,你认为市场天花板多大能投?
易丽君:分行业和赛道来讲,我们投过大赛道,同时我们也投了新的航空航天领域,这个大赛道的小众玩家,我们投资了专注卫星上面的核心部组件,例如通信载荷等公司。
陆佳清:大概全中国多少家市场你觉得有价值?
易丽君:这取决于卫星市场有多少价值。
陆佳清:那就是还没有具体的数字。
贾静:我们觉得现在是投“专精特新”最好的时间,因为“专精特新”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自主可控和产业链安全问题,很多环节都是在产业链上游,可能找到上游某一个地方卡脖子,我们看科技,我们往上游看,看到三个核心要素,而这三个要素是所有的科技创新里最基本的要素,第一个是材料,第二个是设备或者器件,半导体芯片可以认为是器件的形态之一,第三个是软件,这三个核心要素是技术创新的底座。为什么之前大家觉得“专精特新”特别难投呢?是因为有些核心要素,比如材料,材料一般在产业链的最上游,就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是我本身这个领域它的范围很小或者是刚才陆总说的市场空间很小,第二个问题是在最上游是需要整个产业链配合的,不是说材料单个环节的问题解决了或者我这个东西创新做得好,就一定能地撬动整个产业链。现在整体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对“专精特新”的企业有很大的机会。可以拿新材料来举个例子,我们认为现在这个阶段是会在新材料领域系统性产生一批至少百亿级公司,因为是两个大的变化,一个大的变化大家都会感受到现在有自主可控,我们会被卡脖子,下游客户愿意去尝试新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半导体材料,大家都知道,半导体有非常多的材料,像光刻胶、各类靶材这些都是需要国产化替代的。第二个是说我们在新材料领域还看到一个大的上游变化,是因为刚才提到现在低碳化趋势下的新型清洁能源,比如说光伏、风电来代替了传统油的能源,所以在新材料产业链上游的大化工的源头中像中石油,中石化,现在都有一个行业共识是减油增化,降低挖出来原油的汽油的产量,要增加化工的产量,这个产量增加对下游影响是什么,增加了上游的大化工品,精细化工就会增加,而很多高分子材料是上游的精细化工,所以在新材料领域是上游供给发生变化,下游需求同时发生变化,所以我认为在这里会产生系统化的机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专精特新”是个系统性机会。
陆佳清:另外两位没发言的嘉宾。
桂曙光:我觉得“专精特新”这四个字不是咱们早期股权投资市场关注的事情,而是二级市场的事情,“专精特新”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关注二级市场的人看一家企业是不是“专精特新”、能不能上市。腾飞资本投的所有项目都是硬科技,最早就是一个科研人员,未来怎么样不知道,他拥有的技术有可能做到国产取代,无论是原料还是器件,能解决“卡脖子”的问题,也许整体市场空间不大,比如说传感器整个市场空间有一千亿,细分领域最大的企业可能收入只有三个亿、两个亿,未来也有机会上市,市值做到一百亿,完全可以投,无非赚的不是那么大。所以“专精特新”潜力企业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细分领域能够解决核心问题或技术难点。“专精特新”的潜力企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有很多成长在一些县城里面,规模不大,但是在细分领域真的做得非常精、非常专。以基金方式做招商引资的,特别适合投这种类型的企业,所以我们现在特别愿意看这种有一些科研背景、有一些技术储备、能解决卡脖子或者国产取代的机会,我们在产业里面能提供一些帮助,帮他实现产业对接的都可以投。
陆佳清:看了几位嘉宾的观点我觉得不太一样,我自己谈一下我的理解。我觉得“专精特新”是国家的一个选拔机制,这个选拔机制的背景是在于把整个“科技树”完善起来,“科技树”里有很多的组成部分,鼓励民营为主的企业做“专精特新”是在大的科技树上其中的一个举措。此外,包括现在鼓励央企建立实验室等等,整体是为了把国家的“科技树”尽可能完整地画出来,这是第一个结论。
