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
搜索
登录 | 注册

投中统计:全年中企IPO募资4071亿元 聚焦明年A股注册制

投中研究院  |   吕帅     2015-01-04 17:59:00

2014年,中企IPO在数量和金额上均较去年有大幅度的增长。全年共263家中企上市,同比增长139.09%;募集金额4071.22亿元,同比增长209.48%。

  2014年,中企IPO在数量和金额上均较去年有大幅度的增长。全年共263家中企上市,同比增长139.09%;募集金额4071.22亿元,同比增长209.48%(见图1)。年初A股IPO重启,全年A股125家上市,募集金额786.56亿;港股市场108家上市,募集金额1506.15亿元,募资金额较去年增两成;美股市场全年15家中企上市,较去年增加7家,阿里巴巴集团三季度在美上市,创全美最大IPO。

  今年全年,IPO中企近四成有VC/PE背景,退出规模猛增,退出回报率翻倍。有VC/PE背景的IPO中企共115家,占比43.73%;IPO融资规模2595.36亿,占63.75%;退出金额5999.12亿元,同比增长1391.1%;退出回报率7.8倍,同比增长158.27%。阿里巴巴集团上市,使软银退出超3000亿元。



  图1  2008年-2014年中国企业全球资本市场IPO规模

  今年,阿里巴巴集团上市为本年中企IPO最大单,IPO大单数量香港主板最多。在IPO规模超50亿的上市中企共10家,阿里巴巴集团以1538.4亿元为本年中企最大IPO;万达商业以227.35亿元、港灯以189.8亿元位列第二、第三。在10家超50亿元IPO中,港交所主板占7单,数量最多;国信证券以69.96亿元IPO规模为A股市场IPO最大单(见表1)。



  表1  2014年中国企业IPO融资规模50亿元以上企业

  年初A股IPO重启  逾今125家中企实现A股上市

  2012年10月,证监会开展声势浩大的IPO自查与核查运动,A股IPO暂停,此次为A股开始以来的第八次IPO暂停。2013年12月30日晚间,纽威阀门等5家已过会企业率先获得IPO的发行批文。至此,A股告别史上最长IPO暂停(见图2)。



  图2  2008年-2014年中国企业境内资本市场IPO规模

  A股IPO重启当月便有43家企业实现上市,2月份以后,A股IPO进入3个月的空档期,6月份以来,A股IPO出现连续增长。

  12月份, A股IPO数量21家,融资规模195.52亿元,国信证券12月29日中小板上市,募集69.96亿元,创全年A股IPO融资额最高。截至到12月31日,A股市场共125家企业上市,募集金额786.56亿元,平均募集金额6.29亿元,A股完美收官。(见图3)



  图3  2013年12月-2014年12月中国企业境内资本市场IPO规模

  在上市板块上,上交所IPO融资规模领先,创业板IPO企业数量最多。2014年全年,上交所共43家中企上市,募集金额342.18亿元,平均募集金额7.96亿元;中小板上市31家,募集金额222亿元,平均募集金额7.16亿元;创业板上市51家,募集金额222.37亿元,平均募集金额4.36亿元。

  全年,A股IPO持续保持热度。平均发行市盈率为23.7倍,在A股发行市场上属于较低水平,较低的P/E使得新股上市当天多数触及涨停。在125家A股上市企业中,120家首日上涨达到44%以上,占比96%。发行价经历了1、2月份的高值以后,A股步入3个月的空档期,6月份A股平均发行市盈率低于20,此后新股发行P/E在20左右徘徊,并稳重有升,新股定价趋于理性。预计明年A股IPO热度不减,发行市盈率有望持续上升(见图4)。



  图4  2013年12月-2014年12月A股市场IPO平均市盈率

  截至2014年12月25日,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654家,其中,已过会38家,未过会616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591家,中止审查企业25家。

  证券发行由审核制向注册制迈近。2014年11月底,证监会已向国务院上报了注册制改革的初稿。2014年12月11日,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肖钢强调,“积极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在保持每月新股均衡发行、稳定市场预期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增加新股供给。”这是监管层对注册制改革及IPO节奏做出的最新表态。

