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
搜索
登录 | 注册

仙瞳资本与投中联合发布2018中国医疗领域投融资白皮书

投中研究院  |   国立波 刘璟琨 王丹丹 仙瞳资本     2018-04-24 10:02:00

投中研究院此次与专注于生物医疗投资的仙瞳资本借助联合发布《2018中国医疗领域投融资白皮书》的契机,发挥双方独特优势,秉承专业严谨的研究风格和专业精神,对国内医疗产业的特点、投资逻辑、投融资状况、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我们希望本研究报告将为医疗产业的投融资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和参考。

投中研究院此次与专注于生物医疗投资的仙瞳资本借助联合发布《2018中国医疗领域投融资白皮书》的契机,发挥双方独特优势,秉承专业严谨的研究风格和专业精神,对国内医疗产业的特点、投资逻辑、投融资状况、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我们希望本研究报告将为医疗产业的投融资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和参考。

前言

过去一年,在金融业整顿(尤其是各类资管产品及互联网金融平台受到严格限制)的大背景下,整个股权投资行业受到了明显的影响。我们看到包括医疗产业在内的投资热度被大幅降温,也同时看到资本市场对精准医疗时代的热切期待(华大基因成功上市,市值一路飙升),还有以首个CAR-T药物批准带来的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持续火热(KITE和JUNO分别被高额溢价收购)。

我们认为,医疗产业崛起是必然的,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向往: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人们对自然环境、生活品质及自身健康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同时,现代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人口结构逐渐向老龄化迁移,使得人们不仅对疾病诊治提出高要求,也对保持健康提出新期待。医疗产业中,从预防保健到诊断治疗、从产品质量到服务水平都有很大提升空间。

国家政策推动:随着医疗改革不断推进,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与我国低层次的医疗产品水平与过时的医疗服务及支付体制不断产生冲突。因此,近年来,不仅多部委紧密协作,联合出台各种政策,对医药工业、医药流通、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各个细分领域进行改革;而且国务院宣布实行“大部制”改革,合并职能,力图避免政策在部门推诿之间流于形式。

技术创新与突破:医疗产业中,医药及医疗器械均是高技术含量行业。我国医疗产业发展时间较短,企业生产的药品多以仿制药为主、医疗器械多以低端产品为主,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但是,随着海外人才归国创业、我国医学教育不断发展、医疗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医疗产业中逐渐出现如华大基因、药明康德、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技术创新型企业。

围绕新一轮医疗产业投资,我们认为国内医疗产业在以下领域中存在投资机会:

第一类是具备核心技术的原研药企业。国内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及并购,部分产品以原研药身份已在美国进行临床III期实验,如能获得FDA审批,将造就医药巨头。

第二类是具备进口替代能力的医疗器械企业。具备进口替代能力不仅要求企业核心技术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而且要求企业采购能力、批量化制造能力能够满足产品所需。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可从二三线城市医疗市场做起。

第三类是能够提供标准化服务的医疗服务企业。随着鼓励社会办医措施推进,能够提供标准化、可复制服务的医疗服务企业将会获得资本青睐。

投中研究院此次与专注于生物医疗投资的仙瞳资本借助联合发布《2018中国医疗领域投融资白皮书》的契机,希望提供双方在医疗产业投融资的洞察,以供各方参考。

投中研究院 & 仙瞳资本

2018年4月

一、概述

(一)医疗产业现状

1、全球概况

全球医药销售增长缓慢,但是CAR-T及新一代免疫疗法将促使行业提高增长。根据Evaluate数据统计,2016年全球医药(包含处方药及OTC)及医疗器械销售额合计为11,900亿美元,同比增长3.7%。其中,医药销售额为8,030亿美元,占合计金额的67.5%,同比增长3.5%,年化复合增长率(CAGR)为0.9%。受研发难度提升、专利药到期等影响,全球医药销售增长速度持续放缓,但是随着CAR-T疗法进一步推进,PD-1/PD-L1抑制剂推出,全球医药销售有望迎来新一波高速增长。

图 1 2011-2020年全球医药销售情况

过去医疗器械销售增长速度高于医药销售增速,但是未来三年增速稍逊。根据Evaluate数据统计,2016年全球医疗器械销售额为3870亿美元,占医药销售额的48.2%,同比增长4.2%,CAGR为1.9%,高于医药销售增长速度。但是,在未来三年,医疗器械行业恐怕无法出现医药行业一般的增长水平。

图 2 2011-2020年全球医疗器械销售情况

2、中国概况

我国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收入增速超全球平均水平。2016年,我国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收入为28,206亿元,同比增速达10.5%,CAGR为14.2%,高于同期全球行业销售增长率。