第二,对于一个投资机构来讲,如果说参照这位嘉宾刚刚说的十万个“专精特新”,实际操作时会发现大部分“专精特新”企业就投融资的角度来说还存在很多痛点,这很正常,项目对于产业链有价值,不代表对资方价值。就一级市场来说,现阶段退出方式主要还是以上市退出为主。去年11月,A股上市公司才突破五千家,现在十万个“专精特新”怎么可能都上市呢?这是不可能的。总体来讲,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还是要看“专精特新”企业的增速和技术的高度,我是这么理解的。
比如上周上市的中科飞测,是国内领先的高端半导体质量控制设备公司。我们是它最早期的投资人,2017年投的时候估值不到2个亿,现在市值超过了200亿,它们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我们投的150个项目里,专精特新项目现在已经接近70余家。
我们思考很清楚,我们要选择“专精特新”当中天花板好、技术含量纯度高或市场空间大的。你说是不是两者必具其一,我认为是的。比如我们去年投的科益虹源是中国光刻机唯一的供应商。
我们第二个环节讨论“专精特新”退出的事情,首先有必要请大家了解一下,温州是一个非常牛的城市,2022年GDP全国排名第30、浙江排名第三,GDP总量八千多亿,上市公司突破40个——这里是“专精特新”的摇篮地级市,有很多“专精特新”的龙头公司。所以我们在这里谈退出、谈两级市场也是非常合适的,我们就进入这个话题。
余杨:其实退出的话以我们实际经验来讲,我们现在项目不多,也是PR虽然二十多个项目,现在公司时间也不长,现在已经是两家上市,今年是有三四家已经报了,明年还有三四家大概准备去报,所以说现在已经启动了,现在项目有一半在上市进程中了。我觉得咱们问题是问的退出是不是有些困难?其实这个我感觉你退出的渠道是否通畅跟“专精特新”没有一个必然的绑定关系,好不好退本身还是看你企业发展到底好不好,企业财务健康或者方向非常受欢迎自然很好退,如果“专精特新”比如说很难挣到钱,技术也不先进之类的,就退不出去。其实我们投的这些企业就以我们自己PR来说,很多企业在我们头几年以后,就会有很多比如说PE会来找我们买,所以说我们不太去愁本身退出,这是上市前的情况,因为项目本身发展比较好。另外一个就是在上市这块我觉得科创版从设立以来到现在其实对于我们投硬科技或者AI、芯片这类企业是一个非常大的帮助,因为大家都知道原来我们没有科创版之前,上市对于我们的企业会有一个硬性的盈利要求,比如像AI、芯片可能早期前几年肯定是亏损的,挣不到钱,只能选择去美股上市,现在科创版我觉得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一个状态了,才有了我们这些企业有一个很明确的上市规划启动它的上市进程这样一个情况。所以说我们感觉现在资本市场随着我们从2015年做自己的资本到现在,我们已经经过一个周期了,感觉退出渠道是越来越成熟,包括从前两天开始我们身边已经有很多成熟的规模化运作基金,其实都对项目在各种阶段退出提供了很好的途径,这个是我们市场不断发展不断更成熟的非常好的标志。
陆佳清:现在退出肯定比原来丰富一点,您对于现状是满意的对吗?
余杨: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陆佳清:投资人永远是乐观的,现状满意吗?
余杨:现状确实有很多买家在找我们,我们不太愿意卖。
陆佳清:请下一位嘉宾。
贾静:我从个侧面说说现状“不满意”。
陆佳清:满意也是可以的。我对二级没什么不满意,我不满意的点是二级市场的估值跌下来,却没有传导到一级市场。
贾静:其实也不是对现状“不满意”,主要说一些数字,我们说“专精特新”可能对口的还是科创版,因为它解决了卡脖子重大技术突破各方面也是国家最支持的。所以我们看下科创板的数字,科创版2019年开版到现在,到今年实施全面注册制,我们可以看数字,今年到现在整个科创版IPO数量其实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整个IPO通过率60%多,远远低于科创版成立以来平均通过率89%的,其实这个倒不是说监管严或者不严的问题,只是作为创业者从企业创立到上市是企业家的梦想也是投资机构想看到的,但从上年的数字也看到这个独木桥这个路还是很窄的,像这么多年整个A股上市公司也就不到三千家,所以大家一直在呼吁说我们退出渠道的多元化,我看各地政府也确实是在引导基金在直投上面做了很多努力,其实这是个小的想法,政府如果能做S基金,其实有时候S基金的杠杆效率还更强,我们投早期的机构,陪着企业走了从1到10的过程,在企业有了一定的体量后,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效应更强。
陆佳清:国资如果做S基金你觉得评估资产应该怎么做?