  近日,安永审计部合伙人汤哲辉表示:“预计2015年初,整个IPO注册制的蓝图会颁布;在2015年下半年左右,证监会可能将有关的审批权限放给交易所;2016年,如果正式通过《证券法》的修改,则该年为注册制开启元年。”汤哲辉预计,A股市场2015年约有220宗的IPO上市,融资额达到1350亿元人民币。在这个过程当中,倘若2016年注册制获正式推进,目前600多家企业里还是会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在2016年注册制实施后完成IPO。

  未来注册制一旦开启,证监会将不对发行人做实质性审核,A股将进入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时代,发行效率也将大大提高,A股IPO将在中企IPO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08家中企港交所上市  融资规模增长两成

  去年A股市场冰封,众多企业扎堆港交所上市,今年年初A股开闸,对中企港交所IPO造成一定的冲击。2014年1-11月共92家中企在香港上市,募集金额1051.46亿元,比2013年全年下降14.58%;平均募集金额11.43亿元,比2013年全年下降13.65%。

  随着12月份,万达商业、北京汽车、盛京银行等悉数登陆香港主板,本月港股市场中企IPO规模达到454.69亿元,创全年单月融资规模之最。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年共108家中企港交所上市,融资规模1506.15亿元,同比增长22.36%;平均融资金额13.95,同比增长5.36%(见图5、图6)。



  图5  2008年-2014年中国企业香港资本市场IPO规模



  图6  2013年12月-2014年12月中国企业香港资本市场IPO规模

  12月23日,万达商业(03699.HK)于港交所主板上市,发行价48港元/股,募集288亿港元,发行市值高达2147.9亿港元。万达商业上市融资超过了港灯(02638.HK)IPO的241.27亿港元 ,成为本年港交所IPO规模最大的一单。万达将与百度、腾讯联合设立万达电子商务公司,一期投资50亿元,将协助万达集团拓展O2O业务。

  中企香港上市仍以港交所主板为主,IPO大单多、平均募资金额约为A股IPO的两倍。2014年全年,中企港交所主板IPO89家,融资规模1489.92亿元,占同期中企港股市场IPO总规模的98.92%。今年香港市场IPO超100亿元的有3单,而同期A股市场最大一单--国信证券IPO规模69.96亿(见表1)。港交所IPO平均募集金额13.95亿元, A股IPO平均募集金额仅6.29亿元,相差近1倍。

  本月11月17日,期待已久的沪港通正式启动。然而沪港通并没有出现人们想象的港股买卖活跃的现象,反而沪股涌入大量外资入盘。11月17日首日,沪股额度130亿元消耗殆尽,触及单日额度限制;港股使用额度17.63亿,不足港股总额度的20%。北热南冷的现象,将为上交所资本市场提供长期外资的支持,对内地IPO长期利好。因此,短期来看,香港市场将继续作为中企IPO的主要融资市场;长期来看,A股市场在中企IPO上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美股市场中企IPO15家  阿里巴巴集团上市使中企美股融资规模暴增

  2014年1-12月,共15家中企美国资本市场上市,募集金额1760.07亿元,比2013年全年增长3485.41%,平均募集金额117.34,比2013年全年增长1812.22%(见图7);扣除阿里巴巴集团融资规模,1-12月,中企赴美上市融资规模221.71亿元,同比增长351.64%;平均融资规模15.84亿元,同比增长158.08%。



  图7  2008年- 2014年中国企业美国资本市场IPO规模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在纽交所上市,发行价68美元/ADS,IPO规模217.67亿美元,创全美最大IPO。9月22日,阿里巴巴集团承销商行使超额配售,超额配售48,015,900ADSs,合计32.65亿美元,至此,阿里巴巴集团IPO总规模达250.32亿美元,超越农业银行,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大IPO。

  在美上市中企仍以科技股为主,在15家上市中企,14家涉及互联网科技,涵盖电子商务、手机游戏、在线旅游、网络社交、IT技术培训等(见表2)。

  中概股在美上市,使得这些主要业务在国内的科技公司,资本市场的价值却由美国分享。主要原因是大多赴美上市中企往往亏损,不能满足国内A股上市例如三年连续盈利等苛刻的条件。对此,今年5月30日,证监会透露,正在研究拟支持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一年后到创业板上市。

  倘若未来政策落实,将会引导科技类公司回流A股上市,这无疑有利于A股市场培育具有成长潜力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也将提高A股市场的长期投资回报,促进国内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表2  2014年美股上市中国企业