图 3 2011-2016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

医疗器械制造收入增速高于医药制造增速。从细分行业来看,医药收入占比82.9%,相比较于2013年(由于数据可得性,仅自2013年起分析)下降1.3%,并且这一比例在2017年前三季度中进一步下降0.6%,医疗器械销售的高增速(CAGR高于16%)正在发挥作用。

图 4 2016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细分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

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利润率不断上升。2016年,我国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利润为3,115亿元,占收入比例为11.0%,高于2011年10.3%的利润收入占比,利润总额同比增速达18.6%,CAGR为15.8%,高于行业收入增速。

图 5 2011-2016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利润情况

医药制造利润占比回升。2016年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利润总额中,医药制造占比为83.6%,相比较于2013年下降0.1%,但这一比例在2017年前三季度上升至84.4%。利润占比大幅上升主要来自于化药制剂、中药饮片及生物药品利润的大幅上涨。

图 6 2016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细分行业利润占比

3、特点与趋势

(1)国内医疗支出占GDP比重及人均医疗支出远低于发达国家,存在提升空间

通过对比发达国家、中国及OECD平均支出水平可知,我国医疗卫生支出虽然连年上升,但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在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例方面,我国已从2011年5.0%上升至2016年6.2%,低于OECD平均值9.0%;人均医疗卫生支出方面,我国已从278美元上升至516美元,CAGR为13.2%,但仍仅为OECD平均值的12.9%。中国作为新兴市场(Pharmerging)的代表之一,将在未来5年内逐步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消费市场,GDP占比及人均支出将会进一步提高,医疗产业增长空间巨大。

图 7 2016年各国卫生支出占GDP之比

图 8 2016年各国人均卫生支出费用(美元)

(2)我国医疗器械销售占比较低

对比全球医疗器械销售情况与我国医疗器械销售情况可知,我国医疗器械销售额仅占医药与医疗器械销售总额的21%左右,远低于全球49%左右的平均水平。产生这种现象有以下原因:(1)基础技术落后。医疗器械发展水平与多种基础技术相关(如新材料、精密加工、微控制等),我国基础技术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导致我国医疗器械厂商产品水平无法与国外高端水平相比;(2)研发水平落后。一方面,我国掌握核心医疗器械技术的公司不足,研发多以产品导向,而非技术导向;另一方面,我国产学研模式缺少典型成功案例,联动较差,缺少原创产品。

(3)中国企业与国际标杆企业在医疗产业差距巨大

通过对国内外医药企业的2017年营业收入数据统计(与医药研发与制造不相关的收入未包含在内)发现,前十名中国医药企业的营收规模在12-23亿美元之间,与前十名国际医药企业营收差距在20倍左右。国内医药企业发展历史较短,研发力量积累不足,导致企业成长多采用并购或向产业链下游扩张等方式进行,研发投入水平多只占其销售收入的3-5%左右,相比较于国际巨头15%的研发费用占比甚小。

表 1 2017年国内外医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TOP10对比(十亿美元)

通过对国内外医疗器械企业的2017年营业收入数据统计(与医疗器械研发与制造不相关的收入未包含在内)发现,前十名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营收规模在1-12亿美元之间,与前十名国际医疗器械企业营收差距更加巨大。

表 2 2017年国内外医疗器械企业主营业务收入TOP10对比(十亿美元)

(4)医疗服务费用支出占比相比较于医药及医疗器械费用支出占比较低

通过对比北京住院医疗费用结构(医改前)与澳大利亚住院医疗费用结构可知,尽管我国医药及医疗器械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医疗服务收费能力却始终未能得到大幅提高,北京仅药品、材料两项费用占比就高达61%。随着医改逐步推进,医药分开将使得住院医疗费用结构向更合理发展。

图 9 北京住院医疗费用结构

图 10 澳大利亚住院医疗费用结构

(二)医疗产业政策环境

我国医疗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十三五”以来,在各类政策陆续推动下,医疗改革稳步推进。尤其是近期的“大部制”改革,通过权责合并、简政放权等措施,将使得医疗改革在深水区更进一步。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的各项医疗产业政策已超过300条。投中研究院按照医疗产业链对相关政策进行分类汇总,通过综述及重点引述的方式,描绘医疗领域的政策环境,以供参考。

1、医疗产业政策纵览

2015以来,医疗产业政策总体特点为“收放兼备”。其中,医药及医疗器械生产、费用控制为重点收紧领域,流通及医疗服务则为重点放开及发展领域。综合来看,医疗政策希望达到改革药品及医疗器械供给机制、保障产品质量、降低流通费用、下沉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服务覆盖范围、高效利用医保基金等目标。