贾静:这确实是一个挺难的事,比如现在很多政府做母基金的时候会公开招募母基金管理人,随着市场发展,专门做S基金的市场化机构也会越来越多的,现在还处在S基金行业的发展早期,但随着做S基金的市场化机构的越来越成熟,政府也可以招募专门来管S基金的市场化机构,借助专业的力量,我觉得是一种途径可能性。
陆佳清:其他嘉宾呢。
余杨:现在退出特别上市整个周期比较长的,从科创版从排队来说八个月,创业板在18个月,对我们做早期投资来说其实是很难的,因为本身早期投资周期就长,加上上市周期又长,差不多一个早期基金至少七到八年左右才能够实现退出,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不太容易的,我也希望国家能够加快整个发行的速度,其实对于刺激整个一级市场发展还是会有很大的帮助。
易丽君:美国的上市企业数量七千家,纳斯达克承载了主板三千家,其他的就是中小板加创业板,国内上市公司今年到五千家。一年上市数量只有几百家这个水平,其实我还是说从我当年做早期天使基金的时候就很明确地定位退出的标准,整个基金10%IPO,我认为50%到60%比例是通过并购转让以及转让交易去完成的。而我最早在腾讯,后来也在掌趣科技上市之后做了大量并购重组,当年去投TMT的时候就认为不具备上市能力的项目,卖给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是一个很好的退出路径。我的认为,即使在中国这样大力鼓励“专精特新”环境下,现实点说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值得IPO的,当行业产生千亿巨头市值的,大家做“专精特新”的时候,其实很好的路径是并入大公司在一个大平台里面共同发展壮大。所以我对退出预期里面来看,我还是会很好地去陪伴基金已投项目的成长,类似现在基金投完以后有新基金去接,因为基金存续的期限是七年,项目上市要十年以上这样的过程,所以在自己设计退出这个标准时我有50%是通过并购转让和退出。对于绝大多数你们设立目标的时候我都觉得大家可以现实点去规划这个事情。这是我自己对于退出的感受分享,就是退出这个事情,目前看主要还是政府,国家在推动更多的上市简化流通化,无论科创版、新三板,注册制,但是国内上市每年承载的上市容量是有限的。未来还是希望能更好的打通和恢复 ,能有境外上市,增加上市流通退出通道,让大家有更多的退出路径。
桂曙光:我们退出的十几家公司,上市、并购和回购这些方式都有,今年应该有两家也要报IPO。整体来说,全面注册制之后其实上市的效率是降低的,因为出于谨慎的原则企业需要披露的东西太多了,导致有些企业反而不敢上。第二,现在的上市公司大概梳理一下,市值三五十亿的很多,有些利润状况还是可以的企业会评估到底是上市还是不上市?如果不上市一把卖掉也挺好的,但是现在A股对于股份支付的方式收购不太支持或者比较严格。投资的目的是回报,企业的产品从原型、到小试、到中试,任何阶段被投资人看上了,可以帮它度过了一个风险期。硬科技的企业,任何时候只要有核心技术都是可以卖掉的,因为最后上市的话,市值体量能有多大也不一定。
陆佳清:大家每个机构思考不一样,我也谈谈我的思考,整个来讲就是理想照进现实,但现实还是比较“骨感”。首先,虽然二级的估值数在下调,一级是没有传递到位的,都一年半年了还没传递到位,特别是在特别热门的赛道,比如说半导体、新能源领域,估值是没有下来的。
第二个事情,我分两个层面来讲,第一个就是半导体我们投的上半年已经上了两家,下半年还有好几家在排队。客观来讲中国的半导体上市公司数量足够多了,但收入、市值跟美股前十比一比,数量及形态都不正常。理论上讲,它们之间应该互相兼并的,但发生了吗?没有发生,两级市场的“游戏规则”不是这么安排的。是怎么安排的呢?我就引用一个前辈、也是我非常尊重的投资人,刘晓丹五年前说的,中国的并购时代要来了,最近又说了快来了,再过五年不知道来没来。但是事实上,她说了不算,这其实是由我们资本市场的“顶级设计”说了算。