  制造业IPO数量最多  互联网行业融资规模最大

  2014年全年,在125家IPO中企中,分属于制造业的数量67家,为IPO数量最多的行业;在融资规模上市,创IPO历史融资规模最高的阿里巴巴分属互联网,使得互联网行业为本年IPO融资规模最大的行业。

  在国民经济中制造业细分领域众多,企业类型和数量最多的当属制造业,这在IPO企业也不例外。今年全年,中企IPO数量仍以制造业数量最多,以67家占据总数的25.48%。制造业企业42家于A股上市,占制造业IPO数量的62.69%,但由于制造业IPO企业规模较小、融资规模不大,因此制造业融资总规模屈居第二。IT行业以22家、能源及矿业以18家位居第二、第三位(见图8)。

  融资规模最大行业为互联网行业,过半互联网企业在美上市。全年,互联网中企15家实现IPO,其中8家于美上市;融资规模占全行业43.12%,其中阿里巴巴集团融资规模超250亿美元,并占据前全年中企IPO总规模的37.79%(扣除阿里巴巴集团因素,互联网行业融资规模占全年中企IPO规模8.57%)。制造业以9.02%、房地产以8.04%分属第二、第三(见图9)。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年8家中企房地产企业,悉数在香港上市,这反映了今年内地房地产不景气对房企在内地上市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



  图8  2014年中国企业IPO规模按行业分布(按数量)



  图9  2014年中国企业IPO规模按行业分布(按金额)

  香港主板为中企IPO主力市场  沪深IPO募资仅香港市场一半

  2014年,中企IPO募资主要7个市场板块进行。香港主板市场为中企IPO主力市场,沪深IPO仅为香港市场一半。(纽交所因阿里巴巴集团IPO因素导致IPO募资最大 ,比较价值不大)

  今年全年,共108家中企香港市场上市,其中香港主板市场89家,融资金额1489.92亿元,占全部中企IPO规模36.6%。2013年内地IPO暂停,大量中企赴港上市,今年A股开闸,但IPO排队企业数量庞大,上市过程缓慢,不少A股IPO排队企业赴港实现上市,香港主板在中企IPO数量上位居各交易市场第一。并有万达商业、港灯、万洲国际、北京汽车等IPO大单,在今年中企IPO超50亿元的10家企业中,香港主板独占7家,显示了香港主板市场在中企IPO中的重要地位,今后香港主板市场仍是中企海外上市的最佳地点。

  在A股IPO市场,上交所表现突出。上交所吸引中企IPO募资规模位居第三,优于深圳中小板和创业板,但与香港主板相比差距较大,平均募资规模仅约为香港主板市场的不到一半。今年全年累计有125家中企在A股上市,占据所有中企IPO数量的47.53%,但A股市场IPO募资规模均较小,上交所IPO平均募集金额不到8亿元,创业板仅4.36亿元,远远落后于香港主板市场。A股IPO规模超50亿元的仅国信证券一单,IPO募资金额10-50亿元企业仅有13家,近9成企业IPO规模在10亿元以下,未有1家企业A股IPO超过100亿元。反观香港主板市场,3家企业IPO超100亿元,其中万达商业IPO超200亿元;24家企业IPO募资10-50亿元。

  在纳斯达克市场,9家中企上市,IPO规模最大的为京东,IPO规模109.75亿元;纽交所IPO规模1581.99亿元,阿里巴巴集团IPO独占1538.36亿元,其余IPO规模均不大。



  表3  2014年中企各主要交易板块IPO情况

  Q4中企IPO数量最多   Q3上市融资金额最大

  2014年各季度,Q4中企IPO数量最多,为81家;Q3上市融资规模最大(主要贡献由于阿里巴巴集团Q3上市)。

  2014年Q1,年初A股开闸,当月便迎来A股IPO高峰,1月份共43家中企A股上市;此后2、3月份,由于证监会开始的严查,A股IPO相对冷清;港股市场IPO也主要集中在1月份;美股市场Q1无一中企上市;全季度实现中企IPO70家,IPO募集资金697.37亿元,其中A股48家,IPO规模334.93亿元;港股略胜一筹,20家IPO中企,募集357.65亿元。

  2014年Q2,因证监会启动严查和补充财务报表,A股市场突然遇冷,全季度A股仅4家上市;于此同时,港股、美股发力,Q2港股中企IPO24家上市,募集269.79亿元;美股Q2较为活跃,京东、聚美优品、新浪微博等10家中企登陆美国市场,募集共191.29亿元。