图 11 医疗产业政策关键词

表 3 医疗产业政策纵览

2、医疗产业重点政策

(1)医药与医疗器械领域重点政策

医药与医疗器械整体在经历供给侧改革。正如2001年中国加入WTO,政策正在利用外部(ICH)与内部(医改政策)力量促使国内相关研发与生产企业向创新产品倾斜,全球竞争者的加入将使得医疗产品质量提升、价格下降。

表 4 医药与医疗器械领域重点政策

(2)流通领域重点政策

短期与长期政策结合将有利于医药及医疗器械价格逐步下降,从而改善供应,减轻患者负担。短期政策中,国家谈判机制将能够使高价刚需类药品价格下降并进入医保目录;长期政策中,“两票制”使流通环节减少将有利于中间差价进一步降低。

表 5 流通领域重点政策

(3)医疗服务领域重点政策

医疗服务正向三大基本方向发展,即医院收费合理化、看病便捷化及医生资源流动化。其中,医院收费主要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来实现;看病便捷化主要通过家庭医生制度及医联体发展来实现;医生流动主要通过完善薪酬体制,允许多点执业来实现。

表 6 医疗服务领域重点政策


(4)医保支付领域重点政策

在医保控费的总体目标下,医保支付通过异地结算、改变支付方式以及推进重大疾病医保支付改革,使医保支付与报销更加便捷。

表 7 医保支付领域重点政策

特别地,国家医疗保障局的组建将有利于进一步落实“管办分开”,理顺管理与监管的关系,为公立医院去行政化进一步铺平道路。国家医疗保障局的主要职责中,“组织制定和调整药品、医疗服务价格和收费标准,制定药品和医用耗材的招标采购政策并监督实施”将实现支付方和操作方统一,二次议价或将得到缓解。

二、医疗产业图谱及驱动因素

(一)医疗产业图谱

医疗产业主要由原料供应、药物/器械制造、流通及销售/服务终端组成。受制于技术积累等因素,我国医药行业以仿制药制造为主,医疗器械行业则以低端器械生产及出口为主,优质原研药企业与进口替代型医疗器械企业受到市场追捧;受制于体制等因素,流通领域及医疗服务终端市场化程度有待提升,部分领域集中度有待提高。除此之外,CRO及第三方诊断等作为医疗产业补充环节,在药物研发与终端服务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伴随精准医疗的兴起,第三方诊断将大有可为。

投中研究院,2018.03

图 12 医疗产业图谱

(二)医疗产业驱动因素

医疗产业属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产业,决定了其从设立、生产、运营到后期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将受到各个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影响与制约,并且关键产业政策的实施与发展将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医疗产业的发展进程。同时,虽然医疗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均具有典型的弱周期性,但是对于处于社会经济历史变革期的国家来说,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也将对一国医疗产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由于医疗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一国的科研技术发展水平将对医疗产业整体的发展状况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投中研究院认为,决定医疗产业的关键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技术因素三方面。

1、政策因素

近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不断加大对于关键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而医疗产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产业,更是迎来了政策变革的大发展期,范围涵盖医药工业、医药流通、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各个细分领域,关键产业政策的强势推进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医疗产业的发展进程。如医药工业领域,我国作为仿制药大国,于2015年正式启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该政策的强势推进,对于加快我国制药产业优胜劣汰,改变我国医药工业重复、低效竞争的局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我国制药产业已经迎来了产业的大变革,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的信息统计,截止2017 年5 月23 日, 289 目录共涉及1.4 万余个文号,其中不放弃评价的企业数量占比为57%,放弃率为 39%,实际已经开展一致性评价工作的企业数量占比仅26%,随着2018年改革时限的到来,我国医疗产业必将加速行业洗牌,行业龙头凭借强大的研发及综合实力,势必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医药流通领域,两票制的推出,简化了医药流通环节,使之前多级经销层层代理的销售模式转变为一级代理模式,彻底改变了医药流通行业生态格局;医疗服务领域,近年国家频频出手大力整治我国医疗服务领域,包括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药品招标采购、鼓励社会办医等方面,对该行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其向更加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2、社会经济因素

医疗产业虽然属于典型的弱周期型产业,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也会对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而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是影响我国医疗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国社会经济在近年的发展变革,主要从两方面对我国医疗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一方面我国经济告别了之前盲目追求的高速增长模式,正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向高质量成长模式推进,这就要求从供给端提升产品质量。同时,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居民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对于医疗和药品品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消费的升级同样倒逼医疗产业的升级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二孩政策”的实施,人口结构将推动医疗需求不断释放,进一步提高我国医药产品市场需求空间。综合分析,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医疗产业的发展。