第三个,其实投资人最怕碰到不死不活没增长的公司。可能收入有一个来亿,每年也有一千万的净利润,也评上了“专精特新”,但就是一直长不大,就像人们说的“小老头”企业。所以,我自己作为投资人,对于天花板不高、增长潜力不大的公司,我基本不会投,这就是我想表达的意思。
最后一个话题还有十几分钟,我们讲政策和投资如何在长周期当中帮助“专精特新”企业陪跑?这个话题看看哪位先来,我觉得这部分偏投后赋能,看看大家可以讲一下。
余杨:我刚才也表达过观点,我们在给投资机构做一些赋能的时候,像“专精特新”还有其他的一些称号,我们也会引入三方机构帮助企业去获得这些称号。我们投资的逻辑就是我们是对每一轮次的时候,我们投资金额不会太大,但是我们通过投资赋能的方式,促进企业的成长。
刘旸:两方面,一方面是政策,一方面是投资,其实政策来讲从我们机构来讲我们觉得还好,因为我们的投向一直是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大方向长期以来我们是不担心的,具体的创投的政策,我们希望能够继续完善。另外一方面投资的长期陪跑这个是我非常担心的一个问题,我从业十几年了,我国的资本市场其实对于长期这两个字是非常排斥的,更多是想去挣快钱,去年整个市场都在关注新能源,后来又转向了元宇宙,今年年后突然间ChatGPT这个事很多人又都转向投ChatGPT相关领域。而且我觉得“特”和“新”这件事情,特是考验我们投资人的认知,在你眼里看起来是很特别的事情,在别人眼里可能不是。从根本上,“认知”决定了你愿不愿意用它长期陪跑,这很复杂的,而且我觉得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特别民间资本市场很欠缺的。在2017年那时候,大家都在都在骂光伏,但我们在当年却投了江苏的一家新能源公司,叫如果新能源.其实他们做的是一个很被忽视的市场,产品是面向海外C端客户的太阳能发电与储能产品。大家知道海外很多国家基建都很老旧了,经常断电,而且电网覆盖不完善。我们这家公司做的是面向家用的太阳能发电和储能,还有像是小木屋、房车这些离网场景。单独说其中一块,房车在全世界就有三千万辆的保有量,每辆车的改造成本在3000到5000美金,这是很大的市场,实际的渗透率才不到2%。我们当时这笔投资被很多人诟病,但实际上到现在这家公司每年保持至少50%的复合增长率,并且一直在规模性盈利,我们是唯一的机构投资人,从2017年一直陪到现在,这是我们认为的长期投资。
陆佳清:您这绝对是优秀的独立思考。
刘旸:我们愿意陪跑,最终还得退出。
陆佳清:当然很厉害。
贾静:我们在投后赋能的尝试之前主要是帮着企业找人找钱找业务,我们机构的HR部门一大部分的工作是帮我们portfolio找人,找钱更多是在融资环节,找业务作为一个市场化投资机构本身没有太多自带的产业能力,但我们投了大概有上百家企业,且基本上都在科技领域,被投企业之间天然有一些上下游关系,可以有业务上的互动。最近我们在投后上面还在尝试做了一个事情,除了刚才说的找人找钱找业务之外,也看看在运营管理上面是不是能跟企业多做一些互动,我们现在请了一位运营合伙人,他之前自己创过业,在大企业里管过几百人的大团队,后来有实践经验帮助过创业公司走出困境。想在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上做一些赋能。另外从政策的角度,我们作为投资机构投科技,主要是在投工程化创新这部分。在科学创新的这部分,现在政策上支持不少的产学研转换,不仅是大学,还有各种研究机构和很多的院所,以及专门产学研创新中心把最早期的一些科学风险已经释放了。
陆佳清:没错,国家是最大的天使投资人。