  Q3在全年各季度中IPO募集规模最大,全季度IPO规模超2000亿元,阿里巴巴集团IPO为主要贡献(阿里巴巴集团IPO1538.36亿元,占全季度IPO规模74.66%)。同时,本月A股重新活跃,有29家企业实现IPO,募集153亿元;港股本季度持续发力,共34家中企在港实现上市,万洲国际、神州租车均在本季度实现上市。

  Q4在全年各季度中IPO数量最多,达到81家。10月份,A股IPO稳步进行,美股归零,本月A股IPO募集金额与港股各占半壁江山;11月份,A股、港股IPO募集金额均出现萎缩,导致11月份IPO金额跌至61.65亿元。

  进入月底,中企IPO出现冲刺高潮。12月当月,A股市场IPO21家,募资近200亿元,仅次于年初1月份。其中国信证券12月29日中小板上市,募集69.96亿元,为全年A股IPO最大单。港股本月,迎来万达、北汽、盛京银行等大单,万达12月23日香港主板上市,募集227.35亿元,为本年港股最大IPO;12月份,港股IPO募集金额为454.69亿元,为本年度港股IPO金额最多的月份。

  浙江企业IPO规模最大  北京、广东等地IPO数量居前

  2014年全年,IPO企业主要来自东部地区。来自浙江杭州的阿里巴巴集团Q3实现IPO,使浙江成为本年中企IPO募资最大的省;广东省以46家企业实现IPO居数量第一。

  本年,浙江省本年共22家企业实现上市,募集资金1647.11亿元(扣除阿里巴巴集团IPO因素,21家企业IPO募资108.75亿元,逊于北京、广东、辽宁等省),为各地区IPO规模最大省。除阿里巴巴集团在纽交所上市、中国新城市等3家登陆香港市场,其余均于境内A股市场上市;浙江上市企业以制造业、食品饮料、能源与化工、建筑建材等传统行业为主。

  来自北京的41家企业实现IPO,募集近800亿元,在IPO募资规模位居第二。于浙江不同,北京地区上市的企业过半分属于互联网、文化传媒、IT、医疗健康等新兴行业,在美股上市的15家企业中,北京地区独占9家。京东、微博、保利文化、爱康国宾、聚美优品等赴美上市中概股企业均来自北京,显示了北京地区在互联网等高科技新兴产业的绝对优势地位。

  广东省以46家IPO企业数量位居各省第一;募资金额337.45亿元,不及浙江、北京。在地理位置上,广东毗邻香港,获得较大便利,全年赴港上市广东企业共17家,为内地各省赴港IPO数量之首。此外,江苏以24家IPO企业数量位居IPO数量内地各省第三,在融资金额上逊于辽宁、河南。




  表4  2014年各地区IPO情况

  全年115家VC/PE背景中企上市  退出回报率7.8倍

  2014年全年,超四成IPO中企有VC/PE背景。共115家有VC/PE背景的中企实现上市,占全年中企IPO总数的43.73%;募集2595.36亿元,占全年所有中企上市募集资金总额63.75%。

  2014年度,机构退出活跃,IPO退出金额、退出回报率双双大增。共195家VC/PE机构通过企业上市实现退出,退出金额5999.12亿元,与2013年全年相比增长1391.1%(扣除阿里巴巴集团上市退出金额4223.7亿元后,同比增长341.29%);平均退出回报率7.8倍,与2013年全年相比,增长158.27%(见图10)。



  图10  2008 -2014年 VC/PE机构IPO退出账面回报情况

  在退出上,A股退出回报情况较低,美股退出回报较好。今年A股IPO开闸以来,证监会不断通过改革制度和严查,A股发行价格整体走向理性,市盈率在20倍左右,处于较低水平;另外,A股IPO退出企业以制造业、建筑建材、能源与矿业等传统行业为主,而这些行业退出回报相对IT、互联网等高科技要低很多,因而机构在A股的整体退出回报不高 。A股IPO企业中,75家有VC/PE背景企业,占全年A股IPO企业总数的60%;募集金额421.53亿元,占53.59%。有金额显示的,为VC/PE机构带来211.61亿元的账面回报,平均每笔账面回报率2.93倍,退出回报率较低。