3、技术因素

医疗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一国的技术发展水平将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其产业发展进度。我国是仿制药大国,仿制药占比95%以上,但并非仿制药强国,主要原因为我国广大药企的技术研发实力有限所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广大药企综合实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研发强度逐年提高,研发投入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伴随着我国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等一系列计划的颁布,海外高层次生物医药人才加速回流,极大地带动了我国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并且已经取得可观成果。此外,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带动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以及免疫组化和基因组学等领域学科的兴起,为我国医疗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我国由此诞生了多项医药现代技术,肿瘤精准医疗、肿瘤预防以及医学影像等领域迅速发展,并且国内企业已纷纷布局肿瘤液体活检、肿瘤个性化治疗等技术方向领域,研发技术实力的进步加速推动我国医疗领域的发展进程。

(三)精准医疗行业分析

精准医疗作为医疗产业中的重要分支,近年来成为医学产业中的热门话题。

1、精准医疗概述

根据PMI(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的定义,精准医疗是一种将人们在基因、环境及生活习惯方面的个体差异共同考虑在内的新兴疾病防治手段。“精准医疗”概念兴起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于2015年1月提出的“百万基因组测序”计划。根据BIS Research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约为435.9亿美元,到2026年约为1417.0亿美元,从2017至2026年CAGR为11.23%。精准医疗之所以能受市场关注,并拥有广大发展空间的原因在于,其能解决“精准诊断、早期诊断、用药检测”以及“精准治疗、同病异治”等问题。

2、精准医疗驱动因素

精准医疗产业的高速发展则源自于技术创新及庞大需求,具体来说:

技术创新方面,3类技术进步使得精准医疗更能为医学所使用。一、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二代测序推动下,基因组测序成本出现指数级下降(30亿美元至1000美元)、速度及精度则出现显著提升;同时,基因捕捉及液体活检技术发展,使得二代测序不断完善。二、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相关技术包括光学识别技术、统计分析技术等,使得测序获得的数据可以更加有序并得以被解读。三、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及机器学习的发展将能够大大缩短基因数据分析时间,并提高多因子分析时的效率,并且在未来基因库的建立与分析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需求方面,癌症治疗对精准医疗的需求保证其发展空间。根据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Cancer Collaboration(JAMA Oncology,2016.12.03)数据,2015年全球共有1750万例癌症病例,并且自2005年以来癌症发病率已提升33%。从2016年全球医药细分领域销售情况来看,肿瘤学类药物以12%的销售占比位居榜首。根据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数据,2012年全国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其中,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癌症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精准医疗有希望在未来数十年中达到完全治愈的水平。这一可能性将保证精准医疗未来的发展空间。

图 13 2016年全球医药细分领域销售情况

除此之外,监管机构已认识到精准医疗的重要性,并通过审批机制调整适应精准医疗的特点。2017年以来,通过批准MSK-IMPACT™,FDA打破只根据靶向药物批准特定伴随诊断产品的审批框架,为综合大Panel肿瘤基因检测产品直接开放特殊审批流程。

3、投资逻辑

精准医疗包含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其中,基因测序是基础,其能改变现有研究模式、诊断模式,同时使得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的精准度大幅提升。

基因测序领域中,上游供应商多以技术垄断,下游应用端以医院和独立实验室为主,同业竞争激烈,总体来说,如果企业可以完成“规模优势+产品优质+渠道粘性”三位一体,则可胜出。

仙瞳资本,2018.03

图 14 基因测序产业链构成

精准医疗是组学大数据在临床当中的应用。通过对病人的基因组,转录组及蛋白代谢组信息的综合分析,最终落实到病人的诊断及治疗决策中。

仙瞳资本,2018.03

图 15 精准医疗的应用

4、机会与布局

中国具备发展精准医疗庞大的需求基础,并且目前政策支持和监管并重,共同促进此产业健康前行。主要投资机会有如下3方面:

(1)由于国外公司对上游设备的垄断,测序市场的增速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产业链中下游。