桂曙光:关于投后我们有三个点:第一,我们专门设立了投后服务公司,为被投企业提供投后服务,包括对接政策、帮助产业落地等;第二,我们基金的LP主要是上市公司和大机构,我们可以为被投企业对接,帮他们搞订单、落实场景应用,我们可能不一定给被投企业找第一个客户(第一个客户他可能找到了),第二个客户、第三个客户对他做大还是很有帮助的;第三,我们还跟中交集团旗下的中交资本联合设立了交通科创基金,主要在大交通领域做一些投资,能够给没有欠缺市场机会的项目提供非常多的可用资源。
易丽君:融资在里面还是有很大的力量,融资是融资源、寻找大的战略伙伴或者大的行业大佬,且明确清楚这些资源能给他带来什么助力,一大方向是来自于战略合作伙伴,这个资源可以帮他解决了很多从零到一的问题,很多科学家不会经营企业,这个时候可以帮他在财、法、人、政策、品宣都得赋能和提升。其实对企业重要的结点发展最重要是解决融资问题和业务问题,所以我们其实在项目发展中,怎么做融资,帮企业做好资金储备,以及再比方说在某个细分行业做调整的时候,不至于遭受重创等,我们这个事做得挺多的。
去年元宇宙比较热的时候,我们很积极在元宇宙领域投了基于6DoF SLAM算法的芯片公司,其实还是很“专精新特”细分品类,但今年元宇宙很多负面消息,整体行业转冷的状况下,我们也第一时间跟项目方预警,与项目方沟通对项目发展进行周期性调整,包括人员、资金储备、融资节奏等。元宇宙行业未来很可能有新的机遇跟转向,但项目需储备弹药要活到那个阶段,要融资保证公司的现金流,才能保证梦想能实现。很多项目如果不动态调整战略可能是三到六个月之后就挂了,而现实也就是这样残酷。第二就是业务,我本人其实是战略投资出身,我最早在腾讯做投资,然后又在上市公司做并购重组也做投资,所以我一直带着产业思维,投资的时候特别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找上市公司的产业方一起投资。“兄弟,以后给点订单吧”,这是我最本能的想法。项目能发展的好,未来可以独立长大就独立IPO,若发展未能达到预期,后续上市公司也可以将项目纳入自己体系,成为新的业务板块,所以这是我投资出发点。这几年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了很多活水,成为企业融资的一部分,也给了很多专注科技创新的创业者一些力量。我们在深圳稍微偷懒了一点是因为这些政策最后被深圳天使母基金整理了一个清单,我们只要收到他们整理的政策,不管是孔雀计划和孔雀人才,我们都会分享给我们的已投项目。同样我也希望在温州这个地方,政府将来也能把这个事情很好地整理起来,让所有的创业者能够尽早知道,能尽早地落实到创业企业。
陆佳清:谢谢!我也说两句,国科嘉和我们定义自己是一个技术资本,我们给投后的赋能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赋能,我们具备技术资本整合能力和对技术发展的判断能力。一个原创技术,从专利发明一直到产品化、商业化,是一个漫长的征途,这中间有无数的坑。在对于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知上,产品化、工程化整个周期的风险点,怎么组合一个有效的团队,怎么在国家大的创新生态圈进行有效的发展和拓展,怎么用足政策,怎么规避风险,这些是技术资本非常优于或者强于其他不同的资本的优势和特点。
第二是产业生态圈的上下游协调。国科控股目前直接控股和参股企业50多家,其中大家比较了解熟悉的像联想控股、中科实业等。我觉得,GP自身也要争当“专精特新”,在一个领域深耕,才能在市场做大做强。
今天我们的活动因为时间所限就到这里,感谢各位的分享!感谢台下的观众!
0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投中网,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投中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