  香港市场历来中企IPO退出回报均不高,神州租车香港上市为君联资本带来343.53倍的回报,拉高了香港市场整体的IPO退出回报率(见表5)。全年港股IPO企业中,28家有VC/PE背景企业,占全年港股中企IPO企业总数25.93%,募集金额442.16亿元,占29.36%。有金额显示,为VC/PE机构带来641.18亿元账面回报,比2013年全年增长158.62%;平均每笔账面回报率9.27倍,比2013年全年增长482.5%。

  美股股市场,中概股热度不减,加上赴美中企多为高科技新兴行业,发行价定价较高,往往为VC/PE机构带来较高退出回报。2014年全年美股IPO中企中,12家中企有VC/PE背景,占全年美股中企IPO数量80%,募集金额1731.67亿元,占98.39%。有金额显示的,为VC/PE机构带来5146.33亿元的退出回报,比2013年全年增长3232.89%;平均退出回报率35.3倍,比2013年全年增长375.18%。其中聚美优品上市,为险峰华兴创投带来315.68倍的退出回报;阿里巴巴集团上市为软银带来271.23倍的退出回报。



  表5  2014年部分VC/PE机构退出回报

  附:近期相关报告




  研究垂询

  吕帅 Shy Lv(助理分析师)

  Email:Shy@chinaventure.com.cn <mailto:Shy@chinaventure.com.cn>

  媒体垂询

  兰菲 Sophia(品牌公关总监)

  Tel:+86-10-59799690-678

  Fax:+86-10-85893650

  Email:Sophia@chinaventure.com.cn <mailto:Sophia@chinaventure.com.cn>

  关于CVSource投中数据终端

  CVSource投中数据终端是股权投资领域专业、准确、全面的金融数据产品。

  CVSource投中数据终端由投中集团倾力打造,为国内外股权投资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的数据服务以及高效的研究工具。

  关于投中研究院

  投中研究院隶属于投中集团,致力于围绕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开展资本研究、产业研究、投资咨询等业务,通过精准数据挖掘及行业深度洞察,为客户提供最具价值的一站式研究支持与咨询服务。

  关于投中集团

  投中集团是一家领先的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专业服务机构,通过旗下金融数据、研究咨询、媒体资讯、交易平台、会议活动、金融培训等业务,为行业和客户提供专业、多层次的产品与服务。投中集团创建于中国股权投资市场起步之时,历经多年沉淀和积累,树立了专业的品牌形象,获得了行业同仁的广泛认可,并将继续引领和推动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蓬勃发展。投中集团成立于2005年,总部位于北京,在上海、深圳设有办事机构。

  引用说明

  本文由投中集团公开对媒体发布,如蒙引用,请注明:投中集团。并请将样刊两份寄至: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11号中汇广场A座7层

  邮编:100007

  收件人:兰菲

  投中研究院隶属于投中集团,致力于围绕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开展资本研究、产业研究、投资咨询等业务,通过精准数据挖掘及行业深度洞察,为客户提供最具价值的一站式研究支持与咨询服务。

  投中集团是一家领先的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专业服务机构,通过旗下金融数据、研究咨询、媒体资讯、交易平台、会议活动、金融培训等业务,为行业和客户提供专业、多层次的产品与服务。投中集团创建于中国股权投资市场起步之时,历经多年沉淀和积累,树立了专业的品牌形象,获得了行业同仁的广泛认可,并将继续引领和推动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蓬勃发展。投中集团成立于2005年,总部位于北京,在上海、深圳设有办事机构。

  法律声明

  本报告为上海投中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投中集团)制作,数据部分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报告内容及引用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本报告只作为投资参考资料,报告中信息及所表达观点并不作为投资决策依据。

  本报告包含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本、数据、图片、图标、LOGO等)的所有权归属投中集团,受中国及国际版权法的保护。本报告及其任何组成部分(包括但不限于文本、数据、图片等)在用于再造、复制、传播时(无论是否用于商业、盈利、广告等目的),必须保留投中集团 LOGO,并注明出处为“投中研究院”。如果用于商业、盈利、广告等目的,需征得投中集团同意并有书面特别授权,同时需注明出处“投中研究院”。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投中网,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投中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联系我们 欢迎投稿
  • 投中网
  • CVS投中数据
  1. 创新经济的
    智识、洞见和未来

  2. 投资人都在用的
    数据专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