(2)目前基因测序市场高速扩张的背后,却缺少完备的数据库和数据的深度解读,导致同质化竞争。

(3)液体活检等技术在高速发展占领医疗市场的同时,还需突破细胞分子捕获等技术瓶颈,及选择出合适的应用场景。

此外,由于资本追逐,精准医疗投资较为热门,应注意项目价值,避免跟风,导致一、二级市场倒挂。

三、投融资特点及趋势

(一)投融资状况

1、医疗产业VC/PE融资情况

VC/PE融资向头部企业聚集。根据CVSource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医疗产业共产生VC/PE融资案例283件,同比下降24.13%,融资金额约65.93亿美元(不同币种均按照事件发生时汇率进行了折算,下同),同比上升9.83%。投资机构对医疗产业项目更加谨慎,投资数量减少的同时,融资金额不降反升,整体融资向头部聚集。

医药行业C、D轮融资金额大幅提升,CRO增长迅猛,精准医疗成热门。具体来说,2017年医药行业的融资案例数继续下降,在医疗产业总数量中占比从2013年的57.65%降低至2017年的44.17%,融资金额相较于2016年上升50%,占医疗产业融资总额比重的73%,保持稳定。从融资轮次来看,VC阶段C轮及D轮融资金额大幅提升,其中,2017年C轮融资金额为17.38亿美元,相较于2013年上升10倍,相较于2016年上升2倍;2017年D轮融资金额为4.97亿美元,相较于2013年上升3倍,相较于2016年上升1倍。从细分行业来看,2017年CRO行业融资金额达11.44亿美元,项目平均融资金额达370万美元,相比较于2013年上升超百倍及3倍;其中,专注于精准医疗的项目融资金额达10.36亿美元,占比达90.56%。

图 16 2013-2017年医药行业融资情况

医疗器械融资以VC阶段的医学影像为主。2017年医疗器械行业融资案例数量进一步下降,占医疗产业融资总数量的比例由29.41%降至22.26%;融资金额则受融资轮次影响,下降较大。不同于2016年融资以PE-PIPE为主,2017年医疗器械行业融资以VC为主,融资金额达7.37亿美元,占比为74.67%。从细分行业来看,2017年融资项目以医学影像类为主,该类项目在A轮融资金额已达4.98亿美元。

图 17 2013-2017年医疗器械行业融资情况

医疗服务行业融资较为分散,社会办医在政策支持下受资本追捧。与医药及医疗器械行业不同,2017年医疗服务行业的融资案例数量出现小幅下滑,平均融资金额下降至820万美元。细分行业中,投资未出现明显集中情况,但受国家鼓励社会办医及家庭医生制度影响,社区医疗类项目融资金额接近1亿美元。

图 18 2013-2017年医疗服务行业融资情况

从项目单笔融资金额排名来看,TOP15企业均来自于2015年之后,并且以医药企业融资为主,这与国内医疗产业整体融资情况相符。

表 8 2013年至2017年医疗产业融资案例TOP15

2、医疗产业IPO退出情况

医疗产业IPO数量创新高,但回报金额降低。根据CVSource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医疗产业IPO企业39家,同比增长143.75%;IPO账面回报金额(以IPO价格计算投资机构所获回报)约18.47亿美元,同比下降11.61%;IPO平均账面回报金额为4,854万美元,同比下降63.03%。尽管2017年医疗产业创下了IPO数量新高,但账面回报金额的下降不容忽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2017年多数板块的平均账面回报额均有降低。除Nasdaq外,其余市场的IPO项目平均账面回报金额仅为2016年的25~40%。

医药企业以生物药行业回报最高。2017年医药行业IPO企业数量为30家,同比上涨200%,账面回报金额11.99亿美元,同比下降34.69%。IPO企业中仅再鼎医药(ZLAB.Nasdaq)账面回报金额超过1亿美元。从细分行业来看,生物药企业整体回报最高,其以13%的数量份额占据37%的账面回报份额。

图 19 2013-2017年医药行业IPO情况

大型IPO以耗材生产企业为主。2017年医疗器械行业IPO企业数量为7家,同比上涨40%,账面回报金额4.98亿美元,同比上涨181.36%,医疗器械行业终于再次出现IPO账面回报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华大基因(300676.SZ)。需要关注的是,近年来大型IPO以中低端耗材生产企业为主,反映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进口替代的迫切性。

图 20 2013-2017年医疗器械行业IPO情况

医疗服务企业IPO数量较少,合规性、可复制性与质量一致性是限制因素。2017年医疗服务行业IPO企业数量为2家,同比上涨100.00%,账面回报金额1.96亿美元,同比上升121.72%。通过对未能IPO的企业分析,医疗服务行业IPO企业数量较少有两方面原因:一、医院等机构在医保控费、收入及支出合规性等方面往往存在问题;二、医疗服务机构受限于服务半径,往往需要连锁经营模式完成业务扩张,而连锁模式中资源充分性、服务一致性等问题往往无法解决。细分行业方面,能够IPO的医疗服务企业多集中在私立医院及第三方诊断行业。私立医院多服务于高端人群,服务质量便于掌控,盈利能力较好;第三方诊断则源自于医院业务外包,受分级诊疗等政策影响,具备一定市场空间。

图 21 2013-2017年医疗服务行业IPO情况

医药行业IPO账面回报金额占据医疗产业IPO账面回报金额前三名,并且在TOP15中,以46.67%的数量占比及57.05%的账面回报金额占比占据多数。

表 9 2013年至2017年医疗产业IPO案例TOP15

3、医疗产业并购情况

医疗产业并购放缓。根据CVSource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医疗产业宣布并购案例数量483起,同比下降33.56%,宣布并购金额245.87亿美元,同比下降8.72%。其中完成交易252起,同比下降31.89%,完成并购交易金额135.54亿美元,同比下降3.74%。综合来看,相比去年,今年的并购案例数量和金额均略有下滑。事实上,从2016年起,国内医疗健康行业并购市场就表现出放缓趋势。

医药行业并购项目数量下降幅度较大,但整体交易金额有所上升,单笔交易金额有扩大趋势,且以战略投资为主,同时随着中国药企综合实力的提高,投资标的已开始涉及研发实力雄厚的境外原研药企。2017年,医药行业并购项目数为272件,同比下滑38.6%,交易金额195.13亿美元,同比增长0.22%,单笔交易金额明显增大,且数据显示战略投资占比达到90%以上,多为实体企业在主营业务基础上进行的相关多元化产业投资,同时由于新药研发难度大、研发成本高,国内实力雄厚的药企已开始加大对国际上知名原研药企的投资,如三胞集团收购全球生物医药界知名企业Dendreon,开创了中国企业在美收购生物类原研药企业的先河,平安人寿投资全球最大的汉方药制药公司日本津村等。

图 22 2013-2017年医药行业并购情况

医疗器械行业并购数量及项目金额整体均呈现下降趋势。2017年,医疗器械行业并购项目数为91件,同比下滑34.53%,交易金额22.32亿美元,同比下滑26.88%,较上年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平均单笔交易金额略有上升,与医药行业并购现象一致的表现在于两者均呈现明显的战略投资属性,多为主体企业对于自身业务的相关多元化战略投资。细分行业中,医疗器械并购未出现集中趋势,IVD行业缺乏大型并购项目。

图 23 2013-2017年医疗器械行业并购情况

医疗服务行业整体市场并购情况低迷,同样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17年,医疗服务行业并购项目数为120件,同比下滑17.24%,交易金额28.42亿美元,同比下滑35.63%,单笔交易金额较上年下降11.45%,但同样体现战略投资的属性。细分行业中,并购标的多为医院。

图 24 2013-2017年医疗服务行业并购情况

通过近五年医疗产业领域规模最大的并购交易案可以发现,我国医药产业相较于其他医疗产业领域在近年有了较大发展。同时,由于药品研发难度极大,我国一线药企正在加大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整合力度,通过外延扩张的策略进一步强化自身主营业务实力,加速提高综合竞争力。

表 10 2013年至2017年医疗产业并购案例TOP15

(二)投融资特点及趋势

1、医疗产业融资在向头部聚集,优质医疗企业将有机会建立更强科研能力、拓展市场,逐渐形成强者恒强局面。

2、CRO领域成为医药行业融资热门,涉及精准医疗的项目更受资本青睐。

3、无论是医药行业还是医疗器械行业,项目均以VC阶段融资为主。这些项目可能成为潜在并购标的。

4、医改政策推动下,社会办医融资情况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医疗服务机构的合规性、可复制性与质量一致性是未来退出时的重要限制因素。

5、生物制药企业IPO退出回报较好,CAR-T免疫疗法的兴起将可能促进更多生物制药类企业上市。

6、高端医疗器械IPO项目较少,进口替代是未来国内投资的主要趋势。

7、医疗产业并购总体放缓,但随着我国药企综合实力的提高,潜在并购标的已开始涉及研发实力雄厚的境外原研药企业。同时,随着我国加入ICH,药企对原研药的需求将大幅提升。

8、2017年医疗器械并购中缺乏大型IVD并购案例,但鉴于国内IVD行业高速发展,在细分行业触及瓶颈后,IVD并购将会出现。

四、案例分析

(一)精准医疗领域

1、思路迪

思路迪(3D Medicines)专注于肿瘤精准医疗,秉承“科学改变世界”的理念,通过对肿瘤生物学特征、临床诊疗及药物研发数据进行整合并挖掘运用,开展肿瘤早期筛查、肿瘤精准诊断和精准药物研发三位一体的业务模式,成为肿瘤诊疗一体化的中国践行者。

公司成立于2010年,与国内200多家三甲医院合作,为不同人群提供完善的肿瘤诊疗一体化产品和服务(覆盖唾液、肿瘤组织和血液来源样本的检测)。公司的抗肿瘤新药研发管线涵盖免疫治疗及其它靶向治疗,目前合作开发的全球第一个皮下注射抗PD-L1肿瘤免疫治疗新药项目已经进入全球(中国、美国和日本)同步临床开发阶段。

投资逻辑:

思路迪是中国精准医疗领域的先锋企业,仙瞳资本于2012年对思路迪进行首轮投资,早在该项目成立初期便识别出其独特价值,在精准医学研究已经有了很好的积累;同时在研肿瘤免疫治疗创新药确定性强,具备良好市场前景。仙瞳资本充分认可思路迪整合下一代精准诊疗技术,实现肿瘤的早期筛查、精准诊断和精准新药开发的能力。公司发展战略明确,随着近年精准医疗行业尤其是针对健康人群的癌症风险筛查和针对癌症患者的肿瘤个体化医疗市场强势发展,业绩爆发同时估值大幅增长。至2018年一季度,思路迪估值达到五亿美金,较仙瞳投资时增长超过达50倍。最新一轮融资获得“国家队”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和知名基金信中利领投。

2、华大基因

华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之一。华大基因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引领基因组学的发展,通过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与产业链各方建立广泛的合作,将前沿的多组学科研成果应用于医学健康、农业育种、资源保存等领域,推动基因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基因科技造福人类。

2013年3月,华大基因成功完成对美国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收购,实现了基因测序上下游产业链的闭环。并于2015年相继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通量测序系统“超级测序仪”―Revolocity™及桌面化测序系统BGISEQ-500。

投资逻辑:

多家机构都曾投资华大基因,投资逻辑在于:(1)华大基因创始人团队汪建、杨焕明、刘思奇、于军为基因测序中的国内顶级专家,曾代表中国正式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完成人类整个基因组1%区域的测序任务。(2)华大基因具备消费驱动潜力,市场增长空间巨大。如华大基因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推向产业化,解决了一系列政策问题、市场问题,获得消费者认可。华大基因于2017年正式登录A股。

(二)精准药物研发

1、万春药业

万春药业(BYSI,NASDAQ)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全球性的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新型癌症疗法的研发。万春药业采用了高度可扩展的商业化模式,通过全球的资源整合,形成新药研发的快速商业模式。其核心产品普那布林已处于全球多中心三期临床阶段。

投资逻辑:

仙瞳资本于2014年A+轮注资万春药业。公司创始人黄岚博士为“千人计划”专家,公司管理团队成员均为国际或美国医药界资深专家,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美国及欧洲FDA的新药报批上市经验。

仙瞳资本投资万春药业的一方面原因是看准其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公司拥有由多个高效小分子及多肽分子构成的抗肿瘤新药研发产品线。核心产品普那布林是拥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1.1类新药,具备促进肿瘤凋亡,激活免疫反应多重作用,具备开发多种适应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已进入三期临床,未来具有爆发性成长潜力;另一方面,万春药业拥有高效的运作模式,率先尝试采用中美结合的创新研发模式,充分利用资源整合优势,快速和低成本地开发新药,努力打造第一个来自中国并能在全球同步上市的创新药物。同时通过准确锁定适用人群提高药物开发的成功率也是仙瞳资本看好的模式。

在仙瞳资本的支持下,2017年3月10日,万春药业公司宣布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BYSI”,使其成为继百济神州与和记黄埔之后又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自此,万春药业成为2017年首家美股IPO的生物技术公司。

2、微芯生物

微芯生物是由资深留美归国团队所创立的生物高科技领先企业,专长于原创小分子药物研发。其自主构建的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创新与早期评价技术体系有效地整合了包括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药物及组合化学、高通量高内涵药物筛选、化学基因组学基因表达谱研究、生物信息学和化学信息学数据挖掘等多项现代技术,能有效加速小分子创新药物的研发历程、降低新药开发风险。

投资逻辑:

多家机构都曾投资微芯生物,投资逻辑主要在于:首先,微芯生物具备先进的药物开发平台。公司能够不断研发具有高成功率的原研新药,来源于其独特的药物研发平台——基于化学基因组学和微阵列技术的集成式药物创新与早期评价技术体系。第二,微芯生物鲁先平博士及其团队具有超强的凝聚力和高超的管理、沟通能力。第三,企业储备产品丰富,后续发展动力强劲。重磅的糖尿病1.1类新药西格列他钠III期临床病人入组完成大半;西达本胺其他适应症拓展方面,乳腺癌III期临床已经启动;三通道抑癌新药西奥罗尼I期临床启动,初步药效和安全性符合预期。丰富的储备产品使得企业产品上市时间上没有空白期,丰富的产品管线必将为企业不断腾飞提供持续的动力。

报告发起与指导专家

刘牧龙 仙瞳资本执行合伙人

sangel@sangelvc.com 0755-26069007

国立波 投中研究院院长

vincent.guo@chinaventure.com.cn 010-59786658-655

报告撰写团队

刘璟琨 投中研究院分析师

edward.liu@chinaventure.com.cn

王丹丹 投中研究院分析师

evonne.wang@chinaventure.com.cn

刘牧龙先生,仙瞳资本执行合伙人

刘牧龙先生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物传感研究方向,拥有15年以上的生物医药产业从业经验以及企业并购和风险投资经验,对宏观经济及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行业趋势具有深厚独到见解和敏锐市场洞察力。刘牧龙先生拥有超过15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曾担任国家药监局特聘讲师、国家医学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受邀参与标准化组织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是深圳市科技领军人才。

经典投资案例:理邦实验、美国艾衡昊、广州易活、埃提斯生物技术、邦泰生物、宝来通、加拿大复诺健、美国健通、美国万春药业(2017年NASDAQ上市)、美国ATA、中科微光等数十家生物医疗企业。

仙瞳资本是中国最早创立的专业型生物医疗风险投资机构之一,专注于生命科技领域,在国内生物医疗投资行业具有领先的专业优势和丰富的项目资源。立足于最具前景的产业,仙瞳资本挖掘极具资本价值和商业潜力的创新成长型企业,并培养了一批细分行业标杆。仙瞳资本在深圳、北京、苏州、美国均设有办公室,汇聚了一批由生命科技领域的产业专家、科学家、投资家组成的投资与顾问团队,管理并运营系列VC/PE投资基金及产业并购基金。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深圳湾创业投资大厦2401/2402

电话:0755-26069007

传真:0755-26491800

网址:www.sangelvc.com

邮箱:sangel@sangelvc.com

投中信息【证券代码:835562】业务始于2005 年,正式成立于2008 年,是中国领先的股权投资市场信息咨询专业服务机构。作为私募股权行业的观察者,投中信息致力于解决股权投资行业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让出资者更加了解股权基金的运作状态,让基金管理者更加洞彻产业发展趋势,为中国股权投资行业提供完整的信息资源与专业化的金融服务。通过十余年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合作,投中信息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基础和人才优势,并凭借优秀的专业能力赢得基金管理机构的长期信任,在行业内拥有大量的数据存量和客户资源。投中信息通过全面的产品体系,传递及时、准确的股权交易数据与情报,为投资机构、投资银行、战略投资者、资产管理公司提供数据、资讯及分析工具; 为企业提供专业的行业研究与业务实践咨询服务; 为机构出资人

提供全面的投资咨询顾问业务,帮助投资机构进行深度品牌管理与营销传播工作。

引用说明

本文由投中信息公开对媒体发布,如蒙引用,请注明:投中信息。并请将样刊两份寄至: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11号中汇广场A座7层 100007

收件人:历建元

法律声明

本报告为上海投中信息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投中信息)制作,数据部分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报告内容及引用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本报告只作为投资参考资料,报告中信息及所表达观点并不作为投资决策依据。

本报告包含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本、数据、图片、图标、LOGO等)的所有权归属投中信息,受中国及国际版权法的保护。本报告及其任何组成部分(包括但不限于文本、数据、图片等)在用于再造、复制、传播时(无论是否用于商业、盈利、广告等目的),必须保留投中信息 LOGO,并注明出处为“投中研究院”。如果用于商业、盈利、广告等目的,需征得投中信息同意并有书面特别授权,同时需注明出处“投中研究院”。

上海投中信息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11号中汇广场A座7层 100007

电话:+86-10-59786658

传真:+86-10-57636090

上海市南京西路1266号恒隆广场1座1201室 200040

电话: +86-21-61919966

传真:+86-21-61919967

深圳福田区益田路4068号卓越时代广场1期8层811室 518048

电话:+86-755-23915872

传真:+86-755-23915872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投中网,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投中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联系我们 欢迎投稿
  • 投中网
  • CVS投中数据
  1. 创新经济的
    智识、洞见和未来

  2. 投资人都在用的
    数据专家

返回顶部